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并合理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需综合考虑耕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从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耕地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浙江省义乌市岩南村为例进行了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利用GIS作为辅助手段,将岩南村划分为9个适宜性评价区域,评价分析了各区域内土地资源配置方向,探讨了评价结果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为村级土地规划中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云南实施“城镇上山”战略的重要基础性支撑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其中的参评因子可分为特殊因子和基本因子2类。根据云南实际,将特殊因子归纳为7个,即:坡度(陡坡)、地质灾害、地震断裂带、重要矿产压覆、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安全、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并分别分析了这7个因子对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和“刚性”制约作用,进而将云南山区城镇建设适宜土地(简称山区宜建地)定义为:指坡度在8°~25°,并位于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地震断裂带500 m范围区、重要矿产压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之外的缓坡地。这为云南省以及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3.
《土壤通报》2015,(1):31-35
江西省瑞金市被全国第二次烤烟种植区划综合评定为烤烟生产最适宜区,烟叶产业发展已规划为当地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重要项目,是瑞金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寻找适宜的植烟土壤是科学布置烟草生产的基础。本研究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层次分析和特尔菲等评价方法,从土壤养分性状、立地条件、土壤管理三个层次确定瑞金市耕地植烟适宜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瑞金市耕地的植烟适宜性进行评价,将瑞金市耕地划分成四个等级适宜区域:S(I)耕地5143.83公项、S(II)7262.07公项、S(III)6540.38公项、S(IV)2241.1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4.28%、34.27%、30.87%和10.58%。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的湖南省耕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耕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回归树、核密度等地理空间建模方法提取计算参评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因子数据库。基于多指标决策(MCDM)框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选择加权叠加法进行耕地适宜性综合分析,并将耕地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四类。在数量上,各适宜等级面积分别占湖南省面积的24.34%,27.70%,32.35%,15.61%;在空间分布上,湖南省耕地适宜性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湘北洞庭湖平原以、湘江平原地区和湘中丘陵区盆地;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地区主要分布在湘西、湘西北、湘东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5.
科学、全面地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是满足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要求和耕地资源管理需求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规范(试用稿)》中的推荐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选取评价指标并确定权重,运用修正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和广东省吴川市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与农用地分等结果和...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以玉溪市易峨高公路改建工程(易门段)为例,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确定了该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复垦的土地利用方向,以期为其他工程制定合理的临时用地复垦利用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进行评价分区方案优选,为完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构建科学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划定适宜性等级,根据适宜性等级的不同组合确定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供选方案,构造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开展供选方案的优选。[结果]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6级适宜性等级区,面积分别为6.03,13.83,27.75,45.66,168.24,108.05km2;适宜性分区方案1具有较高的景观生态质量,为方案优选结果。[结论]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建设用地管制区方案具有较低的干扰度、较高的稳定度,景观生态质量综合指数较高。通过综合比较,方案1具有较高景观生态质量,它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拓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 11 675.25 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 221.14 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高燕  叶艳妹 《土壤》2004,36(4):365-370
本文从系统论的机理出发,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面分析各种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泰安市岱岳区为案例选择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宪恩  丁炎军  王硕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3):232-236,244
基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对建设用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有限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耦合评价模型,并结合长春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案例研究,最终获得了可视化的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空间分布图(5个适宜度)。结果表明:对于长春市建设用地的选取最适宜的土地面积约为1 289.3 km2,适宜区域6 662.7 km2,较适宜区域9 461.4 km2,一般适宜区域2 848.2 km2,不适宜区域303.4 km2,而且长春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地区(最适宜区域和适宜区域)分布在长春区域的腹地,处于长春市市区以及九台区、德惠市、农安县的交汇的区域,该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各项指标的生态适宜性度均相对较高,表明长春市未来的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重点可以向生态适宜度较高的中部地区偏移。研究结果说明了ANP-GIS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同时也为长春市的建筑用地的选取和长春市的城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土地适宜性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基于山东省自然、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对区域土地资源自然质量指数、土地资源综合适宜度、相对适宜度进行研究。通过对适宜评价图和利用现状图的空间叠加,计算、分析了待调整土地资源的多度及重要值。以土地资源空间分析为基础,多度、重要值为依据,进行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优化后农用地减少10994.82 hm2,林牧用地增加13083.56 hm2,未利用地减少1438.83 hm2。  相似文献   

12.
可变模糊集方法及其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土地适宜性是多级别、多指标模糊评价问题,其模糊性在评价中应予以考虑。可变模糊集方法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通过模型参数的变化,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该文在介绍该方法的基础上对长乐市农用土地适宜性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市农用土地适宜性等级介于中度适宜与高度适宜之间,略偏于中度适宜。可见该方法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健康产能综合评价与试点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中国耕地健康产能状况,分析危及耕地健康的区域性关键问题,对探索可持续的耕地利用路径,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耕地健康产能是耕地自然系统与利用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直接计算耕地健康产能状况是复杂困难的。因此,该文尝试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评价耕地健康产能,即分别评价耕地健康与耕地产能状况,并通过耦合耕地健康与产能,分析耕地利用合理程度与生产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其中耕地健康状况强调从不同方面评价人对耕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并体现区域耕地不合理利用的主导因素。该文以全国范围65个县(市)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地形特征、土壤性状、耕作条件、环境状况和生物特性5类指标整合影响耕地健康的关键因子并评价耕地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指标标准差收敛特征与评价因子的评分规则定义各指标的临界健康与亚健康阈值,将试点县划分为健康、亚健康与不健康3类,进而分析不同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同时,综合区域气候条件、耕地自然条件与耕作技术水平评价耕地产能水平,并分析区域耕地健康-耕地产能作用特征。结果表明,试点县耕地亚健康及不健康类型表现出显著区域性特征,不同试点县限制耕地健康的关键要素存在差异;一方面,耕作条件的亚健康状况普遍(数量占比约40%),表现为耕地破碎化严重以及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也反映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生物特性形式严峻,表明在气候条件-土壤结构-耕作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下耕地保障动物健康生长的能力正面临退化。此外,通过耕地健康与耕地产能耦合分析,该文将试点县耕地健康产能特征划分为"健康-高产能"、"健康-低产能"、"亚健康-高产能"、"亚健康-低产能"、"不健康-高产能"、"不健康-低产能"6类,并分析不同类型区域耕地保护的重点方向,其中"不健康/亚健康-高产能"区域分布广泛,是中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地带,应兼顾耕地健康与耕地产能,加强提升耕地健康状况的方法研究与实践。该项研究为耕地健康产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为不同区域耕地资源保护路径设计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4.
董秀茹  王迪  刘强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12):226-235
恢复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是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政策的基础和保障耕地动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等级是合理安排恢复工作进行的依据。该研究运用文献借鉴法、熵权法、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加权指数和法等方法,从生产、生态、经济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2项评价指标的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选取沈阳市康平县借助ArcGIS软件完成对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的评价过程。结果表明:康平县内生产、生态、经济3个方面的恢复适宜性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区域综合评价分值较为集聚,范围为[1.951,3.201],不适宜区域赋值为0;康平县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勉强适宜及不适宜;各个行政区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平均水平都达到了低度适宜及以上等级;低度适宜及以上等级的非耕农用地面积占比为67.68%,大多为其他林地与乔木林地,恢复难度较小;在所有等级中,勉强适宜的非耕农用地面积占比最多,为32.3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其他林地、乔木林地与果园,恢复难度较大;不适宜这一等级最少,全部为坡度大于25°的其他林地。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的实际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能够判别和协调冲突用地类型,也是有效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土地利用冲突的基础。该研究以鞍山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耕作和建设适宜性评价系统开展耕地适宜性评价,通过ArcGIS软件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冲突分区识别,进而根据冲突类型提出耕地差别化利用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鞍山主城区周边耕地可划分为9类区域,包括3类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占总面积的22.20%;3类耕作优势无冲突区,占总面积的67.33%;3类建设优势无冲突区,占总面积的10.47%,综合考虑城市周边耕地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将高度和中度潜在冲突区以及耕作优势区内的优质连片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将建设优势区零散耕地作为城市开发边界弹性发展区用地;将生态红线范围内的低度潜在冲突区耕地划为生态用地。该研究结果为耕地利用适宜类型的冲突判别以及城市周边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土地生态适宜性可拓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及其研究动态,重点探讨了为农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布局服务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可拓评价模型方法和步骤,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隰县试区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沈北新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科学识别土地利用冲突的潜在发生区域,是因地制宜有效预防、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土地利用冲突形势的基础。该文以沈北新区为例,通过构建耕地的耕作和建设适宜性多目标评价系统,建立识别矩阵对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研究,并探讨其结果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将沈北新区耕地划分为9类区域,其中2类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占总面积的71.10%;3类耕作优势无冲突区,占总面积的16.33%;3类建设优势无冲突区,占总面积的9.29%,1类耕作及建设适宜性均较低的无冲突区,占总面积的3.28%,总体上沈北新区面临的土地利用冲突形势严峻。运用冲突识别结果,选择耕作优势区和中度宜耕且中度宜建(C2)型冲突区内高等别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该文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预防和破解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耕地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整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现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快速有效地在项目尺度上对整治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是当前土地整治研究与实践的迫切要求。该文从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入手,甄别敏感因素及稳定因素,在农用地分等基础上,补充自然质量和生产条件修正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以海南省陵水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项目区综合自然等别由4.7提升至4.2,综合利用等别由4-3提升至3.2,修正后利用等指数与基准作物实际产量的相关系数为O.86,高于修正前的O.82,说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满足实践中耕地质量的变化评价的需要。该研究可为项目尺度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模糊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利用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国有56.6万k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其中,一等级的占15.9%,二等级的占19.5%,三等级的占25.8%,四等级的占19.1%,五等级的占19.7%;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贵州、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具有区域分布特征,并随着适宜等级的降低,由土壤条件逐渐转变为气候和地形条件;模糊函数以及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整理的基础工作,为耕地整理专项规划、耕地整理项目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耕地整理的基本要求出发,选取耕地自然条件和耕地利用条件2个基本因素,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侵蚀、地形坡度、排灌状况、田间道路状况、田块规整度等8个影响因子,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将环鄱阳湖区12县(市)的耕地分成4个等级,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各区域耕地质量主要限制因子,提出可行性耕地整理措施,为区域耕地整理宏观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