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的合并症,患者的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引起胃肠动力紊乱,临床表现为腹胀、恶心、便秘甚至腹泻。红霉素和吗叮啉合用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文献报道不多,为此,我们作了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本组45例患者的诊断标准基本与吴本俨[1]所列的5项相同:(1)病程较长的糖尿病史;(2)明显腹胀、恶心不伴有胃石形成;(3)胃镜检查无胃粘膜损伤或幽门梗阻,肝功能正常;(4)可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X线检查证实餐用4h仍有不透X线标志物存留,即胃… 相似文献
2.
普乐林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普乐林注射液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方法:以普乐林注射液治疗31例糖尿病性周围病变患者,与28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静滴生理盐水为对照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普乐林组为90.3%,对照组为21.4%(P〈0.001),普乐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甘油三酯、LDL-Ch、血粘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活脑灵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 2例,对照组4 0例。治疗组以活脑灵0 .2 g加入5 %葡萄糖2 5 0 m L 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共14 d;对照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 0 0 m L 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 ;治疗组有效率为85 .7% ,对照组有效率为5 5 .0 % ,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c=10 .35 0 2 ,P<0 .0 5 )。结论:活脑灵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5-氟脲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5-氟脲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4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以多西紫杉醇为主的方案联合化疗,静脉滴注多西紫杉醇75m g/m2d1,静脉滴注顺铂20m g/m2d1~5,静脉滴注5-氟脲嘧啶500m g/m2d1~5,每3周为一周期,观察、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34例均可评价,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3例,总有效率41.2%。毒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毒性,但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5-氟脲嘧啶对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理想,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既往已确诊为川崎病的住院病例 55例 ,根据当时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分 3组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为阿斯匹林 (ASP)组 1 5例 ,B组为激素治疗组 1 2例 ,C组为 IVIG组 2 8例。比较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 3周后主要指标恢复正常例数及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 (CAD)发生率。结果 :B、C组的发热、粘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短于 A组 (P<0 .0 1 ) ;C组的心电图、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恢复正常例数明显高于 A组(P<0 .0 5) ;B与 C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 (P>0 .0 5)。3组的血小板恢复正常例数及发生 CAD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结论 :川崎病早期应用 IVIG效果好 ,激素 +ASP联合应用对治疗川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儿童支原体肺炎110例,分为阿奇霉素组及红霉素组.阿奇霉素组60例,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剂量8 mg/(kg·d),1次/d,疗程5 d,后改为阿奇霉素口服,剂量为10 mg/(kg·d),1次/d,连服3 d.红霉素组50例,予红霉素静脉滴注,剂量为30 mg/(kg·d),1次/d,静滴,1周后改为罗红霉素口服,10 mg/(kg·d),分2次服用,连用7 d.结果阿奇霉素组症状和体征(发热、咳嗽带痰和湿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7 d胸片吸收好转率明显短于红霉素组(P<0.01或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3.3%、10.0%和72.0%、46.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骁悉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骁悉 (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 (L 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 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 L N1 4例 ,比较治疗 3、6个月时的疗效 ,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1 4例中有 1例中途退出。其余 1 3例的 SL EDAI计分、2 4 h尿蛋白总量、血清抗 ds- DNA抗体滴度及补体 C3水平在治疗 3、6个月后均有明显的改善 (P<0 .0 5) ,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 ,通过减量后症状消失。结论 :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 L N疗效明显 ,副作用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排空率及胃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胃复安组,每组10只。DGP模型制备采用单次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溶液和高糖高脂饮食喂养8周的方法。电针穴位组取大鼠“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穴,电针非穴组取穴位对照点,胃复安组予1.7%胃复安药液(1 mL/100 g)灌胃。用血糖仪测血糖;以酚红为标记物,检测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BL-420F生物机能系统记录大鼠胃电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和胃复安组大鼠症状积分、血糖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胃排空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和胃复安组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电针非穴组胃电图平均振幅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血糖显著下降(P < 0.01,P < 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P < 0.05,P < 0.01),胃电图平均振幅明显增高(P<0.05);与电针非穴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与胃复安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 电针可改善DGP模型大鼠一般状况,控制血糖水平,促进胃排空,改善胃运动障碍,调节胃电图平均振幅。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LMWH注射液治疗,每次0.4mL,每日两次,腹壁皮下注射,连续7d。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为40000)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500 mL,静脉滴注,2h内滴完,连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记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粘滞度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发生的病因和治疗手段。方法:对我院1990~2004年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4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平均在发病后21(11~38)d恢复胃动力。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经保守治疗可愈,无需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等穴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模型大鼠胰岛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调整血糖、改善DGP胃肠动力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DGP模型对照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胃复安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组按55 mg/kg单次右下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脂高糖不规律饮食建立DGP模型,连续喂养8周,每周用强生稳豪倍易型血糖仪及试纸测量血糖,尿糖试纸测量尿糖。电针穴位取大鼠“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电针非穴组取大鼠“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的穴位对照点,胃复安对照组予1.7%胃复安药液(1 ml/100 g)灌胃。治疗结束后,以酚红为标志物,观察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移行率,以ELISA法检测胃窦部胰岛素(INS)及胰岛素受体(IR)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糖水平、症状积分明显升高,胃排空率、小肠移行率、胃窦部INS、IR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血糖水平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胃排空率及小肠移行率、胃窦组织INS及IR表达升高(P<0.05,P<0.01),与电针穴位组比较,电针非穴组、胃复安对照组症状积分升高、胃窦部INS、IR含量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 电针能降低DGP大鼠血糖,促进DGP大鼠胃肠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胃窦部INS及IR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随机将8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用阿魏酸钠300m g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用维生素B1100m g和维生素B12500m g肌注,每日1次,连用14d。结果:治疗14 d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患者的四肢麻木、上下肢疼痛、末端束缚感也有明显的改善,但走路不稳、腱反射减弱、浅感觉障碍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VC)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阿魏酸钠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头孢唑肟与头孢噻肟治疗重症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孢唑肟与头孢噻肟对重症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重症呼吸道感染92例患者随机分为头孢唑肟组45例(简称唑肟组)及头孢噻肟组47例(简称噻肟组),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尿常规、胸片、痰培养等检查。结果:唑肟组与噻肟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77.8%、53.2%(唑肟组vs噻肟组,P<0.05)与91.1%、72.3%(唑肟组vs噻肟组,P<0.05)。结论:头孢唑肟治疗重症呼吸道感染优于头孢噻肟。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能及时积极治疗,可避免患者致残。我科在控制患者血糖基础上,用光量子疗法(又称紫外线辐射和充氧的自血液回输疗法)加蝮蛇抗栓梅治疗糖尿病足1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我科于1993~1996年,收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37例,均有足部感染,下肢麻木、袜套感,钝痛、膝反射减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出现间歇性胶行,足处呈紫红色。3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60~70岁,糖尿病病程5~18年,病足2~8个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6例LN分为西医组(n=24)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试验组,n=32),西医组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观察两组的临床有效搴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显效、有效、无效、死亡的例数分别为16、12、2、2例,西医组则为6、10、4、4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Hc=4.808,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6.4%,明显低于西医组的75.0%(P〈0.01);试验组并发感染率为28.1%,西医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LN可提高疗效,使狼疮活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及降低激素和环磷酰胺的副作用,减少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每日1次,连续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血激素水平。结果:治疗后1~2个月,患者全部闭经、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者42例,改善19例,无变化7例,有效率达89.7%。行超声检查,附件包块及子宫腺肌病声像图显示显效41例,有效22例,无变化5例,有效率92.7%。服药前卵泡期子宫内膜的厚度(7.51±0.82)mm与服药后子宫内膜(7.64±0.73)mm的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血清雌二醇、孕激素较治疗前降低较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睾酮则变化不明显。不良反应为恶心、潮热,发生率为14.7%。随访1a内复发率为26.5%。23例不孕患者中有11例3~6个月内妊娠。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良好,副作用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异位妊娠 62例 ,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 (n=32 )及氨甲喋呤组 (n=30 )两组。米非司酮组口服米非司酮 ,每日 50 mg,分两次空腹服用 ,共 1 50 mg;氨甲喋呤组以氨甲喋呤 2 0 mg静注 ,连用 5 d。结果 :两组的β- HCG变化、包块缩小程度、输卵管通畅率、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氨甲喋呤组有 2例发生口角炎 ,1例转氨酶升高 ,米非司酮组未观察到任何副作用。结论 :在严格选择合适病例的情况下 ,以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梁门”“足三里”“三阴交”穴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窦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DGP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10只正常SD大鼠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造模成功后选取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胃复安组,每组10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并连续8周不规则喂养高糖高脂饲料方法制备DGP模型,每周测量血糖、尿糖值,记录症状积分。电针组大鼠取穴“梁门”“足三里”“三阴交”,胃复安组予1.7%胃复安药液灌胃(1 mL/100 g)。治疗结束后,ELISA法检测IGF-1及EGF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尿糖值和症状积分显著升高(P<0.01),胃窦部IGF-1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EGF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和胃复安组大鼠尿糖值、症状积分、胃窦部IGF-1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EGF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电针组大鼠血糖明显降低(P<0.05),胃复安组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组与胃复安组大鼠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电针“梁门”“足三里”“三阴交”穴能够降低DGP大鼠血糖、尿糖值,改善DGP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胃窦组织中IGF-1与EGF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