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稗草与水稻萌发及其苗期生长的内在联系。[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稗草根系分泌物处理不同化感潜力水稻的种子和幼苗,比较其对种子的萌发和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稗草根系分泌物浓度对非化感水稻的24 h发芽势没有显著影响;低浓度稗草根系分泌物对化感水稻发芽势没有显著影响,但高浓度稗草根系分泌物会抑制24 h发芽势;稗草根系分泌物对2种水稻的发芽率均未见显著影响。低浓度稗草根系分泌物处理可促进不同化感潜力水稻根长和株高的生长,但高浓度对非化感水稻的根长和株高有抑制作用,而对化感水稻影响不显著。低浓度稗草根系分泌物处理可增加化感水稻的侧根数,但对非化感水稻作用并不显著。[结论]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在苗期能够识别稗草,为调控水稻苗期的生长与提高其在苗期的竞争优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对紫茎泽兰与我国西南当地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土壤灭菌、添加杀真菌剂和对照3种处理,采用盆栽法研究紫茎泽兰群落下土壤微生物对紫茎泽兰和3种我国西南地区当地植物生长的反馈效应。单种和混种均显示,灭菌处理下紫茎泽兰和我国西南当地植物的相对生长率和生物量整体较低,添加杀真菌剂处理紫茎泽兰和我国西南当地植物的相对生长率和生物量整体较高,说明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对照处理下,与拔毒散混种的紫茎泽兰生物量较小,说明土壤微生物不利于紫茎泽兰对拔毒散的竞争。在添加杀真菌剂处理下,与马唐混种的紫茎泽兰生物量高于其他处理;在对照处理下,混种中马唐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说明土壤微生物可促进紫茎泽兰对马唐的竞争。在紫茎泽兰的防治工作中,可考虑将拔毒散选作入侵地的替代植物。  相似文献   

3.
化感水稻抑草圈土壤及提取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与稗草在自然条件下土壤共培种植产生的抑草圈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三明治法测定了12 cm有效抑草圈处稗草根际土壤以及经水和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后的土壤对稗草的抑制作用,以及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化感水稻PI312777抑制圈土壤显著抑制受体稗草根的生长,而该土壤中水和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对莴苣的抑制率分别为42.6%和21.4%.表明水稻有效抑草圈的土壤中含有水溶性和醇溶性化感物质,以水为溶剂提取水稻有效抑草圈土壤物质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区主要水稻品种对稗草化感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化感水稻品种PI312777和不具化感作用的品种Lemont为对照,用琼脂迟播共培法对江苏地区31个水稻品种的化感潜力进行了评价,选用所筛选化感作用较强的水稻品种武粳15进一步测定不同株数水稻的化感潜力以及对受体稗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试验品种对稗草都具有化感作用,其中武粳15、盐粳9号等7个品种对稗草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多数水稻品种对稗草幼苗根长的影响要大于对茎叶的影响。随化感品种武粳15水稻株数的增加,对稗草根长、芽干重和根干重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而对稗草株高的影响不大。武粳15能抑制稗草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使稗草MDA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从而抑制稗草生长。  相似文献   

5.
采用抑草圈法研究化感水稻PI312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在稗草种植液诱导下对水稻化感潜力的影响,以及对水稻生长和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稗草种植液诱导可以增强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对稗草株高的抑制,抑制率分别提高5.17%和7.18%.诱导处理对化感水稻PI312777的生长指标的提高并不显著,对非化感水稻Lemont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都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21倍和1.11倍.诱导处理后,化感水稻PI312777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磷酸单酯酶活性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12倍、1.84倍和1.45倍;非化感水稻Lemont只有磷酸单酯酶活性显著提高1.92倍.本研究表明,化感水稻诱导提高化感作用与土壤酶活有间接关系,而非化感水稻诱导提高竞争作用主要通过提高生长优势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稗草中是否存在能诱导水稻化感抑草作用的物质,采用稗草种子浸提液、稗草组织浸提液和稗草种植液3种溶液为诱导物,添加到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的培养液中种植,然后对诱导后的水稻叶片水浸提液进行生物测试。结果表明:3种溶液中,以稗草种植液对水稻的抑草作用诱导效果最好,化感水稻PI31277、叶片水浸提液对稗草生长有抑制作用。与未诱导处理相比,稗草根长、株高和干物质重分别减少0.85cm、0.56cm和0.0060g,非化感水稻lemont分别减少0.69cm、0.68cm和0.0079g。研究结果还表明添加稗草诱导液后,对2种水稻的根长和株高都有所促进。由此得出采用外源诱导方式提高水稻抑草作用是稻田除草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水稻与无芒稗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寻中国北方栽培稻种资源是否对稗草具有化感作用,用改进的差时播种共培法对中国北方常见的37份水稻栽培品种与稗草(无芒稗)进行了室内幼苗化感作用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北方栽培稻中存在对稗草具有较强化感作用的资源,与对照相比,各参试水稻品种对稗草幼苗的株高、根长、植株干重、根干重化感作用差异很大。其中1046,屉优35,TA/C4115,沈农315,TA/C418等品种对稗草幼苗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265-11,高优8等对稗草幼苗基本无化感作用;而265,265-2等对稗草幼苗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多数水稻品种对稗草根长抑制率高于对株高抑制率,对根干重抑制率高于株干重抑制率。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和种植密度的水稻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不同类型不同密度的水稻(Oryza satiua)与一定密度的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混合种植,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对稗草株高的影响不显著;低密度水稻处理的稗草分蘖数显著高于其它密度;高密度处理的稗草面积指数显著低于其它密度;对稗草生物量的影响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水稻密度的增加,稗草生物量逐渐减少,稗草的生长速率逐渐降低;稗草的相对生长率也随水稻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水稻对稗草的抑制效应不明显,但相对来说穗数型品种的抑制作用稍强一些。  相似文献   

9.
采用稻稗抑草圈土壤盆栽种植方法,微波萃取和气质联用色谱技术测定苗期强化感水稻PI312777与非化感水稻Lemont的茎、叶中萜种类及总萜、单萜、含氧单萜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根据物质分析结果,进一步考察含氧萜类对稗草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化感水稻PI312777显著抑制其周围稗草的生长,且其苗期茎叶中总萜、单萜以及含氧单萜含量均高于非化感水稻Lemont.验证结果表明,所选择的7种含氧单萜的混合溶液对稗草的株高和干重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而升高,且低浓度的含氧单萜混合溶液对常规水稻Ⅱ优航无危害作用,因此化感水稻苗期自然分泌的含氧单萜物质是一种潜在的生态安全除草剂.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农田栽培人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了1、2、3、4、5年生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的活性部分,分析了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以i15∶0,a15∶0,16∶1ω9c,16∶0等4种PLFAs占有优势地位;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生物量具有相同的降低趋势,均低于对照,且2年生降低的幅度最明显;真菌生物量和放线菌生物量具有相同的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均有增加,但增加的比率相差明显,真菌增加的幅度明显,接近10倍,放线菌虽有增加,但幅度微弱。真菌占总生物量的比率迅猛增加,是农田栽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应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了野山参根区土壤及对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野山参生长的根区土壤与对照土壤相比,微生物总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均有减少的趋势;野山参根区中代表有致病特征的真菌种类18∶2w9,18∶1w9c,18∶1w9t的总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PLF...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施秸杆(RS)和施厩肥(PM)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C明显高于不施肥(CK)和施化肥(CF)处理(P<0.05).不同处理微生物生物量C在培养期内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达到峰值时间不同.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放线菌数量略有减少.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各个单体磷脂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有明显差别,其PLFA谱图差异很大.表征细菌、真菌、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相对含量在各个施肥处理中有明显的不同.CK和CF处理的G+/G-值显著高于RS和PM处理(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用具有化感特性的水稻品系华抗草78和长江流域地区主栽的扬稻6号,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化感作用结合苄嘧磺隆使用及水层管理对水稻田杂草的抑制作用,旨在降低水稻田化学除草剂使用量,探索水稻生产中杂草治理的新途径.结果表明,水稻化感作用结合深水层可有效抑制稗草的萌发和生长,同时水稻移栽后6 d使用苄嘧磺隆(30 g/hm~2)单剂处理,明显地抑制了异型莎草和陌上菜的萌发数量和生物量积累;水稻移栽后50 d,华抗草78和扬稻6号对稗草的干重防效分别为89.16%和81.86%,对异型莎草的干重防效分别为83.56%和84.93%,对陌上菜十重防效分别为95.22%和88.04%,对这3种杂草的总干重防效分别为87.68%和82.69%:10cm深水层及施用苄嘧磺隆单剂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系)的产量比5 cm水层、不施化学除草剂的处理分别增产40.33%和21.36%.水稻化感品种对稗草等的抑制作用、水稻自身的竞争作用、10 cm深水层及苄嘧磺隆单剂这4种因素的综合效应不仅具有良好的控草效果,增产显著,而且明显降低了除草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对稗草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云南地方稻黄壳糯、紫糯及野生稻S72,S37等抗稗草效果与化感水稻品种AC1423(国际水稻所)、P1312777(美国农业部水稻研究所)进行比较,盆栽试验和植株浸提液生物测定结果与丁草胺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除草剂进行参照可较好地排除水稻对杂草化感作用研究中的竞争作用。化感水稻及野生稻,盆栽试验中施用除草剂丁草胺175g/hm^2后,化感作用受到抑制;150mL蒸馏水提取25g新鲜叶片的水提液培养稗草,加入200mg/L丁草胺溶液后,对稗草根抑制效果表现显著的增效作用,尤其对芽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南方丘陵地区稻-稻-油菜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农化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以安仁县长期稻-稻-油菜轮作(DDY)和稻-稻连作(DD)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长期(30 a)DDY和DD处理后3个时期(早稻成熟期、晚稻成熟期、油菜成熟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DDY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pH值均低于DD处理,其中,全氮含量在3个时期均差异显著,全钾含量增加但与DD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动态变化。轮作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大,3个时期DDY处理全氮含量分别较DD处理降低50.76%、46.67%、49.62%。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结果表明,与DD处理相比,DDY处理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显著提高,3个时期分别提高19.69%、20.20%、49.12%,其中,DDY处理土壤细菌PLFA量显著增加,真菌PLFA量显著降低,真菌与细菌PLFA量比值显著降低。对土壤微生物PLFA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轮作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影响,2种种植方式主要影响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总之,长期稻-稻-油菜轮作促进了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分解,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尤其是细菌生物量,显著降低真菌生物量,提高两者的比值。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放牧与围栏条件下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放牧与围栏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氯仿熏蒸法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介于166.6~703.5 mg·kg-1之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介于30.34~92.15 mg·kg-1之间,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大针茅草原次之,克氏针茅草原则最低.放牧条件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低于围栏草地,克氏针茅草原则无显著变化.PLFA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种类、含量丰富,共检测出28种PLFA生物标记磷脂脂肪酸,并且以直链饱和脂肪酸和支链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占总量的2/3左右,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含量最丰富,其围栏样地土壤的PLFA含量达到27.3 nmol·g-1,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依次降低.围栏条件下,各类型草原土壤细菌脂肪酸与总PL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草地,真菌脂肪酸含量则因草原类型不同各有差异;放牧导致各类型草原革兰氏阳性细菌PLFAs/革兰氏阴性细菌PLFAs(GPPLFAs/GNPLFAs)比值显著降低,而除了克氏针茅草原,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值则显著升高.PLFAs主成分分析表明,放牧和围栏处理对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且围栏处理的影响程度大于放牧处理.经相关分析表明,氯仿熏蒸法和PLFA分析方法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土壤微生物PLFAs与土壤有机质、全磷、硝态氮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蟛蜞菊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Osbeck) Merrill]地上部分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为化感物质,初步研究了蟛蜞菊对萝卜种子萌发和稗草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蟛蜞菊对萝卜的种子萌发和对稗草的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且蟛蜞菊对稗草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芽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增氧对施用有机肥水稻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水稻试验,设计了施用有机肥和增氧2个因素,其中施用有机肥因素设施用绿肥紫云英、施用农家肥干牛粪以及不施肥3个水平,增氧因素设加氧和不加氧2个水平,共计有加氧施用绿肥、不加氧施用绿肥、加氧施用农家肥、不加氧施用农家肥和不加氧且不施肥(对照)5个处理,分别编号为OG、G、OF、F、CK,每处理6个重复。将有机肥与土壤混匀后,称取15kg放入试验桶中,于水稻苗移栽3d(返青后)开始进行加氧处理,直至水稻收获后停止。于水稻成熟收割期选取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处理组微生物数量,并进行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分析。【结果】增氧和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组0~15cm土层微生物数量与CK存在明显差异,施用农家肥处理能够提高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施用绿肥处理能够提高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但使真菌数量有所下降。与不加氧处理相比,加氧处理均能够增加施肥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PLFA生物标记分析显示,共检测到32种特定标记的PLFA,但其中只有17种PLFA含量大于0.01nmol/g,这17种PLFA指示的土壤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核生物。各个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OG和OF处理组PLFA总量均显著大于G、F处理组和CK。CK组微生物群落主要受真菌和细菌的影响,F处理组微生物群落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影响,OF、OG和G处理组微生物群落主要受放线菌的影响。【结论】增氧处理可以增加施有机肥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对铀抗逆性强的3种植物小白菜、苜蓿和黑麦草,以黑麦草为研究中心,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析2种铀浓度土壤中两两植物组合和3种植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组合对黑麦草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高浓度和低浓度土壤条件下,混种都减少了黑麦草根的生长;在低浓度铀土壤条件下,黑麦草与其他植物混种促进了黑麦草地上部分的生长;相比低浓度,高浓度铀土壤不利于黑麦草地上部分的生长;高浓度铀土壤条件下,黑麦草与其他植物混种会减少黑麦草根的生物量;在低浓度铀土壤条件下,苜蓿+黑麦草混种以及三种植物混种会增加黑麦草地上的生物量;高浓度铀土壤条件下的黑麦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小于低浓度铀土壤条件下的黑麦草地;在低浓度铀污染土壤条件下,不同组合的植物混种有助于缓解铀的毒害,特别是苜蓿与黑麦草的混种有助于缓解铀对黑麦草的毒害作用。本文结果为植物群落修复铀污染土壤的理论提供支持,为后期进一步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稻化感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莴苣为受体,于3叶期、6叶期、8叶期和成熟期对15个水稻化感品种的化感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叶期水稻化感品种对莴苣根长和苗高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化感作用表现最强;在6叶期,对具强化感作用水稻品种HG1和HG2不同部位取样测定,表明不同部位对莴苣根长和苗高的抑制效果不同,依次是:叶>茎>根。6叶期,对不同化感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及受体稗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测定,表现为:水稻化感品种PAL活性与其抑制杂草效果密切相关;水稻化感物质可降低受体稗草体内SOD活性,水稻化感抑制作用越强,其受体稗草体内SOD活性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