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南方稻区稻田用种量一般为每亩25—30斤,比之国外先进国家稻田用种量(每亩6—70斤)高2—3倍。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进行了中,晚稻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大幅度省种栽培的研究,将每亩用种量降至10斤左右,并正在逐步示范推广。若将此项措施用于早稻,仅我省每年可节省种谷3—4亿斤,但一般认为稀播技术用于早稻,可能性很小,其理由是:①早稻育身时气温低、秧令短,即使稀播,秧田分蘖少,且多为小分蘖(即分蘖叶片少),插后难成活。②若推迟播、插期,促使秧田多分蘖,将会导致早稻迟熟,影响后季  相似文献   

2.
一、试验的目的和根据 1953年,本所抚州工作组,在南城县青山背附近发现当地栽培二季早稻,习惯早播密播,早插嫩秧,每亩秧田播种量高达1500——1800斤,秧苗长至3—4寸,即抢早插秧。据云早播早插能提早成熟。 1955年,省农业技术会议上,修水县农场反映,修水群众也主张早播密播、早插嫩秧、春社浸种,每亩播种量在600斤以上。修水县农场1954年每亩秧田播种300斤,因为播种稀,影响秧苗生长慢,推迟了插秧。1955年增加到400斤,1956年再增加到400斤以上,逐年向密播的方向发展。但省内其他地区群众经验,均主张稀播壮秧,适时播种,适时移  相似文献   

3.
适当稀播,培育壮秧是获得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据调查,凡是稀播壮秧搞得好的队,都能够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如传店公社农技站,1980年在栗树林小队试验,330亩水稻田,需育秧30亩,过去每亩播量300斤,共需稻种9000斤,平均大田每亩需种27斤,1980年每亩播种180斤,共用种5400斤,节省种子3600斤,大田用种平均16斤。当年水稻总产24  相似文献   

4.
1979年,海安县推广秧沟寄秧,一般比耕翻重栽的秧田每亩多收100斤左右。 一、秧沟寄秧的方法 后季稻秧沟寄秧主要有两种形式: 1.寄栽同田常规稻。秧板宽4尺,秧沟宽8寸,深4~5寸,东西向。后季稻多采用中粳、中糯或早熟晚粳(糯),落谷期一般在9月15~25日。寄秧在  相似文献   

5.
紫云英是湘、赣一带广泛种植的冬季稻田豆科绿肥作物。它的优点是:(1)播种期限长,一般自白露到寒露。湖南湘乡中稻区有立秋播稀的;宜春农业试验站有霜降後数日犁田播种的,每亩青量仍可達1,700斤;(2)成熟期较苕子早,在立夏前後(苕子到芒种),因此,稻田留种的,早禾插秧推迟不多,如加工加肥,可不减产;(3)青草产量高,  相似文献   

6.
稀播小麦也称为精量播种,可以解决在较短时间内在较大面积上推广一个优良品种的繁殖种子问题。北京市今年能较大规模地种植农大311和北京8号,就是采用了稀播小麦的办法。 管理好,稀播也能达到高产。去年红星公社良种场种北京8号以每亩2斤的播量,达到亩产396  相似文献   

7.
1、品种选择采用石新733、冀丰703、观35、师栾02-1等品种。2、播前准备及播种(1)底肥:每亩底施优质粗肥4-5方,亩施碳酸氢氨35-40公斤,含磷量在10%以上的过磷酸钙70-80公斤,硫酸钾15公斤,硫酸锌1公斤。(2)底墒:播前必须浇足底墒水,每亩水量40-50方,确保足墒播种。(3)种植形式:三密一稀、四密一稀、二密一稀。  相似文献   

8.
建湖县建阳公社建东大队是稻麦两熟地区.1977年开始试种杂交稻,1978年全大队共种杂交稻1016亩,平均亩产1202斤,比常规稻南京11号每亩增产200多斤,全大队水稻总产比1977年多收31.74万斤,增长17.1%.这个大队1978年杂交稻的栽培方法,主要是采用温室无土秧小苗直栽和小苗寄秧移栽,同时也搞了10%的露地秧.现根据一年来的实践和所做的有关试验,对大面积杂交中稻亩产1200斤的栽培技术,作如下分析.一、产量构成因素杂交水稻同常规水稻一样,产量都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所组成.我们调查的亩产1200斤以上田块的平均产量结构如下(表1):  相似文献   

9.
简讯     
邢台县密植小麦普遍丰产了本刊通讯员刘洪潮报导:河北邢台县今年不少村庄大胆接受了苏联密植经验,所以小麦普遍丰收。五区北军营村王德堂农业生产合作社,丰产小麦五亩,密植方法行距4寸,播幅4寸,现在平均每亩实收715斤,另外一亩高额丰产745斤;一般麦111亩,密植行距6寸,播幅1.5—2寸,平均每亩实收416.5斤,比去年每亩327斤15两,增产88斤9两。七区胡家楼农业生产合作社,五亩丰产小麦,密植行距7寸,播  相似文献   

10.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11.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  相似文献   

12.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13.
正1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1.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  相似文献   

14.
在扮完早稻、早熟中稻、或中稻之后,再插上一季红藷,农民叫田红藷;插藷时,正是立秋前后,所以又叫秋红藷。种秋红藷可以多增产一季粮食,产量也很高。根据衡阳专署农林水利局的调查总结,55年道县马家岭乡703.15亩秋红藷,每亩高的达3,000—4,000斤;最高的如蒋鼎中每亩平均达4,500斤,一般的有2—3千斤,最低的也有1,000至1,500斤。秋红藷除了收获藷块外,每亩又可收获千把斤藤子,可作很好的饲料。 其次,是红藷留种的好方法:长沙、浏阳、平江、湘阴一带,多年都采用秋红藷留种。农民反映:秋红藷做种比早红藷耐贮藏,发芽快,苗子粗壮,产量较高。55年湘阴新塘一社早藷一亩地雨万斤及各地的早藷高额丰产,都是选用秋红藷做的种。  相似文献   

15.
我县甘薯栽培面积約占总耕地的25—30%。夏甘薯面积为春甘薯的二至三倍,而前者用秧全靠后者供給,因此一到栽夏薯时,春薯秧95%以上被剪得一扫光,严重地影响产量。为此,我們在岳坊区各地分別作了春甘薯剪秧对产量影响的試驗,这里只介紹一个較为突出的例子。1965年,牛王公社牛王大队集东生产队,一块春甘薯三十九亩,地势較高,土質較好,前冬每亩施八車(每車約一千五百斤)沟泥,去春每亩又施三車土杂肥,冬耕一次,深六寸,春季結合打壠耕翻一次。5月10—12日扦揷,每亩一千九百八十棵。6月22日这个队开始栽夏甘薯,留下东边的九亩未剪秧,其余三十亩全部剪光。結果未剪秧的九亩,平均亩产三千二百一十斤;剪秧的三十亩,平均亩产二千三百二十斤。未剪秧的比剪秧的每亩增产八百九十斤。我們在試驗中,对这三十九亩春甘薯作了剪秧  相似文献   

16.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  相似文献   

17.
托布津是一种广谱内吸性杀菌剂,我们于一九七七年开始试用托布津防治水稻恶苗病,经四年生产实践证实,用该农药防恶苗病具有方法简便,高效安全、每亩本田成本只需7—8分钱,很值得推广。具体方法是:用托布津一斤兑清水一千斤配成一千倍液托布津水溶液,将经过盐水或清  相似文献   

18.
影响夏播小麦产量高低的是温度生态因子,不是土壤肥力因子。海拔每升高100公尺,日均温降低0.94℃,产量每亩提高24.4—26.5斤,千粒重增加0.92克,植株高度增长3.5厘米。通过方差分析初步确定,夏播小麦适宜的海拔高度在1200公尺以上;海拔1200公尺适宜播期在6月中下旬,适宜品种为中7606和涿城一号;海拔1400公尺适宜播期在6月中旬,适宜品种为中7606和公17;海拔1600公尺适宜播期在6月上中旬,适宜品种依次为公17、涿城一号、中7606;海拔1800公尺适宜播期在6月上旬或更早一些,适宜品种仍以中7606居首。最高产量出现在海拔1600公尺,品种公17每亩843斤,涿城一号每亩801斤,中7606每亩720斤。  相似文献   

19.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3、湿润强根。与传统技术相比,强化栽培技术移栽后田间实行以湿润灌溉为主的灌溉技术,大幅度减少灌溉用水  相似文献   

20.
三、中稻栽培技术 1.选择优质高产良种.适期早播延长营养期创高产。根据春毛豆收获期.并确保水稻在9月15日前安全齐穗,来选择适宜品种。一般选用Ⅱ优183、Ⅱ优辐8195和优Ⅱ139等优质、高产组合.5月中下旬播种。严把旱育稀播、培育壮秧技术关:选择向阳、肥沃、疏松的沙壤蔬菜地备足苗床,每公斤种播20—25平方米.每公斤种子秧床用壮秧肥1—1.5反斤和人粪尿50公斤作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