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该试验对商南县沁园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安吉白茶、陕茶一号、中茶108、紫阳群体系、龙井43#、乌牛早6个品种绿茶感官审评与理化性质进行对比,目的是为了筛选出适合市场发展的生态优质绿茶.经综合分析比较,得出乌牛早、安吉白茶、龙井43#为适宜商南长足发展的优质高端绿茶品种;中茶108、陕茶一号作为中高档绿茶适当发展;紫阳群体作为中低档绿茶适当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商洛茶业发展提供参考,以龙井43、安吉白茶、中茶108、乌牛早、陕茶1号茶树为材料,观察各茶树品种的生长特性,对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秦岭泉茗扁平茶的主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与感官品质审评,分析不同品种的适制性。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品种在商洛茶区成活率都相对较高,成活率依次为龙井43>陕茶1号>中茶108>乌牛早>安吉白茶;5种不同茶树品种的酚氨比均小于8,均适制绿茶;感官品质总分超过平均值的有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和中茶108,乌牛早汤色最好、滋味最优,龙井43香气最佳。5个茶树品种均适宜在商洛茶区栽植,其中乌牛早和龙井43最适制特级秦岭泉茗扁平茶,可作为商洛茶区当前主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3.
对信阳群体种、白毫早、龙井43、福鼎大白茶、乌牛早、迎霜和安吉白茶等7个茶树品种制成的信阳毛尖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乌牛早和信阳群体种的感官品质最好,龙井43最差,这可能与制茶有关;茶多酚和咖啡碱在龙井43中含量较高,氨基酸和叶绿素在福鼎大白中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霞  张洁  赵仁亮  郭桂义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6):3817-3819,3909
对信阳群体种、白毫早、龙井43、福鼎大白茶、乌牛早、迎霜和安吉白茶7个茶树品种制成的信阳毛尖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乌牛早和信阳群体种的感官品质最好,龙井43最差,这可能与制茶工艺有关;茶多酚和咖啡碱在龙井43中质量分数较高,氨基酸和叶绿素在福鼎大白茶中质量分数较高。  相似文献   

5.
安吉白茶营养成分与返白机理分析及繁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吉白茶是湖州安吉的特产。介绍安吉白茶分布、现状和生物学特性,阐述安吉白茶的营养成分、返白机理和繁殖技术,从而揭示了安吉白茶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茶树品种加工千岛玉叶龙井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存  毛宇骁  余继忠  郑旭霞  黄海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40-12642,12651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茶树品种加工千岛玉叶龙井茶的品质.[方法]对中茶102、浙农117、鸠16、龙井43、鸟牛早、春雨一号、龙井长叶、安吉白茶和鸠坑群体种9个品种(品系)加工的千岛玉叶龙井茶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香气成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各无性系良种均能较好地满足千岛玉叶龙井荼的品质要求,其中鸠16、中茶102和龙井长叶品种制得的茶样色泽嫩绿油润,香气高,滋味的醇爽度好,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审评总分较高.[结论]研究可为指导茶农合理选择适制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安吉白茶是珍稀茶树种质资源之一,因其茶汤茶氨酸含量高、口感鲜爽度好、回甘明显、汤色翠绿明亮、观赏性强,深受消费者喜爱.湖北茶区具备优良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安吉白茶所需环境条件,本文从移栽定植、茶树修剪、树冠培育、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鲜叶采摘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并依据安吉白茶的品质特征在加工技术方面给出建议,为能够在湖...  相似文献   

8.
北方设施茶园无性系茶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选适宜北方设施茶园的茶品种,并明确其栽培模式和配套农艺措施,以从安徽、浙江、湖南、福建引进的20余个无性系茶树品种为试材,比较了整地栽培模式、种植时间、茶品种、引进地对茶苗成活率的影响,并对不同品种茶苗的抗寒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茶园深翻行间起垄栽培模式、春季茶苗假植后再进行移栽,栽植成活率高;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的茶树品种有金萱、安吉白茶、中茶108、毛头种茶、平阳特早5个品种;抗寒性强的品种有罗汉1号、农抗早、碧香早、元宝茶、毛头种茶、龙井43。金萱、安吉白茶、中茶108、毛头种茶、平阳特早、龙井长叶、元宝茶、乌牛早、浙农117、龙井43、白毫早适宜在北方设施茶园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9个引进的茶树品种进行了引种观察和绿茶适制性评价,结果表明:品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龙井长叶、早白尖5号移栽成活率和产量高、抗寒性强、制茶品质好,适宜在陇南茶区推广;乌牛早、安吉白茶、南江1号、迎霜和名山早抗寒性较弱,成品绿茶品质较差,不适宜在陇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安吉白茶的特性以及安吉白茶在宁国市的推广概况,并从移栽前准备、茶苗移栽、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宁国市安吉白茶的栽培技术,以期为安吉白茶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安吉竹乡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惊世骇俗的安吉白茶树以及安吉白茶。宋徽宗赵佶在茶书《大观茶论》中提及安吉白茶,将安吉白茶钦赐为第一御茶。那么安吉白茶根据现代的分类标准是否真正属于白茶呢?本文将从性状及工艺两部分揭开谜底。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17,(11)
<正>浙江省安吉县梅溪中心成校地处安吉白茶主产区的核心区块,学校紧紧抓住这一特色产业,开展创业创新培训,走出了一条成校特色教育之路。其主要做法如下。1.强化生态意识,提升茶农茶园管理技能根据安吉白茶生产标准模式图,成校就茶园生态林套种、茶园生态管理技术,以及采摘加工技术等全过程展开白茶园管理技术培训。(1)茶山复绿培训结合"环境提升工  相似文献   

13.
浅析安吉白茶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吉白茶是绿茶的白化种,具有优良的口感和药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安吉白茶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本文对安吉白茶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白茶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安吉白茶在南京地区的引进种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吉白茶是茶叶色白化而形成的一种变异类型,加工后的白茶味鲜、色美,集观赏、营养、经济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介绍了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的安吉白茶在南京地区的种植情况,从茶苗成活率、茶树长势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330-331
电子商务是国际主流趋势的茶叶交易方式。通过对安吉白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揭示了安吉白茶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从有利因素和制<因素2个方面分析了发展安吉白茶电子商务的环境条件,提出促进安吉白茶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迅速,无性系良种每年以2000多亩的速度发展。引进与推广了龙井长叶、龙井43、乌牛早、迎霜、安吉白茶、平阳特早、黄叶早、福云6号等无性系早茶良种,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乌牛早、龙井43、迎霜、龙井长叶。2001~2003年我们对引进推广的良种,进行了系统品比试验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我县今后良种引进推广和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吉白茶是较为珍稀的茶树种质资源,为促进安吉白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现从茶园选址、良种选用、种植规格、移栽定植、大田管理、修剪、白化控制等方面,对安吉白茶种植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白茶的优质、高产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安吉白茶茶多酚的工业化开发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安吉白茶中茶多酚的超声波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安吉白茶提取茶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安吉白茶与水的比例为1∶50,超声波水浴提取66min,提取3次,该提取条件下的茶多酚提取含量最高,为182.6mg/g。  相似文献   

19.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最严重的茶树害虫,不同品种对其表现出抗性或感性,EPG是近年用于快速检测作物抗刺吸式害虫的新技术。以浙江、江苏主推的6个茶树良种为供试材料,用可视的DC-EPG技术记录了该叶蝉的刺探取食行为。结果表明:(1)叶蝉在6个品种茶树上的7种基本刺吸波形是相同的。(2)在锡茶5号、苏茶1号上的刺探次数多,在韧皮部内的被动取食波-E波的持续时间长;在龙井43上刺探次数少,在韧皮部内的被动取食波E波持续时间短;苏茶120、中茶108和安吉白茶则居中。(3)使用聚类分析、多重比较分析,评判6个品种茶树抗叶蝉取食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龙井43>苏茶120>中茶108>安吉白茶>苏茶1号>锡茶5号,该顺序与田间观察的6个品种茶树上叶蝉虫口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基本一致。认为EPG技术可用于评判不同品种茶树对叶蝉抗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地区安吉白茶叶绿素含量随季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新梢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安吉白茶在生长季节其叶绿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春季安吉白茶各部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量逐渐升高;秋季后期又下降;2)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叶片色泽、气温有关,在早春叶片返白期叶绿素含量最低,复绿后渐渐增大,气温值在20°C以内,叶色较淡。此为实现加工优质的安吉白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