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GIS的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量化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探讨了综合量化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的量化指数与计算方法,在获取量化数据方面,介绍了在GIS平台上利用有限的实测气象台站原始资料以及研究区域的等高线和行政区建立基于单个网格的区域农业气候资源要素数据库,以提高量化数据的精度。以重庆地区为实例,利用光、热、水单项资源指数、总量指数、结构指数和效能指数等量化指标,并以区县市为评价单位对整个重庆区域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综合的量化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和岱岳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概述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具有空间特性的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并应用GIS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分析功能对泰安市的泰山区和岱岳区年日照时数、平均温度和降水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计算,对计算结果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4.
GIS支持下的井冈山区毛竹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毛竹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气候条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井冈山区毛竹进行气候分区,在此基础上叠加由遥感监测的井冈山区毛竹实际分布信息,并就区划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湖北段非点源污染氮磷排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湖北段非点源污染情况,找到主要污染源和重点控制区,为该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运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降雨侵蚀力影响系数和入河系数模拟计算研究区1990,2000,2005和2010年的非点源污染氮磷排放总量、各污染源氮磷污染排放量及贡献率以及各地区氮磷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三峡库区湖北段1990,2000,2005和2010年的TN排放量在2 500t以上、TP排放量在250t以上,2000年达到最高,TN,TP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 612.78和393.75t/a,年均排放强度为3.10和0.34kg/(hm~2·a),研究区非点源污染以氮污染为主。水田和旱地是造成氮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农村人口;水田和旱地也是磷污染排放的主要贡献源,其次是猪的养殖。[结论]研究区非点源污染总体呈现两侧高中间低的区域性分布。巴东县为氮磷排放的重点控制区域。 相似文献
6.
7.
天津市农业气候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系统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市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的组建,资源的精细加工及查询、检索、评价利用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混合编程方式,推出了与之配套的大型农业气候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8.
GIS技术在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中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分析了GIS的发展及其在农业资源管理上的应用意义与潜力,对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系统构成、数据库、基本功能及系统设计方法等作了讨论,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中的应用前景。认为从GIS的软硬件发展角度来讲,用于模拟、决策和支持的智能化GIS将是其在这一领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GIS支持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加权法为技术方法,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四个方面选择11个评价指标,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利用进行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其中高度可持续和中度可持续利用的面积比例达到69.05%,不可持续的只有5.23%,说明鄱阳湖地区农业生产能力较强、农业生态环境较优、农业经济水平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三峡库区柑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 ,该区域柑橘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标准 ,柑橘果实所测卫生指标符合NY/T4 2 6 - 2 0 0 0《绿色食品柑橘》标准 ,果实品质达到 1级产品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侵蚀是影响三峡库区土壤养分流失、河道淤积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三峡库区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计算,并对研究区1990-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三峡库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侵蚀量呈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8 356.450 7万t,属于中度侵蚀;从空间上看,研究区微度、轻度侵蚀等级分布面积最广.在同一年分内,6种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模数依次为:旱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田>建设用地;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侵蚀差异显著,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相差很大;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微度侵蚀的面积逐渐增加,中度侵蚀及以上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都不同程度的向低等级转移;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库区的土壤侵蚀总体上呈现转好的趋势,但是局部地区的治理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AnnAGNPS模型参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nAGNPS是一个基于连续事件、流域尺度的分布式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用来模拟流域地表径流、泥沙与化学物质迁移,进而评价流域内农业管理措施对流域水文和水质的响应。构建完善的数据库是模型合理应用的前提条件,以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大宁河沟流域为例,应用3S(GIS,RS和GP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建立了AnnAGNPS模型数据库,评价了气候、地形、土壤、土地利用和作物等相关参数的确定,重点分析了模拟单元划分、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壤相关参数等因子,为大宁河流域侵蚀产沙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也为该模型在长江三峡库区的合理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表面电位对三峡库区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三峡库区紫色土细颗粒的表面电荷性质,用吸管法研究了K+和Mg2+体系对细颗粒泥沙静水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1)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细颗粒在Mg2+体系中的表面电位分别为-0.156,-0.171,-0.192V,在K+体系中约为其2倍;(2)当离子浓度为0.10molm-3时,三种紫色土细颗粒在Mg2+和K+体系中的泥沙平均沉降速度ω珚分别为1.56、1.47、1.35cmmin-1和1.05、1.01、0.99cmmin-1,表现为细颗粒泥沙表面电位值越大,其泥沙平均沉降速度越小;(3)在Mg2+离子体系和Na+离子体系中,三种紫色土细颗粒泥沙平均沉降速度ω珚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加快。并且,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在Mg2+和K+体系中均存在一个浓度临界点,在Mg2+体系中约为0.1molm-3,在K+体系中约为0.25molm-3。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果园生态系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黄新"移民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带为例,通过具体分析三峡库区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发现库区果园生态系统存在结构不合理、功能没有发挥、效益偏低的问题,并根据库区近2年的调查与实验,提出了库区如何利用三峡工程这一巨大机遇来优化果园生态系统、发展果树生产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三峡库区奉节县、忠县、长寿湖和江津市柑橘园土壤重金属行为特征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全Cd、有效镉含量显著高于30~60cm土层,说明三峡库区柑橘园土壤已受到Cd污染;三峡库区柑橘园土壤重金属源于成土母岩,柑橘园黄壤全Cu、全Cr、全Zn和全As含量显著高于紫色土,而有效锌、有效镉、有效铜和有效铅含量显著低于紫色土。柑橘园紫色土中有效镉占全量百分比达30.39%,黄壤中有效镉占全量百分比仅为2.30%。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正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染状况,选取重庆三峡库区3个行政区中不同经济收入水平、有无下水设施的18户典型农户为监测对象,对其生活污水日产生量、pH、COD、TP、TN、TAN等6项指标进行了连续12月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18户对象农户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pH、COD、TP、TN、TAN等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5.22 L·cap-1·d-1、6.67、838.93 mg·L-1、4.19 mg·L-1、53.60 mg·L-1、13.39 mg·L-1,具有人均污水日产生量明显低于而各特征指标的浓度明显高于城镇生活污水的特点;COD、TP、TN、TAN浓度随季节的变化表现出夏季浓度较低,冬季浓度较高的规律,且COD、TP、TN、TAN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此外,利用SPSS软件对影响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性的地域、季节、农户收入水平和有无下水设施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农村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COD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收入水平和季节,TP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域、有无下水, TN和TAN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季节。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三峡库区不同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选择位于湖北库区中上段的巴东县、重庆库区下段的四面山、缙云山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庆市缙云山2012年4-9月期间测得的52场降雨、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观测资料,建立林冠截留模型,对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巴东县和四面山的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缙云山、四面山、巴东县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林内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2)缙云山、四面山、巴东县针阔混交林出现林内穿透雨所需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1.0、1.8和2.6 mm,常绿阔叶林出现林内穿透雨所需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1.1、3.0和1.1 mm;3)3个地点的针阔混交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均大于常绿阔叶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4)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能力因地域不同,具有差异,即针阔混交林的林冠截留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重庆市缙云山(46.00%)、重庆市四面山(41.42%),湖北省巴东县(22.30%),常绿阔叶林的林冠截留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重庆市四面山(28.78%),重庆市缙云山(23.09%),湖北省巴东县(21.69%).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三峡库区种植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农业经济效益最优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减排的双重目标,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种植业结构和清洁农业生产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种植业发展优化设计,得到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作物净收益最大化的优化路径为:三峡库区重庆段粮食生产用地应保持约119.16×104 hm2,蔬菜用地保持约33.25×104 hm2,烟草、水果、茶用地应维持在17.05×104 hm2;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应逐渐缩减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增加烟草、蔬菜、水果和茶的种植面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扩大水稻、小麦、油料作物、玉米和大豆等种植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加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倡蔬菜有机种植。通过这些措施,才能达到农业面源径流氮磷损失量减少30%的预期目标,才能实现农业面源污控制、农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猪 沼 橘"生态农业模式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发展实际,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从资源、技术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详细介绍了在三峡库区柑橘、生猪、沼气产业基础上建立的循环农业成功模式——"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2008~2009年累计在三峡库区的江津、长寿、开县等十余个沿江柑橘重点区县共计推广6700hm2,合计增收节支1.2亿元,解决了2万余劳动力就业,改善三峡水库水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等效果明显。最后,提出了促进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