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大铭 《作物学报》1982,8(2):81-86
无限结荚习性大豆主茎与低位分枝的顶端生长点始终分化叶片与枝芽,不形成顶花序;有限结荚习性大豆主茎与低位分枝的顶端生长点形成顶生总状花序。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高位分枝都是“单节有限生长分枝”。在一定的条件下,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发生顶芽的早衰现象。根据开花期主茎顶端出生花序苞或复叶的不同,可以识别大豆的结荚习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中国各大豆栽培区大豆遗传资源的生育期表现,东北春大豆区的大豆品种多为早熟和极早熟种。黄淮夏大豆品种以中热种居多。长江流域夏大豆品种成熟期分布比较分散,晚熟和极晚熟种多于早熟和中熟种。秋大豆则以中熟种占多数,大豆是以不同生育期和播期类型适应各地条件的,不同生育期的大豆遗传资源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对2种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分别进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有限型中,节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倒伏性;在有限型中,粒茎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节粒重。在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时,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需要优先考虑节粒重,而有限结荚习性品种需要优先考虑粒茎比。  相似文献   

4.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的1个、3个和2个野生片段(基因)。其中,5个野生片段(基因)分别与前人在栽培豆中检测到的无限结荚Dt1、荚色L1、荚色L2、绿种皮G和黑种皮i基因相对应,说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间在这些片段上均存在等位变异分化,是与大豆进化相关的基因/片段。另一个与荚色相关的Satt273野生片段能使大豆表现黑荚,可能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的1个、3个和2个野生片段(基因)。其中,5个野生片段(基因)分别与前人在栽培豆中检测到的无限结荚Dt1、荚色L1、荚色L2、绿种皮G和黑种皮i基因相对应,说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间在这些片段上均存在等位变异分化,是与大豆进化相关的基因/片段。另一个与荚色相关的Satt273野生片段能使大豆表现黑荚,可能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豆遗传资源花色、茸毛色、叶形和植株高度的地理分布趋势。东北春大豆以白花灰毛占多数,黄河中下游地区白花与紫花,灰毛与棕毛比例相近,长江中下游则紫花棕毛居多数。各地的大豆品种均以椭圆叶和卵圆叶占绝对优势。东北春大豆植株较高大,黄淮地区的大豆植株从中等到高,长江流域夏大豆植株较高,而春豆和秋豆植株矮或较矮。上述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中国大豆遗传资源子粒性状的特点,指出中国大豆品种以黄种皮、黄子叶、椭圆形、中小粒为主体。子粒生态分布特点的分析表明,东北春大豆以黄种皮、圆粒椭圆粒、大粒和中粒为主,黄河中下游的大豆有较多的小粒、黑种皮、长椭圆及肾形粒品种,长江下游是我国极大粒、特大粒大豆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青豆比例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大豆遗传资源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姜妍  吴存祥  胡珀  侯文胜  祖伟  韩天富 《作物学报》2014,40(6):1117-1124
结荚习性是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最重要的株型相关性状之一。分别在自然光照、短日照(12 h)、长日照(16 h)条件下, 通过形态观察和解剖学研究, 比较短花序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中黄13、长花序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凤交66-12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中黄24顶端花序分化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 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出苗后20~24 d即开始顶端花序分化, 分化持续时间12~16 d, 比无限结荚习性品种分化起始早, 持续时间长; 长花序有限型品种凤交66-12比短花序有限型品种中黄13顶端花序分化的起始时间早, 分化速度快; 无限结荚习性品种顶端花序发育起始日期较晚, 分化时间短。短日照可使大豆顶端花序发育起始时间提前, 分化期缩短, 长日照则相反, 说明光照长度对大豆顶端花序的发育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炳昌  徐豹  王玉民 《作物学报》1992,18(2):126-131
采用超氧物歧化酶(SOD)酶谱型不同的3个基因型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根据 F_1、F_2及F_3资料对两种酶谱型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超氧物歧化酶 SOD b1b2谱带的有无受一对互为显隐性的主效基因(Major gene)控制,分别用 Sod 1和 sod 1表示;C 区的变异受两个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共显性基因(Codominant allele)控制,分别用 S  相似文献   

11.
采用覆盖20条染色体的68对多态性引物在120个大豆品种(系)[包括67个中国大豆品种(系)和53个引自美国的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20份大豆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Na=1.9852,Ne=1.4343,H=0.2776,I=0.4361);中国大豆比美国引进大豆遗传多样性水平高;7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为,黄淮海地区组>引种资源组>热带亚热带地区组>长江流域地区组>北方春大豆组>西南山区组>鲜食大豆组;7个群体间总遗传多样度(Ht)为0.2807,群体内遗传多样度(Hs)为0.2361,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589,基因流(Nm)为2.6468,群体间存在中低度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群体间Nm较丰富;以群体和单个品种(系)为单位进行UPGMA聚类的结果基本一致,部分材料相互交错。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同时,不同地区间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黄淮海地区、西南山区、热带亚热带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的大豆材料遗传距离较近;引进大豆、北方春大豆和鲜食大豆与其他群体遗传距离较远,可作为拓宽中国栽培大豆遗传背景的物质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08,34(9):1529-1536
1923—2005年中国育成1 300个大豆品种, 其中东北育成682个品种。选用大豆基因组64个SSR标记分析东北169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变异, 探讨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互补性, 及该地区育成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 分时期亚群随着时间推移旧的等位变异在消失而新的等位变异不断增加, 新增加的多于消失的旧等位变异。分省亚群(黑龙江、吉林、辽宁)间都存在较多互补等位变异数, 最多的在黑龙江与辽宁亚群间。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分别拥有各自特有或特缺的等位变异。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分省亚群、分时期亚群分类与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间有显著相关, 省份分群、时期分群都有其相应的遗传基础。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可能源自两个血缘群体, 分别占I、II类群的绝大部分, 和III、IV类群中较大比例; 黑龙江品种兼有两方面血缘, 吉林、辽宁品种则侧重在同一种血缘, 前者遗传基础较后两者广; 东北各分时期亚群均有2种血缘。研究结果启示在新品种选育中应加强东北3省间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交流、增加优异基因相互渗透, 从而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来自于中国黄淮海大豆产区、北方大豆产区和南方大豆产区的31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明显不及农家品种,而其它性状如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农家品种。以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分别所作的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主茎节数与株高、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非显著正相关,但与主茎荚数呈负向显著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正向显著相关,与单株粒数负相关显著。通过比较和分析,就百粒重、生育期和株高筛选出一些具有极端值的品种,可以用作品种选育的亲本和大豆分子育种如转基因受体或分子标记作图群体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5.
16.
在近年进行资源考察和农艺性状研究的基础上,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和概括了编入目录的1321份资源具有广布性、多样性、多粒性、早熟性和高度适应性的五大特点;介绍了一些有育种利用价值的珍贵资源并展示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大豆属植物(Glycine Willd.)在我国除了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分布以外,还有两个多年生野大豆物种在我国福建和广东省沿海分布,即短绒野大豆(Glycine tomentella)和烟豆(Glycine tabacina)。这两个多年生种是国家基因库近年新增的大豆种质资源,有关它们的地理分布、形态类型、生物学特性、基因组信息还不十分清楚。介绍了截至 2023 年 9 月这两个多年生野大豆种质资源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和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这两个物种今后在大豆育种的利用前景及新种质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玉米果穗结实习性遗传特点及其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玉米果穗结实习性的遗传特点,选用有限结实特点的lx01-3和无限结实特点的wx04-1玉米自交系进行杂交。在30 000株 hm-2的种植密度下,分析了两亲本自交系及其F1、F2、BC1和BC2植株的果穗结实特性。结果表明,F1代植株的果穗均为无限结实类型,无限结实类型为显性;无限结实与有限结实类型的分离比例,在F2群体中符合15∶1,在BC1群体中符合3∶1,表明玉米果穗的结实习性可能是由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基因决定的。利用F2分离群体分组法进行SSR标记分析发现,引物bnlg1601和umc1663扩增的特异产物带与控制结实习性的基因存在密切的连锁关系,进而将控制玉米果穗结实习性的2个基因初步定位于玉米的第3和第8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SSR)对来自贵州省32个县(市)的115份大豆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115份大豆种质在8个位点共检测到56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在5~9个之间,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7个.聚类分析表明,115份大豆种质资源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07~0.58,可将其分为11个类型,并发现其中5个材料与其它种质有明显差异.通过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贵州省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攀西地区118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分枝数>株高>百粒重>茎粗,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大,茎粗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小.从中筛选出6个植株高度适中,分枝多、结荚多,单株产量较高的大豆地方品种,可以通过提纯改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