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短季直播栽培对棉花株型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株型角度探明棉花短季直播栽培产量形成的机制,采用不同类型的棉花品种(常规棉和杂交棉),以长江流域当前主要的栽培模式即稀植大棵、大水大肥(GIMWF)为对照,研究了2种密度与施肥量组合的短季直播栽培模式(SGDDS)对棉花株型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密组合的SGDDS模式能显著减小棉株各部位果枝与主茎夹角,且棉株下部果枝夹角减小幅度较中上部更大,SGDDS模式下角度指数较GIMWF模式增加0.04~0.36,株型更接近筒型;SGDDS模式下棉花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更高,且在棉花生育中后期下降幅度更小;与GIMWF模式相比,SGDDS模式干物质量更集中分布于中层空间;SGDDS模式下的B3模式(9.0×10~4株/hm~2,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140、60、150 kg/hm~2)较GIMWF模式较大程度提高了棉花皮棉产量,2个品种分别高出15.79%和12.84%。可见,与长江流域传统的GIMWF模式对比,SGDDS模式能显著改善棉花的株型结构,进而提高光能利用率;SGDDS模式下合理的肥密组合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播期、密度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和干物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棉所50为材料直播,通过不同播期(大麦后和小麦后)和密度(60 000、75 000、90 000、105 000株/hm~2)处理,研究它们对产量和干物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终以大麦后播种90 000株/hm~2条件下取得最高产量,达到4 046 kg/hm~2,小麦后播种同样以90 000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为3 251 kg/hm~2,说明90 000株/hm~2是比较适宜的麦后直播棉播种密度。2种播期下,单株结铃数均以低密度高于高密度,而群体结铃数表现为90 000株/hm~2下最多,分别达到了95万个/hm~2和78万个/hm~2。在同一密度处理下以大麦后播种群体总干物质量高于小麦后播种群体总干物质量;在2种播期下,群体总干物质量均以105 000株/hm~2最高,而群体营养器官干物质量以90 000株/hm~2最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过高或者过低,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适中,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3.
在水培和沙培条件下,对6个棉花品种(湘农大棉1号、金农棉2号、湘丰棉3号、湘杂棉14号、湘杂棉15号、湘杂棉17号)的苗期生长特性和对钾的吸收及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培育苗棉苗钾效率系数高于沙培育苗,分别为0.709~0.865和0.559~0.753;沙培育苗,湘农大棉1号的钾效率系数最高,湘杂棉14号最低,而水培育苗,湘杂棉14号钾效率系数最高,湘农大棉1号最低;沙培育苗缺钾处理棉苗株高、主根长分别为施钾处理的67.03%~86.11%、73.68%~96.61%,水培育苗分别为89.97%~95.64%、75.68%~91.76%;施钾棉苗地上部、地下部的钾含量及单株钾积累量极显著高于缺钾处理,沙培育苗分别是缺钾处理的2.20、3.17、3.52倍,水培育苗的分别是缺钾处理的2.64、4.37、3.35倍;湘杂棉15号在2种育苗方式和钾水平下,干物重均较高,但其地上部钾含量较低,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耐低钾能力和较高的钾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水培和沙培条件下,对6个棉花品种(湘农大棉1号、金农棉2号、湘丰棉3号、湘杂棉14号、湘杂棉15号、湘杂棉17号)的苗期生长特性和对钾的吸收及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培育苗棉苗钾效率系数高于沙培育苗,分别为0.709~0.865和0.559~0.753;沙培育苗,湘农大棉1号的钾效率系数最高,湘杂棉14号最低,而水培育苗,湘杂棉14号钾效率系数最高,湘农大棉1号最低;沙培育苗缺钾处理棉苗株高、主根长分别为施钾处理的67.03%~86.11%、73.68%~96.61%,水培育苗分别为89.97%~95.64%、75.68%~91.76%;施钾棉苗地上部、地下部的钾含量及单株钾积累量极显著高于缺钾处理,沙培育苗分别是缺钾处理的2.20、3.17、3.52倍,水培育苗的分别是缺钾处理的2.64、4.37、3.35倍;湘杂棉15号在2种育苗方式和钾水平下,干物重均较高,但其地上部钾含量较低,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耐低钾能力和较高的钾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慈利、怀化和长沙三地对湘杂油5号进行了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湘杂油5号直播栽培比育苗移栽的生产潜力更大。采用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两种栽培方式,湘杂油5号均适宜在较高的种植密度和中等肥力水平下种植。三地的生产示范结果表明,湘杂油5号在较高海拔地区种植,其产量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棉株氮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之间的相关性,为探寻植株氮素转化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不同品种,测定植株氮素含量及各器官干物质。【结果】不同棉花品种的氮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杂交棉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各棉花品种在营养生长阶段单株氮素的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天杂2号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9 8,进入生殖阶段二者不再有相关性;氮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在蕾期以叶片最高,分别达7.26 g/hm~2和955.13 kg/hm~2,花铃期后生殖器官最高,品种以天杂2号最高,为24.64 g/hm~2和11 750.64 kg/hm~2。【结论】杂交棉在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营养生长阶段氮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呈线性关系,且叶片占重要比重。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5号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4个密度水平(75 000、150 000、225 000、300 000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5号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5号在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型,150 000株/hm~2密度下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为100.82 g/株,穗部干物质质量为79.94 g/株,叶、茎运转率为24.73%、26.82%,叶、茎对籽粒的贡献率为8.55%、14.87%,产量为7 477.37 kg/hm~2,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3个种植密度,150 000株/hm~2为张杂谷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9.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究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玉米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2个密度(D1:4.5×104株/hm~2、D2:6.75×104株/hm~2)和5个行距配置方式(100、80、60 cm等行距和150 cm+50 cm、110 cm+50 cm宽窄行),研究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的互作效应显著。低密度显著提高了玉米花前、花后物质转运量、穗粒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与D2相比,D1分别提高了24.77%、22.73%、25.13%、26.72%和23.21%,且等行距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宽窄行,玉米产量以60 cm等行距配置产量最高。高密度显著提高了玉米群体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与D1相比,D2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平均提高18.40%和21.74%,且宽窄行显著提高了花后物质积累量和玉米产量,玉米产量以110 cm+50 cm的宽窄行配置产量最高。【结论】川中丘区4.5×10~4株/hm~2密度下采用等行距配置可改善玉米植株个体物质积累分配,进而促进单株干物质生产提高产量,而6.75×10~4株/hm~2密度下宽窄行配置(110 cm+50 cm)能有效缓解密植个体竞争,提高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在栽培管理水平一致的情况下,调查了不同育苗方式下各处理棉花的生育期、成铃进程、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的情况、霜前花率与僵瓣花率、产量、成本与收益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棉花油后直播比基质育苗的生育期短;各处理的籽棉产量和净产值成正比,其中油后直播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与净产值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麦后直播机采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化控水平,2013年以早熟棉(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和南京市研究种植密度(1 hm~27.50×104株、1 hm~29.75×104株和1 hm~212.00×104株)和缩节胺(DPC)用量(0 g/hm~2、52.5 g/hm~2和105.0 g/hm~2)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1hm~29.75×104株和DPC用量52.5 g/hm~2、105.0 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较长;生物量累积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随密度增加而提前,吐絮期生物量以密度1 hm~29.75×104株处理高于7.50×104株处理,而1 hm~212.00×104株处理最低。在密度1 hm~27.50×104株条件下,DPC处理降低生物量;密度1 hm~29.75×104株和1 hm~212.00×104株条件下DPC 52.5 g/hm~2处理的生物量较高。大丰点产量以1 hm~29.75×104株、DPC 52.5 g/hm~2处理较高,南京点以相同密度下DPC 52.5~105.0 g/hm~2处理较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以1 hm~29.75×104株和1 hm~212.00×104株、DPC 52.5~105.0 g/hm~2处理较优。综上所述,麦后直播机采棉种植密度1 hm~29.75×104株、DPC用量52.5~105.0 g/hm~2,有利于生物量累积和产量、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12.
矮秆高粱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适于机械化栽培的矮秆高粱辽杂37为试验材料,研究植株株高、柄伸长、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籽粒产量、收获指数等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种植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时,辽杂37单株的光合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更有利于群体的物质积累,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时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976.8、9 947.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的籽粒产量(P0.05)。  相似文献   

13.
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直立穗、弯曲穗2种穗型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育苗移栽、水直播、旱直播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弯穗型水稻品系沈稻121育苗的移栽产量显著高于水直播,水直播产量显著高于旱直播;直穗型水稻品系沈稻528水直播、育苗移栽的产量高于或显著高于旱直播;直播稻穗长、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均低于育苗移栽,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高于育苗移栽;直播栽培稻抽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剑叶光合速率、倒二叶光合速率、单株干物质质量、群体干物质质量均低于育苗移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辽宁玉米土壤物理性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总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2018年在沈阳以东单6531和辽单588为供试品种,设置常规垄作、平作匀行和平作宽窄行3个栽培模式,同时设置这三种模式对应的67 500株/hm~2和75 000株/hm~2种植密度,开展高密条件下栽培模式对品种产量形成效应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3种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同一品种平作宽窄行75 000株/hm~2密度下的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其他模式;同一品种的平作宽窄行模式能够有效增加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和缩短秃尖长度等产量构成因素,使玉米显著增产,东单6531增产14.39%以上,辽单588增产12.73%以上。宽窄行较匀行具有增产效应,且能使玉米在高密度下达到高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主季高粱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以‘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8.25万(LD)、10.5万(MD)和12.75万株/hm~2(HD)和3个施氮水平120(LN)、150(MN)和225kg/hm~2(HN),测定再生季高粱再生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再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芽数和芽长随主季高梁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再生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施氮肥降低叶片和茎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再生高粱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HD分别比LD、MD的2年平均产量高17.82%和1.49%,HN分别比LN、MN的2年平均产量高24.23%和14.72%。单穗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重庆市主季高粱种植密度12.75万株/hm~2和施氮量225kg/hm~2可获得较高再生产量。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Ⅰ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Ⅰ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Ⅰ1和Ⅰ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17.
以紧凑耐密型玉米品种嫩单18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设置4个施氮量:0(N0)、120 kg/hm~2(N1)、240 kg/hm~2(N2)和360 kg/hm~2(N3)。探究栽培密度与氮肥施用水平对耐密型玉米品种嫩单18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特性、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氮肥施用水平对千粒重、穗粒数、产量、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显著;增加种植密度,同一施肥水平下嫩单18的千粒重和穗粒数显著降低,花后氮素同化量对子粒的贡献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对子粒的贡献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与低密度种植情况相反,表明高密度条件下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对提高玉米产量的贡献较大。因此,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氮肥用量能够更好地协调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提高群体的光能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综合玉米子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嫩单18的适宜栽培模式为密度75 000株/hm~2、施氮量240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能源甜高粱品系T601生长发育、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及生物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结果]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叶龄、茎粗、叶+鞘、茎秆及单株干物质积累均存在差异,且生物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不同密度生物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综合甜高粱各性状分析,在混合肥总量为525 kg/hm2的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为13.9×104株/hm2时,干物质积累量较大,抗倒伏能力较强,且达到较高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计利用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生长前期的有效时间和空间种植一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产量比较试验,优化马铃薯套种油菜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油菜按照正常的播期(9月10日育苗,10月10日移栽或9月25日直播)套种在马铃薯行间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较小,油菜产量与对照(单独种植油菜)间差异亦不显著.同一栽培模式、同一播期、不同密度的油菜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9月10日育苗,10月10日移栽或9月25日直播的套种模式产量最高.根据不同播期配套相应密度栽培油菜时,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种植方式都能够达到同一产量水平.综合考虑产量与经济效益,各种植模式中以9月25日种直播油菜、留苗密度225 000株/hm2的栽培条件下能够兼顾油菜、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