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讨外源镉(Cd)和温度变化对水稻抽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水稻生长过程中应对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气候变暖的复合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添加外源Cd (0和2 mg/kg土)和模拟温度(白天/夜晚分别为30℃/25℃(CK)、33℃/28℃(T1)、36℃/31℃(T2)),研究外源Cd和温度变化对不同品种水稻(武运粳30号和新两优6号)抽穗期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及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Cd处理显著降低了新两优6号的SPAD值,而单一增温处理则显著降低了武运粳30号的SPAD值(P<0.05)。虽然外源Cd和温度的复合作用未显著影响武运粳30号和新两优6号的净光合速率(Pn),但Cd处理显著降低了两品种的Pn,而增温处理则显著影响了新两优6号的Pn;大部分Cd和温度处理下,新两优6号的SPAD值和Pn大于武运粳30号。Cd处理和增温处理均影响了水稻叶绿素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形状,O、K、J和I点的荧光因处理的不同而具有一定差异。Cd处理和增温处理对水稻Fv/Fm和比活度参数的影响与水稻品种有关,Cd处理未显著影响运粳30号和新两优6号的Fv/Fm值,而增温处理则显著减少了武运粳30号的Fv/Fm值;新两优6号的比活度参数ABS/RC、DIo/RC、TRo/RC、ET0/RC在Cd处理下显著降低,而武运粳30号的比活度参数在增温处理下则显著增加(P<0.05)。Cd处理显著降低了新两优6号的茎叶生物量,而增温处理则显著降低了武运粳30号茎叶生物量,然而两者的复合作用对水稻茎叶和根生物量的影响因品种不用而具有差异,新两优6号的茎叶和根干物质量在大部分处理下大于武运粳30号。综上可知,Cd和增温处理通过影响水稻的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从而影响水稻的生物量,但影响程度因品种不同而具有差异,其中,武运粳30号对Cd具有较强的抗性而新两优6号对增温有较强的抗性。因此,在实际的田间管理中,应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以应对土壤Cd污染和温度升高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温度和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70个气象观测站点自建站至200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温度和降水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平均温度、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河北省20世纪90年代的温度升高了0.8~1.2℃,平均每10年升高0.4℃;年降水量减少了87mm,平均每10年减少21mm。气候变化使冬小麦各生育期均有所提前,冬小麦种植北界到90年代延伸到了41°N以北,和50年代相比向北推移了30~50km。  相似文献   

3.
温度变化对森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forest soil wa studied in laboratory by incubating undisturbed soil cores enclosed within PVC column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flucttuating temperature with that of constant temperaature,and to find out whether soil nitrification shows linearity over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oil nitrification at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and that at constant temperature,and suggested that it must be careful to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soil nitrification has linearity over time.  相似文献   

4.
培养温度和土壤类型对土壤硝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帘里  孙波 《土壤学报》2011,48(6):1173-1179
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15℃、20℃、25℃和30℃)和土壤类型(黑土、潮土和红壤)对土壤硝化率的影响。氮素加入比率为N 200 mg kg-1土壤。结果表明:在15~30℃培养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硝化率呈升高趋势;硝态氮累积量和培养积温(培养温度×培养天数,温度以0℃为基准)之间的关系可用单参数指数模型表示。在相同培养温度条件下,供试土壤硝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高有机质含量潮土>低有机质含量潮土>高有机质含量黑土>低有机质含量黑土>低有机质含量红壤>高有机质含量红壤。硝化率(25℃恒温培养)与土壤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黏粒含量及pH呈极显著相关;土壤pH和全磷含量解释了硝化率差异的98.1%。土壤pH是影响其硝化率的主要因素,并抑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温度对硝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激励信号的频率和电压对果品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无损接触检测及交叉试验法研究了电激励信号的频率和电压对果品电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2~2.5 V的电压范围内,苹果电参数存在一电压临界值。若信号电压小于临界值,苹果的电容、电阻以及损耗角正切值保持不变,若电压大于该值,随着电压的增大,电容和电阻值迅速下降,损耗角正切值急剧增大;电压临界值与频率有关,在5~100 kHz的频段内,30 kHz下的电压临界值最大;猕猴桃、梨同苹果电参数的频率特性相同,而且也存在电压临界值;10 kHz下,苹果、猕猴桃和梨的电压临界值分别为0.8、1.8和1.4 V。文中提出了基于电压临界值的果品种类识别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苹果、猕猴桃和梨的识别率分别为100%,93%和90%。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火柿电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温度对完整果实电学特性的影响,利用LCR仪和平行板电极在100Hz~3.98MHz频率范围测试了火柿果实电学参数的温度特性,利用生物学和电磁理论解释了电学参数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变化机制。结果表明,果实阻抗、电感和低频电导(f≤15.8kHz)随频率呈幂函数关系变化;电容呈波动性变化。当果实温度从10℃升高至40℃,阻抗下降了28%(3.98MHz)~38%(1kHz),电感下降了30%(3.98MHz)~38%(1kHz),电容升高了43%(3.98MHz)~56%(1kHz),电导呈上升趋势。建立了阻抗、电容、电感与果实温度间的线性关系式,可用于不同温度下果实电学参数预测。该研究频率范围,果实组织结构不均一性、电场对果肉细胞穿透能力差异和介电损耗的主导因素变化是影响果实电参数频率特性的主要原因;离子传导是主导电参数温度特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土壤Eh和温度对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Eh和温度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季节变化时影响。结果表明,当水稻生长期土壤Eh处于适宜CH4产生的水平时,土壤Eh对CH4排放季节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这时土壤温度却显著影响CH4排放季节变化。土壤Eh的季节变化与CH4排放季节变化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土壤温度却没有。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干燥温度对花生营养品质和发芽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新收获的大粒形花生品种花育22 (HY22)、中粒形花生品种花育20 (HY20)和小粒形花生品种农花16 (NH16)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干燥温度处理下花生营养品质性状和发芽参数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HY22、HY20和NH16花生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HY22>NH16>HY20,但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和氨基酸等组分的含量变化不大。当干燥温度为40℃时,HY22、 HY20和NH16的电导率值分别是其对照的1.98、1.26和1.62倍(12 h),发芽势、发芽率、胚芽长和胚芽重均与其对照无显著差异。当干燥温度为50℃时,HY22、 HY20和NH16的电导率值分别是其对照的2.4、1.61和3.12倍(12 h),HY22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4.30和6.25个百分点,胚芽长度和胚芽重分别显著降低了25.21%和24.62%;NH16的发芽势显著降低了16.25个百分点,胚芽重显著降低了22.14%,HY20无显著变化。当干燥温度高于50℃时,HY22、 HY20和NH16的发芽率均显著降低。可见,高温干燥降低了花生的营养品质和发芽性能。本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收获后快速干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振动频率对压实黄土动强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动扭剪三轴仪对压实黄土进行了不同振动频率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振动频率f对压实黄土的动强度和动强度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一定围压下,压实黄土动强度均随振动频率f的升高而增大,与振动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在试样振动频率确定的情况下,压实黄土的动强度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压实黄土的动黏聚力cd和动内摩擦角ψd均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升高;动强度参数中cd和ψd随振次的增加均呈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干旱荒漠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该文以Landsat TM 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获取了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1992年和2007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对应时期该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据此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的LST有显著差异,流动沙地的LST最高,其次是固沙用地、草原化荒漠等;2)过去15 a间,研究区内最为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是“草原化荒漠转变为农田”和“流动沙地转变为固沙用地”;3)“草原化荒漠转变为可灌溉农田”会导致LST明显下降,“草原化荒漠转变为压砂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燕麦蛋白的理化性质,本研究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燕麦蛋白,并分析不同pH值与温度对燕麦蛋白溶解性、ζ-电位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电点附近(pH值5.0),燕麦蛋白的表面电荷数最低,蛋白粒度较大,溶解性和乳化性较低。当pH值远离等电点时,燕麦蛋白的表面电荷增加,蛋白粒度逐渐减小,溶解度升高,乳化性也随之升高;随着温度升高(55~95℃),燕麦蛋白聚集体解离,粒度变小,溶解度增加,稳定性变好;温度进一步升高(121、130℃),燕麦蛋白重新聚集形成粒径较大的聚集体,溶解度降低,稳定性变差。本研究结果为燕麦蛋白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以贵州省为例,基于2000-2018年MODIS NDVI数据和温度、降水数据,采用距平分析、滑动平均、M-K检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复相关分析及F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定量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下温度和降水对植被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8年贵州省年均NDVI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NDVI在2007年和2010年发生突变,并于2013年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变化趋势呈现极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较大的是岩溶峡谷区和断陷盆地区,非喀斯特区较小;(2)NDVI以中高稳定和中等稳定为主,变异系数空间上存在着西北高于东南的格局;非喀斯特地貌稳定性最高,岩溶峡谷地貌的稳定性较差;(3)Hurst指数介于0.07~0.99,高值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地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岩溶峡谷区和断陷盆地区呈现正向持续区域面积均超过对应地貌类型面积的1/2,其余地貌区以反向持续的区域面积比相对较大;(4)贵州省年均温度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低南部地区高的格局。以0.260℃/10 a的速率上升,断陷盆地区温度变化是最稳定的,非喀斯特地区和岩溶槽谷区的温度变化差异性较大。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较高,仅研究区西北部略低。年均降水以38.16 mm/10 a的速率上升,除断陷盆地区降水以减少趋势占优势,其他地貌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5)贵州省NDVI受温度的影响强于降水,断陷盆地区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均不显著;岩溶高原区、岩溶峡谷区和非喀斯特地区受温度的影响高于降水。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常见能量饲料原料在不同温度、不同粉碎粒度下的热物理特性差异,该文以4种谷物(玉米、小麦、大麦和高粱)和4种加工副产品(小麦麸、木薯渣、甜菜渣和米糠)原料为研究对象,分别粉碎过孔径1.5、2.0和2.5 mm筛片,得到3种不同粉碎粒度的粉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线热源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粉料在25~100℃范围内的比热和导热率,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导温系数,分析了温度、粉碎粒度对原料热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原料之间的热特性差异,并建立了热特性参数关于温度的回归预测模型。结果显示:8种原料粉碎过1.5 mm筛孔的粉料比热、导热率和导温系数随温度的升高分别在1.580~2.671 kJ/(kg·K),0.054~0.362 W/(m·K)和6.694×10~(-8)~23.254×10~(-8) m~2/s范围内变化。整体上,原料的热特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线性或非线性上升趋势。不同粉碎粒度的同一原料,在相同温度下的比热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粒度的增大,粉料的导热率和导温系数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4种谷物的比热与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小麦麸、木薯渣和米糠的比热可用温度的三次多项式表示;而甜菜渣的比热与温度呈二次关系。4种谷物和甜菜渣在3种粒度下的导热率均可用温度的三次多项式表示,而小麦麸、木薯渣和米糠的导热率则可用温度的二次多项式表示。小麦麸和米糠的导温系数与温度呈二次关系,其余6种原料的导温系数则可用温度的三次多项式表示。研究结果可为配合颗粒饲料配方变换所需的调质、制粒等热加工过程的工艺参数的调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纤维素在水热降解过程中产物的理化特性及其形成机制,该文对生物质主要组分—纤维素的水热降解特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全面分析了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对纤维素水热产物分布的影响,并从产物的化学结构入手,对纤维素水热解机理进行了探索。随着温度的升高,重质油产率在250℃时达到最大,重质油组分变得复杂,焦炭产率逐渐降低。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重质油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焦炭产率变化趋势较小,然而通过对焦炭的热重、红外、元素、电子扫描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表明停留时间的延长可以提高焦炭的化学官能性,这为生物质水热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生物油组分复杂,难以直接应用的问题,该研究开展了不同生物油的分子蒸馏馏分分布规律的研究,并考察了不同原料和温度对生物油分子蒸馏分离特性的影响。热解液化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油组分以酸、醛、酮、酚、糖为主。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松木生物油中轻质组分产率由21%不断降低至11%,而秸秆生物油中轻质组分产率稳定在20%左右。高温生物油各组分的平均分子自由程两极化程度加强,600℃制备轻质油蒸出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2%(松木)和86%(秸秆)。酚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量可以显著影响其分离特性,较高的热解温度促进了酚羟基的产生,从而使酚类物质从蒸出部分(distillation fraction, DF)向残留部分(residual fraction, RF)中转移。分子蒸馏技术能够实现对不同生物油的有效分离,得到的DF中主要包含酸、酮和小分子酚类,RF则以糖和大分子酚为主,除了羟乙醛和苯并呋喃等化合物外,生物油中的大部分化合物的富集程度都可以达到90%以上。该研究可为快速热解生物油的分离及其后续提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纯植物油作为压燃内燃机替代燃料的雾化问题,利用纹影法对葵花籽纯植物油和普通柴油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喷雾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燃油温度和喷射压力对2种燃料喷雾贯穿距、喷雾锥角和空气卷吸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葵花籽油的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均随着喷射压力和燃油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与柴油的变化规律相似。温度从60℃升高到90℃,喷油压力为60 MPa时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2.4%和9.6%,120 MPa时分别为5%和4.14%;喷油压力从60 MPa升高到120 MPa,温度为60℃时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的平均增幅分别为39.7%和16.7%,90℃时分别为30.6%和10.9%;当喷射压力、背景压力和燃油温度相同时,葵花籽油比柴油具有更大的贯穿距和更小的喷雾锥角,且喷雾贯穿距平均增幅为22.5%,喷雾锥角平均降幅为60.3%;升高燃油温度和升高喷射压力都会增强雾注的空气卷吸作用,但葵花籽油的空气卷吸作用要明显弱于普通柴油。研究结果可为纯植物油作为内燃机替代燃料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生活垃圾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RDF)为研究对象,通过挤压成型的RDF与非成型的RDF在600~1 100℃条件下灼烧,所产生的灰渣进行质量、粒径、化学成分等特性进行分析,探索RDF灰渣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在1 000℃以下,RDF灰渣随着温度提高,灰分组分发生分解反应,主要是残余有机物、碳酸盐、硫酸盐的分解,灰渣粒径减小;当温度升至1 000℃以上,灰分组分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产物以复合硅酸盐为主,灰渣粒径增大甚至结块;灰渣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非金属元素C,Cl,S转化为气体化合物逸出主体,使灰渣质量减小;成型RDF灰渣晶体含量比非成型RDF高;成型RDF灰渣粒径比非成型RDF灰渣大。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echnologies were used to detect land use/cover changes (LUCC) and to assess their impacts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in the Zhujiang Delta. Multi-temporal Landsat TM and Landsat ETM+ data were employed to identify patterns of LUCC as well as to quantify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associated decrease of vegetation cover. The thermal infrared bands of the data were used to retrieve LST, The results revealed a strong and uneven urban growth, which caused LST to raise 4.56℃ in the newly urbanized part of the study area. Overall,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ies wer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urban growth patterns and evaluating their impacts on LST.  相似文献   

19.
三河市40年来温度和降水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三河市1960~2002年气温和降水等气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气温以每年0.04℃的速度上升,且不同季节的变化亦不同,冬季增温最明显,夏季最小,春秋季居中;积温也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总积温>0℃以上年积温>10℃以上年积温。降水年季变化有一定的减少,5年时段变化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减少了150mm,且降水减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玉米生长季节,同时降水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种植和生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温度波动对牛粪高浓度水解酸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新鲜牛粪为原料,用自制的厌氧水解酸化系统研究了在高浓度两相厌氧发酵过程中,30℃和35℃时温度波动±2.5℃对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和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波动对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的影响因基础温度而异,在35℃时温度波动组的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略高于恒温组,30℃时温度波动组的挥发性脂肪酸产量与恒温组基本持平,但总体趋势是温度波动组要好于恒温组。温度波动对乙酸含量基本没有影响,而对丙酸的含量有一定影响。所以在牛粪高浓度水解酸化过程中,可以在水解酸化相通过温度波动取得较好的厌氧水解酸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