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分析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风沙运动成因、特征及其对沙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风沙运动规律,为进一步探索该类地区防风治沙,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分析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风沙运动成因,特征及其对沙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风沙运动规律,为进一步探索该类地区防风治沙,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生态修复措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河北坝上地区200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4种与生态修复措施对应的情景,结合InVEST模型分析了生态修复措施对该区3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水源涵养、生境质量、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 2000—2018年坝上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以草地大量缩减以及林地显著扩张为主(>500 km2),期间,水源涵养量下降7.03%,碳储量、生境质量分别增长2.82%,1.29%;(2)相比林地缓冲带、植树造林情景,开垦荒地和综合发展情景对上述3个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更为显著;(3)水源涵养、碳储量均与生境质量呈较强协同作用(r>0.42),碳储量与水源涵养呈较弱协同作用(r<0.24)。综上分析,生态修复措施能够提高坝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但以造林为主的生态修复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仍需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短路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短路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生态短路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危害,多为生态灾害.生态短路的修复主要是协调环境动量、生态系统需求和生物生理需求之间的平衡,提高系统内外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定西市安定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依据"源于自然,还原自然"的思路,紧紧围绕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将植被恢复技术与调整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法制保障机制、生态农业与社区发展等各项综合技术系统集成,实现了"两个趋于"、"三个保证"、"四个到位"、"五个改变",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社区文明程度,促进了生态修复,提出了"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社区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并对生态修复环境响应、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途径、生态环境质量效益监测情况初步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滨带是水陆交错带的一部分,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使湖泊湿地功能下降,生态资源严重不足。生态农业模式能建立多层次、循环、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促进资源节约、生态修复,是湖滨带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途径。安徽省华阳河湖群地区属长江中下游水陆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较脆弱,建立以保护生态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意义重大。本文在对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理论、原则、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华阳河湖群地区作为研究区,针对城郊经济区、湖滨湿地区、农产品主产区、棉花生产区、葡萄生产基地、农户庭院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对农产品的需求,设计了空间资源利用型、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生物共生共养增值型、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型等8种生态农业模式,并辅以循环图,介绍了每种模式的组分和循环过程。确定可重点挖掘的模式有现代草食畜牧业模式、生态经济产业园综合开发模式、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在模式配置中,按生态功能敏感性区分,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和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7.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达到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洛阳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做法和存在问题分析,指出农业循环经济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提出了今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走以林草为主体的雨养生态农业之路,是持久振兴半干旱地区农业经济的根本大计。当前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恶化同步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以自然再生产的负增长维持经济再生产的正增长,从而导致了林草植被和农田蓄水保肥的两个生态失稳。建设雨养生态农业则是治理两个生态系统失衡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我国西部脆弱生态区研究项目背景,对宁夏南部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集成本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在雨水资源化调配与高效利用、主要抗旱节水植物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与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制定、半干旱山区生态农业模式的集成与示范推广、生态修复与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等,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制度的生态及经济效益,连续3年耕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2熟地区实行机械化作业时,小麦少耕和玉米免耕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机械化作业模式。该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目前农村自然和经济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态用水计算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51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特别是人类不合理开发 ,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挽救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我国政府提出了“退耕还林”的号召。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生态系统实际用水量以及达到某一目标要求的生态用水量如何计算或合理确定 ,对流域规划、生态建设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都有重要意义。先从生态系统的一般意义上来介绍生态用水的概念 ,进而介绍植被生态用水的计算方法 ,并针对“退耕还林”和“植被生态改善与恢复”情况下的生态用水计算问题进行专门介绍。  相似文献   

12.
雨水利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生长点,该文依据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降水特征、农耕地分布特点、农业种植制度、作物需水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上坡春季种粮,秋季覆膜集雨,地边打窖贮水,补灌下部作物”的坡地活动式集雨及灌溉系统,并对其集雨效率、农田水分效应和系统产出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集水效率高、保水效果好和增产效益明显的优点,是一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集雨灌溉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江苏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江苏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状况,实现科学的农业发展路线,该文从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评价江苏省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结果表明,从单要素评价结果来看,江苏省耕地生产能力和土壤环境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水平优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水平,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偏低;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弱支撑区域的评价单元达15个,今后这些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关注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苏中地区大部分县市的土地资源可以较好地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江苏省最适宜发展农业可持续的区域,苏南和苏北地区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而苏北地区的支撑能力又优于苏南地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土地资源禀赋差异,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途径,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维持地区的农业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开发建设活动的迅猛开展形成了大量的岩质边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边坡的生态修复已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南方热带亚热带区域、北方暖温带区域、高寒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分析总结了适合各区域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的植被选择和配置方式,并提出了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河道生态修复及堤防护岸技术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口河整治工程为例,提出了赣榆县河道生态修复和堤防护岸技术模式,根据河段的土壤理化性和生态环境要求,选择不同植物品种,提出了各河段应采取的生态防护措施及生态修复技术,指出河道生态修复后的水环境稳定性及管理技术的探讨是今后河道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我国21世纪农业用水危机与节水农业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21世纪我国农业用水将面临现有工程效益衰减,缺水程度继续增大;全球气候变暖加重北方地区用水紧张状况;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威胁供水量和用水安全性;大农业内部争水矛盾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解决这一危机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包括工程节水措施、农艺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的节水农业。在实施节水农业过程中则应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和东北半干旱、半湿润、高寒地区的各自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并采用相应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的环境特点,提出了自然力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及建设模式,包括退化林地修复模式、荒山荒坡修复模式、农地修复模式和生态辅助措施.并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修复模式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当河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农田退化系统恢复效果显著,植被盖度提高,种群数量增加,生态系统向良性演变.  相似文献   

18.
<正>半干旱地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类型和重要的农业区域,水土流失和干旱同时发生是其重要特征;降水少,波动大,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一直被认为是其固有属性。我国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2%,耕地约2.00×10~7hm~2,作物单产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2,该地区的降水量仍在允许从事农田生产的范围之内。能否做到对自然降水的充分保持和永续利用,以及有限灌水如何发挥最大生产效益,成为决定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技术是利用现代科技成  相似文献   

19.
为挖掘玉米产量潜力,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在东北地区已验证的Hybrid-maize模型及多年气象数据对吉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东部湿润生态区(桦甸)、中部半湿润生态区(公主岭)、西部半干旱生态区(乾安)]不同品种、播期和密度及其相互组合下的玉米产量潜力进行模拟,并对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考虑产量潜力变异情况及品种本身的生产特性,构建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改变播期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不同生态区的表现不同,湿润区应选择早播,播种日期在4月20日左右较适宜,而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应尽量晚播,适宜播期应在5月中旬左右。2)不同生态区对密度的容纳能力表现为湿润区(桦甸)半湿润区(公主岭)半干旱区(乾安),3个地区的适宜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8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左右。3)选用生育期更长的品种表现出了较高的增产潜力,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条件,尽量选择晚熟品种,在当前播期条件下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品种生育期内需要的有效生长积温(GDD)可增至1 600℃以上。4)与当前生产技术相比,将播期、密度、品种三者优化组合,高产体系长期平均产量潜力可增产14.39%~29.23%。本研究可为吉林省玉米高产措施的正确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玉米产量大面积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应包括土壤侵蚀因子、水土流失状况、生态修复工程执行情况和生态修复效益几个方面,监测程序可分为前期准备、监测实施和成果分析评价3个阶段。根据不同生态修复项目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选择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