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线旅行商以app为切入点和连接点,打造智慧旅游系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在线旅行商app用户的使用行为为切入点,通过对用户app使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影响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对有用性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对使用态度有正向影响;相对优势感知对使用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使用态度对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使用意向对实际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用户角度对在线旅行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调动林农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建设积极性、实现森林碳汇项目建设既定目标、加快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对策参考。【方法】基于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397户参与林农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现阶段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土地面积、家庭收入水平、前期收益满意度、后期收益预期、政府扶持力度、林业信息获取难易、道路交通状况等变量对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兼业化程度和项目组织模式变量对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就造林实体(企业)而言,应从实行区域、土地和人口多重瞄准,因地制宜遴选优化项目组织模式,兼顾林农项目前期和后期收益均衡等方面完善收益激励机制;就政府而言,应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林业信息发布和灾害预警机制,财政扶持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善政策保障制度,以促进森林碳汇项目可持续发展,实现气候改善、生态繁荣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林农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的认知情况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完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及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福建永安、顺昌2个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县(市)139户林农调查数据,分析林农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的认知情况,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林农对赎买政策认知的影响因素,应用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1)从林农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的认知情况来看,61.87%的林农了解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但从了解程度上看,仅有25.18%的农户表示非常了解。2)从影响认知的因素看,林农个体特征因素中,年龄、受教育年限影响显著,性别和是否有村干部经历影响不显著;家庭特征因素中,农户类型是否为纯非农户影响显著,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中从事林业的劳动力人数对林农认知没有显著影响;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林地特征中,家庭拥有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的面积、林地资源经营类型是否为用材林或毛竹林、林地经营方式均对林农认知具有显著影响;外部因素中,是否参与合作组织、周边农户讨论林业政策的频繁性、村干部对林业政策宣传的态度对林农认知具有显著影响,村庄与市中心的距离对林农认知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对主要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分析发现,林农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认知中"比较了解"的边际效应系数大于"完全了解"。【结论】林农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的认知整体水平较低;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受教育年限、农户类型是否为纯非农户、家庭拥有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的面积、林地资源经营类型为用材林、林地资源经营类型为毛竹林、林地经营方式、是否参与合作组织、周边农户讨论林业政策的频繁性、村干部对林业政策宣传的态度以及地区。永安林农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的认知较顺昌高。林农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的认知程度倾向于"比较了解",反映出林农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了解还不够深入。可以通过提高精准宣传的深度、扩大宣传渠道特别是注重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及提高政策实施力度,以促进林农对政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接收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本科生课程的问卷调查,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本科生对教学信息接收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行为意向对信息接收有正向影响,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互相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分别从行为意向、学习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方面提出提高本科教学信息接收程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县域森林转型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森林转型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福建省32个典型样本县2000—2016年遥感影像,获取森林面积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不同森林资源条件下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对森林转型的影响。【结果】1)林农人均收入水平对森林面积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森林资源适中的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对森林转型的促进效应较大,而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或相对匮乏的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对森林转型的促进效应较小;2)人均粮食产量对森林转型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提高对森林面积增长的促进效应更显著;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转型具有负向影响。【结论】林农收入增长和人均粮食产量提高是促进福建省县域森林转型的重要因素,提高林区人均收入水平、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有助于森林面积恢复和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转型具有负向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形成促进林农投资林业的长效激励。  相似文献   

6.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模型,探析了居民过期药品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杭州市居民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回收数据,共回收38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66份。采用AMOS 17.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行为意识对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显著影响,行为意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而个人规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业碳汇是缓解气候变化问题重要途径之一,林农参与林业碳汇意愿对碳汇经营具有根源性的影响。本研究将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要素社会信任纳入TPB理论当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和平县的206位林农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信任对林农参与意愿存在正向驱动作用;主观规范通过林农参与态度直接或者间接驱动林农参与意愿;知觉行为控制通过林农参与态度间接驱动林农参与意愿,对林农参与意愿不存在直接驱动作用。研究结论为促进林农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林权抵押贷款的收入效应,明确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基于扶贫目标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5省702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研究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不同贫困程度农户的林权抵押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林权抵押贷款可显著提升农户农业收入水平,一般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增加幅度最大,生产性固定资产对农业收入影响显著;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参与程度均较低,其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及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有家人生大病对重度贫困农户贷款需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林业补贴政策认知对非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有家人在政府部门工作、养殖业收入比例对非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性固定资产对一般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非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林权抵押贷款增收效果明显,但当前林权抵押贷款的扶贫功能不明显,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可获得性低,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不高。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要适应林业扶贫战略新需要,要拓展和提升林权抵押贷款功能和绩效,必须建立和完善基于扶贫目标的林权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与精准帮扶模式,着力提升贫困农户承贷能力,切实提高贫困农户贷款可得性水平,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扶贫多元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合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扶贫功能及绩效的拓展和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大众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可能性与热情增加,本研究旨在探索全民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意愿与影响机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课题组于2019年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对游客进行实地调研获取410份有效问卷,并从森林生态旅游的游客视角出发,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增加了环境情感和生态公益林认知变量,构建包含亲力行为、说服行为、经济行为、公民行为在内的4种生态公益林保护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结果】1)模型的拟合适配度指标皆满足建议值要求,说明本研究的模型拟合结果可被接受,拟合效果良好。2)模型中的所有初始假说经检验结果都为真,大部分假说都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验证。3)分别选择问卷数量的90%(369份)、80%(328份)和70%(287份)进行拟合,模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说明本研究的结果是可靠的。4)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只在经济行为意愿上强于男性,其他3种保护行为意愿无显著性别差异;年龄在公民行为意愿和亲力行为意愿上影响较大,与小于19岁的组别相比,30~49岁的人群拥有更强的公民行为意愿和亲力行为意愿,而60岁以上的组别则经济行为意愿更低;月均可支配收入与公民行为意愿、说服行为意愿以及亲力行为意愿在0.05水平上呈显著的负向关系;教育程度则基本上对4种保护行为意愿无显著影响。【结论】1)个人的生态公益林认知和环境情感会同时对保护行为态度有正向的影响,其中,个人对生态公益林的认知比环境情感的影响更大; 2)个人的保护行为态度对4种保护行为意愿都有正向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除了经济行为意愿以外,其他的亲力行为意愿、说服行为意愿和公民行为意愿都更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 3)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4种保护行为意愿都有正向的影响,其中,经济行为意愿受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最大; 4)性别、年龄和月均可支配收入会对保护行为意愿产生影响,而教育程度和个人职业对保护行为意愿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劳动力老龄化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方法】基于浙江省安吉县6个行政村112户农户256块竹林地块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劳动力老龄化、竹林地投入量、竹林地利用效率三者间的影响路径,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对所构路径进行实证验证。【结果】劳动力老龄化不仅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而且通过竹林地投入量这一中介变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产生间接正向影响;效应测算结果显示,劳动力老龄化率的直接效应为0.288,竹林地投入量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196。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家庭劳动力规模、竹林收入占比对竹林地投入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经营竹林地面积、竹林地距家距离对竹林地投入量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健康水平、受教育年限、竹林收入占比及竹林地质量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竹林地块数对竹林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影响。【结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并不是提高竹林地利用效率的障碍因素,老龄劳动力从事竹林生产提高了竹林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了竹林地的利用效率,但这种优势可能会受到林业现代水平不断提高的冲击。基于此,提出提高竹林生产的技术和机械化水平、加强老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加快竹加工产业的发展、改善竹林地立地质量及细碎化程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森林旅游游客亲环境行为形成机制,明晰地方依恋对森林旅游游客亲环境行为的调节效应。【方法】构建一个有调节的并联中介模型,从感知价值视角出发,考察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并联中介作用,引入地方依恋作为调节变量,选择被列入首批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湖南省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研究地,获取674份有效数据,对整合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1)感知价值能直接正向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也能通过中介变量间接正向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2)满意度与忠诚度作为中介变量连接感知价值和亲环境行为,均显著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即生态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越高,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水平越高;3)中介变量(满意度与忠诚度)连接自变量(感知价值)和因变量(亲环境行为)关系受到调节变量(地方依恋)的影响,存在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此时,中介效应是可变的,随着调节变量(地方依恋)大小而改变;4)地方依恋显著负向调节满意度在感知价值和游客亲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正向调节忠诚度在感知价值和游客亲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结论】可通过增强游客对森林旅游活动的感知价值认知,进而提高森林旅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来强化亲环境行为。首先将管理的重点放在森林生态旅游价值的创造与传递。其次,要注重保护和塑造森林旅游地的地方性,培育和强化游客的地方依恋。基于游客的地方依恋水平,对亲环境行为实施科学分层管理。针对地方依恋高的游客,满意度的中介效应低,忠诚度的中介效应高,管理的重点应提升游客的忠诚度。地方依恋低的游客,满意度中介效应高,忠诚度的中介效应低,应重点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作为规模巨大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的目标不仅要实现生态效益,还要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和脱贫致富。分析退耕还林对农户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退耕还林政策的时空差异视角,就我国4省8县于1995—2014年间的6次农村住户追踪的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分析法,实证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结果】1)分析表明工程总体上对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非农就业的影响正向显著,对从事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影响不显著;2)分区域来看,对黄河流域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和非农就业影响均较显著;对长江流域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活动影响正向显著,而对从事农业活动影响负向显著,对从事畜牧渔业活动和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3)分时间来看,退耕还林年数对农户劳动力从事林业活动、非农就业影响正向显著,且持续性强;对农户劳动力从事农业、畜牧渔业活动影响则不显著或显著无持续性。【结论】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设计中,应实施浮动的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出台相应措施针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农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农户增收和脱贫,从而更有效地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成为林业经营的主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农的生产、投资和就业决策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对辽宁省10个县(市)500户林农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林农非农就业决策模型,从农户家庭角度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农非农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否参加联户经营和是否参加林业合作组织5个因素对农户非农就业决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森林碳汇减排量是国家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作为森林碳汇项目的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识别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内、外生因素对于项目的稳定推进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内、外生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内、外生因素,构建外生激励的"政策关注""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和"增汇培训"4个维度以及价值认同的"林地价值最大化""碳汇产业认可"和"减缓气候变化"3个维度;基于全国首批开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浙江省遂昌县和景宁县,利用417份已参与首期碳汇项目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统计性描述定性分析了外生激励、价值认同与农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关系;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及价值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交叉分析结果表明: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因素对农户持续参与意愿有促进作用的比例均达到98%以上,不同的外生激励、价值认同因素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卡方检验,说明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外生激励中"政策关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农户持续参与意愿,"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增汇培训"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户持续参与具有正向影响; 2)价值认同中"减缓气候变化"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具有正向影响,"林地价值最大化""碳汇产业认可"对农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3)外生激励对价值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认同在外生激励和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占比为25.99%。【结论】农户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是外生激励、内生价值认同各自作用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生激励中的"政策关注""项目补贴""榜样效应""增汇培训"和价值认同中的"减缓气候变化"是影响农户持续参与的重要因素。外生激励对价值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认同在外生激励和农户持续参与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试图回答集体林地不同经营模式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江西省集体林区10个样本县50个样本村50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分析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结果】联户经营对农户是否参与资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影响系数为1.013,且联户经营对农户资金投入规模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资金总投入和单位面积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4.174 和1.909;股份合作经营对农户劳动力投入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劳动力总投入和单位面积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21 和0.180;股份合作经营对采伐政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能够减轻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对劳动力投入的限制;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林地状况、经济能力等禀赋对农户林地经营投入也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结论】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能够促进农户林地经营投入,但目前发展程度较低,对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引导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规范化、程序化,尤其在交通偏远的地区,倡导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发挥其成员多、信息广等优势;同时,加强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和林区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农户营林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期,森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遇到了新问题,现有研究成果及现实探索并未提供行之有效的答案;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农户非农就业增多,林业投劳机会成本上升。本文主要探索非农就业与林业生产分工之间的关系,为加快构建林业生产分工体系、有效促进林业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并丰富林业分工理论的研究。【方法】1)将非农就业对农户林业生产分工决策的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林业生产分工的影响; 2)利用福建省农户调研数据,选取二元Probit模型验证二者之间的显著关系; 3)选择"本村人是否有外出打工的习惯"作为工具变量,采用IV-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 4)将"非农就业人数"替换关键变量"非农就业收入"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IV-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非农就业收入和非农就业劳动力不住家对农户林业生产分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原因有2方面:一是农户非农就业收入越多,参与林业生产分工的资金约束越小,替代效应越明显;二是非农就业不住家的农户从事林业生产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选择林业生产分工服务的可能性更大。同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周围农户参与分工的比例和家庭收入在本村的水平对农户林业生产分工有显著影响。稳健性分析表明上述结果具有稳定性。【结论】1)农户非农就业对林业生产分工有促进作用,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的非农就业收入和不住家的非农劳动力人数会不断增加,林业生产分工进一步深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周围农户参与分工的比例越高,林业生产分工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农户就越有可能参与分工。根据以上结论,林业部门需要着力构建林业生产分工服务体系,打造林业生产分工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多部门综合联动机制,制定统筹兼顾的林业政策,使得林业分工发展得以稳定有序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态竹材对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应变响应,为原态竹材的尺寸稳定性和环境适用性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我国6个城市的年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为基础数据,通过湿热图谱研究原态竹材的湿热应变行为,采用静态应变仪采集直径相似(96.52 mm±1.46 mm)但长度不同(500、400、300和200 mm)原态竹材依次经历6个阶段温湿度变化(5 ℃、66%;13 ℃、50%;20 ℃、70%;20 ℃、80%;30 ℃、80%;9 ℃、36%)过程中端部和中部的周向应变以及原态竹材的轴向应变数据,分析讨论温度、湿度和长度对原态竹材应变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初始状态应变值设定为零,竹材水分蒸发收缩时应变为负,吸湿膨胀时应变为正,当温湿度骤然下降时,试样端部和中部膨胀应变急剧减小甚至开始收缩。竹材的周向应变为-500~3 000 με,轴向应变为-50~225 με。原态竹材端部周向应变较敏感,中部周向应变出现滞后现象。长度为500和400 mm试样端部和中部的最大应变差较大,相比300和200 mm试样端部应变差差异显著;较短试样端部和中部的应变差从正值缩小为零后变为负值,端部和中部应变行为出现此消彼长现象。【结论】原态竹材能够对温湿度变化做出即时响应,温度、湿度和长度对原态竹材的应变响应具有明显影响,温度的影响主要依赖湿度导致竹材含水率变化来体现。周向应变与轴向应变行为相似,但明显大于轴向应变,端部对温湿度的响应更为敏感,中部响应有滞后现象,长度越长的竹材内部干缩或湿胀应力越不均衡。温湿度变化引起原态竹材内应力不均衡是原态竹材应变不均甚至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家庭劳动力配置差异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NTFP)经营行为选择的影响,为巩固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成果、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缓解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之间的矛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考虑农户家庭成员内部劳动力分工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根据劳动力配置状况将农户划分为5种类型,并利用陕西省和四川省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农户NTFP的经营方式和技术类型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结果】劳动力配置差异农户在NTFP的经营方式和技术类型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林地收入占比对各类农户种植经济林和发展林下经济影响显著,财政补贴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影响显著;林地质量和林地距公路的距离对各类农户的技术类型选择影响显著,农业劳动力规模、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对兼业型农户技术类型选择影响显著。【结论】劳动力配置不同导致农户NTFP经营行为存在差异;经济效益是农户选择经营NTFP的直接动因,财政补贴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林地禀赋是各类农户经营劳动密集型NTFP的基础,农业劳动力规模和政策支持对兼业型农户经营劳动密集型NTFP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控排企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也是碳市场中林业碳汇的关键需求载体,研究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形成过程,识别影响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核心因素,对于科学引导控排企业选择绿色履约方式,实现市场化、生态化森林生态补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和企业自然资源基础观,探究碳交易背景下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个维度影响因素来源的理论根基和深层逻辑关系,构建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理论模型,利用396份控排企业实际调研数据,选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各因素对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选择意愿和需求程度的影响。【结果】绝大多数控排企业在有林业碳汇选择意愿的前提下,会尽可能多地使用林业碳汇减排量。管理者环境观念、绿色企业文化、林业碳汇双重优势、合作伙伴、减排成本和政策支持对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的选择意愿有显著影响;管理者环境观念、林业碳汇双重优势、合作伙伴、消费者、减排成本和政策支持对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程度有显著影响;管理者环境观念、林业碳汇双重优势、合作伙伴、减排成本和政策支持构成影响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核心因素。【结论】从管理者环境伦理、利益相关者驱动和企业减排压力的视角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形成过程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解释方案,扩宽了计划行为理论在企业绿色减排研究中的适用范围,明确了碳交易情境下影响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核心因素,为推进控排企业选择林业碳汇实际需求和促进林业碳汇市场化价值实现提供理论参考与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森林公园为对象,研究其旅游效率,为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基于DEA的效率测算方法,选择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为产出变量,森林公园面积、当年投入资金和职工人数为投入变量,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工具DEAP2.0版本软件中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效率测算模型,以国家林业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我国大陆各省森林公园数据为依据,测算各省森林公园2009—2013年各年不变规模下的旅游效率。然后,基于供给需求理论,选择森林公园所在省级区域的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高级别旅游资源密度、森林公园密度、高等级公路密度以及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资金投入强度、劳动力投入强度等为自变量,旅游效率为因变量,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森林公园旅游效率的因素,其中回归分析模型中的自变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因变量数据来自于第一步的测算结果。【结果】1)我国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从2011年开始逐年提升,但各省区间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省区各年份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存在较大波动。2)利用Stata 12.0软件对回归分析模型依次进行个体效应检验、时间效应检验、Hausman检验及异方差稳健检验,得出模型存在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且随机效应效果优于固定效应,最终确定采用双向随机效应模型(显著水平为5%)。3)利用异方差稳健的GLS估计方法对所建立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人口密度和林地森林覆盖率(5%的显著水平)、城镇化率(10%的显著水平)对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和资金投入强度对森林公园的旅游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5%的显著水平);高级别旅游资源密度、森林公园密度、高等级公路密度对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产生不显著的正向影响(10%的显著水平);劳动力投入强度对森林公园旅游效率产生不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2009—2013年,中国森林公园资源的旅游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但各省之间森林公园的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省份森林公园效率的年度波动较大;地区人口密度、城镇化比率、旅游资源水平、森林公园密度、交通发展水平对森林公园的效率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而资金投入密度对森林公园的效率起着显著的负相影响,这一点与人们关于森林公园资本投资作用的认识相悖。本文提出了提升我国森林公园效率的一些建议,指出了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