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哈尔滨市连年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对2010年从哈尔滨市采集62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62个分离物中,共有14个小种类型,以1.3.4.7.8.10.11小种为主,出现频率为33.87%,其次是小种1.3.4.7.8.和1.3.4.7,出现频率分别为14.52%和12.90%,没有鉴定出单基因小种。这充分说明,哈尔滨市致病疫霉菌毒力结构呈多样性,具有高度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2.
3.
4.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1):45-53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生理小种是晚疫病菌重要的表现型之一,其组成与变异直接关系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及生理小种毒力基因的复杂性,并指出了目前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6.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是黑龙江省目前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发生和流行的程度均不同,但一般年份都会使得马铃薯产量减少20%左右,所以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工作越来越被重视。简单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从品种选择、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策略和技术,以供种植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8.
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的进展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从病原菌生理小种、交配型、药剂防治效果及抗病筛选和育种等方面介绍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我国发现的病原菌类型以4号为主,占鉴定总菌株数的一半以上,伴随着品种含R基因的增多使晚疫病菌逐渐产生毒力基因是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1996年交配型A2的发现表明我国的马铃薯生产又受到了新的侵染和毒力强的菌株的威胁.瑞毒霉系列药剂应用的防治效果因菌株逐渐积累抗药性愈来愈让位于抗性育种的防治.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资源中选出了数个抗晚疫病和高产的品系,并且应用于生产,效益十分显著.近两年从CIP引进的具有水平抗性的群体B更是抗晚疾病育种的优秀材料,可望这些材料的优良性状能尽快应用于生产.文章的最后,就我国马铃薯晚疫病今后的研究方面,作者认为加强国际合作,统一协调的研究规划和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是抗性育种成功的关键。其它方面诸如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病菌变异性的研究和卵孢子生物学及流行学的研究则是有效控制晚疫病爆发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11个含有不同单显性(R1、R2、R3、R4、R5、R6、R7、R8、R9、R10、R11)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鉴别寄主,对云南省会泽县村同一发病田块前、中、后期3个群体的马铃薯晚疫病菌59、158和75个菌株进行毒性频率和小种鉴定,分别鉴定出31、60和30个小种,大部分小种只检测到一次,其中优势小种为超级小种(含有11个毒性基因的晚疫病菌),占整个群体的53.33%;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优势小种频率、小种复杂度呈上升趋势,但小种多样性呈降低趋势,在马铃薯生育期间除了avr4外,其它毒性基因的频率未发生显著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小种演化速度快,小种结构复杂,在该地区种植起源于Solanum demission的R1~R11抗性基因存在较高的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
10.
cDNA-AFLP结合BSA研究马铃薯晚疫病菌小种特异无毒基因差异表达片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具有 6个无毒基因不同表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构建的 4个混合池进行cDNA AFLP分析 ,得到与 6个与无毒基因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 (TDFs) 85条 ,其中与无毒基因Avr1相关的为 2 0条 ,Avr2 2 8条 ,Avr3 Avr10 Avr1116条 ,Avr4 2 1条。差异表达片段大小主要分布在 10 0bp和 30 0bp之间 ,最小片段为 6 0bp ,最大片段 4 40bp。差异表达片段的获得将有利我们下一步克隆全长无毒基因和对晚疫病垂直抗性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重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 festans)对甲霜灵抗性及抗性水平测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20 0 1年从北碚、云阳、开县、万州、巫溪和忠县等地采集马铃薯晚疫病病叶 ,共分离得 94株致病疫霉。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抗性和抗性水平 ,结果表明 :2 0 2 %的菌株表现为抗性 ,11 7%的菌株表现为中抗 ,6 8 1%的菌株表现为敏感 ;以菌株PBB 110 2为敏感对照 ,所测定的 2株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达 10 6倍以上 ,各地菌株抗性表现与菌株来源地的施药水平密切相关 ,并对抗药性不同的地区提出了不同的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晚疫病种薯带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马铃薯块茎上分离纯化得到晚疫病菌、银腐病菌、癌肿病菌、红腐病菌、黑点病菌和镰刀菌等并提取它们的全基因组DNA,用引物08-3和08-4对这些真菌的DNA进行PCR扩增,以检验该引物扩增晚疫病菌DNA的特异性。取马铃薯种薯的芽眼、芽及其他不同部位并用NaOH法提取晚疫病菌DNA,再用引物08-3和08-4进行特异性扩增以检验种薯是否带晚疫病菌。结果表明:(1)引物08-3和08-4有很强的特异性,只能扩增出大小为257bp的马铃薯晚疫病菌DNA片段;(2)用该引物能扩增出种薯芽眼组织中大小为257bp的晚疫病菌DNA,说明通过PCR特异扩增,能直接检测出马铃薯种薯中潜伏的晚疫病菌。(3)本次检测的本地感病品种米拉有10%的种薯带晚疫病菌。该研究为种薯传播晚疫病菌的分子检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 erag lyicines)生理小种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课题组对黑龙江省65个市、县土样中存在的孢囊线虫,利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3个市县的孢囊线虫为3号小种,1个县为6号小种,1个县为7号小种,基本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类型与分布,为我省的抗线虫品种选育与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菠萝疫霉种及交配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岛的菠萝植区发生根腐病或心腐病的菠萝上收集大量病组织样本,经纯化获得40个疫霉分离菌株,全部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一个种。所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 相似文献
18.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初报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本研究采用胚轴伤口接种方法用标准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采自三江平原大豆田的10凤霉病进行测定,其中有7个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是一致的,都对Harosoy表现感病,对其它寄主表现抗病,重复鉴定结果一致,与标准生理一种鉴定结果对照,认定是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安达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年安达盐碱土利用改良研究所的轮作和连种抗病品种地块取产6份,用Golden方法进行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监测。测定结果,初步认为安达盐碱土所试验地内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种类轮作地仍为过去报道的3号小种,连抗病品种地块为新的1号小种。表明由于连种大豆抗病品种,而使小种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