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菌丝间拮抗反应对17个我国南方部分产区的灵芝栽培品种菌株进行分析,应用ITS-RFLP技术和ITS序列聚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亲和试验进行鉴定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收集到的17个栽培菌株可以分为3个聚类群,分别为赤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11个,紫芝Ganoderma sinense菌株1个,还有5个灵芝菌株属于无柄灵芝Ganoderma resinaceum;不同产区选用的栽培灵芝菌株不尽相同,收集的鹿角灵芝、松杉灵芝其实为赤芝,而开平灵芝、0057等则是无柄灵芝。本研究有助于纠正菌种使用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和传统的拮抗试验对辽宁省10个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主栽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异水平70%左右时,这10个黑木耳品种可以分为3类。表明辽宁省黑木耳主栽品种间具有不同的亲缘关系,但是部分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多态性不强。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4个野生灵芝菌株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野生灵芝菌株为研究材料,以6个外源菌株为参考菌株,采用MEGA4软件对ITS序列进行NJ法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个灵芝菌株ITS序列与另外6个参考菌株对齐序列长度在357 ~ 369 bp之间,G/C含量变化为43.4%~57.7%;德昌灵芝1#、德昌灵芝4#和通江灵芝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德昌灵芝3#与它们的遗传距离为0.0029;与4个野生灵芝菌株亲缘关系由近到远分别是韩芝、红芝、灵芝(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灵芝、血芝、云芝;结合4个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分析结果和形态特征,4个菌株被鉴定为灵芝(Ganoderma lucidum)种类的不同株系.  相似文献   

4.
灵芝生产用种的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RAPD技术对生产中常用的灵芝属 8个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UPGMA构建的树状图表明 :8个菌株在较低的相似水平上可以分成 3个明显不同的组 :第 1组包括黑芝 (Ganodermaatrum)、松杉灵芝 (Ganodermatsugae)、圆芝 (Ganodermarotundatum)、灵芝 0 770 (Ganodermalucidum 0 770 )和韩国灵芝 (GanodermalucidumHG) ;第 2组包括密纹灵芝 (Ganodermacrebrostriatum)和紫灵芝 (Ganodermasinense) ;第 3组为树舌灵芝 (Ganodermaapplanatum)。这一结果与经典分类结果基本相符 ,表明RAPD技术可以用来区分生产中一些常用的灵芝种 ,同时说明灵芝生产用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可能是造成灵芝产品研究比较混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灵芝是我国传统大型药用真菌之一,属无隔担子菌亚纲,无褶菌目,灵芝科,灵芝属,常见的有赤芝[Ganoderma lucidum(Curtis:Fr.)P.karst]、紫芝[Ganoderma sinense(Zhao,Xu et Zhang)][1]。从赤芝[Ganoderma lucidum(Curtis:Fr.)P.karst]多糖肽中分离纯化具有活性成分GL-PPS,对其进行结构分析。经分离纯化得GL-PPS,通过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gel-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气相色谱、甲基化分析和Smith降解等方法研究分析GL-PPS的结构。结果表明,GL-PPS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Rha)、甘露糖(Man)和葡萄糖(Glc),物质的量比为14.9∶9.7∶75.4,其Mw为3.4×104,Mn为2.6×104;Mw/Mn为1.30。Mp为3.8×104。GL-PPS的主链由1,3-与1,4-两者交替连接的葡萄糖构成,在部分主链葡萄糖的6位有分支,非还原末端均由葡萄糖构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PAGE)对猴头5种不同菌株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猴头5种菌株的酯酶同工酶活性不同,酶谱带数为1~4条,具有特征谱带;Rf值主要集中在0.47~0.84,且具有特征谱带;苏猴19#与猴头冬2#、猴头伊春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近,苏猴19#与猴杰2#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苏猴19#与猴头8412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7.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两个玉米自交系作酯酶(EST)同工酶测定。结果表明:以单粒种子为样品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酶谱清晰,重现性好;通过比较它们的酶谱差异,计算各试材的酶谱相似系数,发现1和4的2种酶谱一致,2和3的2种酶谱一致应是同一样品;1与2的亲缘关系很近,应该是有一定亲缘关系的不同类型。通过对试材的植物学性状比较,所得结果与酶谱分析基本一致,并讨论了它们在制种上的应用以及认为酯酶同工酶作为鉴定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及真实性的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快速、准确之优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灵芝属代表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3个组:第1组包括密纹薄芝(1号)、两个灵芝(3号和4号)和两个无柄灵芝菌株(7号和8号);第2组包括灵芝(2号)、近拟鹿角灵芝(5号和6号)和紫芝(10号);第3组是树舌(9号).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基本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10个菌株聚成8组,这与传统分类学中种的分类几乎一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树舌(9号);其他菌株构成一组.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也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菌株分为7组:其中3号、4号、7号和8号构成一组,其余的同RAPD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发现,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0.840)上,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灵芝种间鉴定时是有效的,甚至RAPD在种内鉴定时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为灵芝属内独特的一类,克隆树舌灵芝免疫调节蛋白(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FIP)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将为高效表达重组树舌灵芝FIP和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采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从树舌灵芝菌丝体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1个新型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基因—FIP-gap,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FIP-gap基因属于灵芝属FIP家族,含有342 bp,编码113个氨基酸。对其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树舌灵芝免疫调节蛋白FIP-gap分子量为12.7 k D,理论等电点为4.93,富含丝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不含组氨酸和半胱氨酸。另外将FIP-gap与其他灵芝属FIP进行蛋白质序列比对分析,其具有FIP典型的保守序列,并与灵芝(G.lucidum)、松杉灵芝(G.tsugae)、紫灵芝(G.japoncium)、紫芝(G.sinensis)、小孢子灵芝(G.microsporum)和黑灵芝(G.atrum)具有78%、78%、78%、79%、78%和77%的同源性,为一新型的FIP。构建灵芝属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树舌灵芝FIP-gap与其他灵芝属FIP均不聚类,说明其与其他灵芝属FIP的亲缘性相对较远。同时,构建了毕赤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PIC9-FIP-gap,为进一步研究FIP-gap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基础,为全面了解真菌免疫调节蛋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灵芝属38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8个灵芝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研究及DPS数据分析,发现灵芝菌株间具有很高的多态性,除4号和6号菌株及37号和38号菌株在酯酶同工酶水平上完全一致而外,其它的菌株均有不同的酶谱。13号菌株与其它菌株亲缘关系最远,只在相异系数为85%时归为一个群。  相似文献   

11.
3个不同种源地三叶青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不连续凝胶电泳技术,对湖南湘西3个不同种源地的三叶青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同种源地的三叶青酯酶同工酶谱带均含有2条共同的谱带;同一种源地的三叶青酯酶同工酶酶谱具有一定的器官特异性和稳定性;同一种源地的三叶青茎、叶组织中酯酶的表达都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种源地三叶青的亲缘关系为:小猫儿村三叶青与州党校三叶青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永顺三叶青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以陕南10种主栽黑木耳品种的营养菌丝为材料进行酯酶(EST)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黑木耳菌株酶带数为3~5条,且相对迁移率为0.615和0.510处的2条酶带10个菌株都具有,其相似性在0.375~1.000之间。应用NTSYS-pc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耳91和耳268、耳238和耳913的相似性系数为1.000,表明其亲缘较近;耳801和耳238、耳913、国兴1号的相似性系数仅为0.375,表明耳801与其他3株菌种的亲缘性关系均较远。研究结果为陕南黑木耳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黑灵芝(Ganoderma astum)是灵芝家族中一个重要成员,克隆和分析黑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基因,可为进一步了解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在种群中的分布打下基础。以黑灵芝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对真菌免疫调节蛋白(FIPs)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其核苷酸编码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黑灵芝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基因序列包含336bp,可编码111个氨基酸残基,命名为FIP-gas。FIP-gas分子量为12.4kD,理论等电点为4.80,符合FIPs的特性,是FIPs家族一新成员。对FIP-gas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氨基酸序列具有FIPs的保守序列模式,与紫灵芝(G.japoncium)、紫芝(G.sinensis)、小孢灵芝(G.microsporum)、赤灵芝(G.lucidum)、松杉灵芝(G.tsugae)、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及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的FIP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98%、87%、86%、86%、61%、5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黑灵芝的FIP与紫芝的FIP亲缘性最高,与金针菇和草菇的FIP亲缘性相对较远。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免疫调节蛋白在灵芝种群中的分布提供了较详细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5种家蚕不同龄期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三桥  丁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70-557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分析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酯酶同工酶谱。结果发现:5种家蚕的同工酶谱差异明显,并具有各自的特征谱带;苏.镇×春.光与陕蚕5号亲缘关系较近,可聚为一个类群;871×872与873×874亲缘关系最近,可以聚成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15.
利用拮抗试验,萌发试验和ITS序列分析技术对秦巴山区12个天麻萌发菌菌株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2个萌发菌菌株分为两大类,其中8103-4、8103-6、8103-7、8103-8这4个菌株与其他菌株拮抗反应明显,并且ITS序列分析显示在同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相近;萌-3、萌-7、萌MD-2、萌发菌、石斛-1、石斛-2、萌-云南此8个菌株拮抗反应不明显,ITS序列分析显示在同一个分支上,8103-3、萌发菌与标准菌种Mycena citrinomarginata亲缘关系相近,萌MD-2、石斛小菇-1、萌-3、萌-7、石斛小菇-2、萌-云南与Mycena purpureofusca亲缘关系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灵芝群体交配基因型,并与酯酶同工酶试验相比较,探讨它们在群体亲缘关系分析上的异同点。[方法]采用OWE-SOJ技术对24个灵芝菌株的单孢分离菌株进行标准交配型鉴定,及群体间交配基因型的测定,并结合酯酶同工酶试验对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7大类交配基因型,并发现A因子含有4个等位基因,B因子含有4个等位基因,及一个特殊的A混合基因,四类交配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分离。酯酶同工酶试验检测出了28条不同酯酶酶谱带,在相似系数为0.73214时,样品被分为9大类。比较交配基因型分析与酯酶同工酶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结论]交配基因型测定可以作为分析菌株间差异和鉴定品种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灵芝属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灵芝属代表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3个组:第1组包括密纹薄芝(1号)、两个灵芝(3号和4号)和两个无柄灵芝菌株(7号和8号);第2组包括灵芝(2号)、近拟鹿角灵芝(5号和6号)和紫芝(10号);第3组是树舌(9号)。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基本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10个菌株聚成8组,这与传统分类学中种的分类几乎一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树舌(9号);其他菌株构成一组。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也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菌株分为7组:其中3号、4号、7号和8号构成一组,其余的同RAPD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发现,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0.840)上,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灵芝种间鉴定时是有效的,甚至RAPD在种内鉴定时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以采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地区的野生松杉灵芝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其菌盖处、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的组织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生长速度和污染率等方法,研究分离纯化的最适培养基和最佳部位;最后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最适培养基为PDA+子实体煮水培养基;菌盖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长势好,污染率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松杉灵芝。本研究获得了松杉灵芝的纯培养菌株,为松杉灵芝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拮抗试验,将供试的61个菌株划分为13个营养亲和群,酯酶同工酶电泳显示同一营养亲和群的菌株其同工酶带型一致.而从13个营养亲和群中分别选出1个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ISSR扩增共获得106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比例(P)为95.4%;对13个菌株进行ITS扩增,扩增片段测序比对结果表明,13个菌株中1...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不同时间对滑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带的影响以及固、液2种培养方式下滑菇10个菌株间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态性,并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菌株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固体培养基种类和液体不同培养时间下,滑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呈现不同的多态性,PDA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13 d的同工酶酶谱可有效鉴定各菌株,其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