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不断出台,草业及畜牧业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为了降低作业成本,堤两工作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世界更先进的约翰迪尔牧草机械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学》2007,(9):42-42
近日,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经国务院批准,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讲话。他指出.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有效措施。要巩固成果,完善政策.解决好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努力建立起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退耕还林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退耕面积逐年加大。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林(果)间空地种植中药材,实行果药间作,成为承德县退耕农民新的种植增收模式。目前承德县中药材发展势头强劲,农民积极性较高。本文简要介绍了承德县中药材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退耕还林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退耕面积逐年加大。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林(果)间空地种植中药材,实行果药间作,成为承德县退耕农民新的种植增收模式。目前承德县中药材发展势头强劲,农民积极性较高。本文简要介绍了承德县中药材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现状及问题,指出由于退耕区域布局缺少严密的科学论证,监督检查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致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退耕补偿政策的不合理、不公平性以及退耕地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又使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面临潜在威胁。据此提出了合理界定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操作区域,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实行分区调控政策,适当细化退耕补偿标准,建立长期的退耕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 通知指出,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根本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重点要退的耕地是,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特别是陡坡耕地以及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有:(1)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补助。每667平方米(1亩)4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的标准,长江上游地区为150公斤,黄河上中游地区为100公斤。(2)国家给退耕户现金补助。按退耕面积,每年每667平方米(1亩)补助20元。(3)国家向退耕户提供造林种草种苗费补助。种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每667平方米(1亩)50元计算,可直接发给农民自行选择采购种苗。(4)实行“个体承包”。关于粮食和现金补助折年限,总的原则是需要多少年就补多少年,绝不能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失。要求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时文  相似文献   

8.
对宁夏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的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功能,切实解决退耕农户生计,建议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已经退耕的,可以调整政策,区别对待,分别实行继续补助、延长年限、产业扶持等政策,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1.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补助标准为每hm2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 500kg;补助期限暂定5年;粮食来源,原则上以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周转粮为主,必要时可动用地方储备粮或申请动用省级和中央储备粮。 2.国家给退耕户适当现金补助。补助标准每hm2退耕地每年补助300元,期限暂定5年,由中央财政支付。 3.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种苗。 4. 退耕还林(草)实行“退一还四”。 5.实行个体承包和专业队造林相结合。 6.实行退耕还林(草)报帐制。按报帐的办法领取粮食和补助现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退耕农户跟踪监测,并就原州区整体退耕还林工程进行调研,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监测调研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使区域内生态效益日趋突显,但随着二轮政策补助减半和补助到期,退耕地比较收益明显偏低,退耕区农户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如何处理好退耕成果巩固与退耕户收益矛盾,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问题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情况,生态效益等后续问题进行了实证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在基层已落实到位;退耕还林工程在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退耕户收入和改变退耕户家庭生活来源结构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出台后续配套政策,政府应对退耕户进行长期的经济补助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赵春香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61-361,363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退耕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带来的问题也日渐显露,突出表现在一旦国家停止钱粮补助,农民的长远生计将受到影响,不利于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就此提出了解决对策 .  相似文献   

13.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问题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情况,生态效益等后续问题进行了实证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在基层已落实到位;退耕还林工程在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退耕户收入和改变退耕户家庭生活来源结构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出台后续配套政策,政府应对退耕户进行长期的经济补助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保和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以及生态效益明显,增加了农民收入等初步成果,分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存在群众管理意识低等问题,提出认真将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退耕地森林防火,做好补植补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大山子村承包山地的农民都得到了相应的实惠,这让几名时任村干部的人心里很不平衡:“咱们忙上贮下,既没得到退耕补贴,也没有得到加班费,岂不是白忙活了一场?”之后,他们发现,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的关键步骤,一是村委会自查验收退耕农户的退耕面积并汇总上报乡林果站;二是县(区)、乡两级林业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公示。而县、乡两级主管部门人员少,  相似文献   

16.
一、概况 1999年朱钵基总理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很快掀起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高潮。我区也采取了以休促退,以词(产业结构)促退,以移促退和封造结合、林草间作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国家在政策上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条件,即对退耕后的农牧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农牧民在退耕后八年内享受此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内蒙古11个旗县被列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据统计,目前全区累计完成退耕面积1645万亩,还林还草面积1171万亩。全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国家6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对改善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选择退耕还林树种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考虑退耕者长期的生计,找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把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4万亩,其中退耕造林3.3万亩,与之匹配的“两荒”造林3.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在全省49个县市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退耕还林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9.
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 a来,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工程,为了解决退耕还林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在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以及长短兼顾、以短养长的原则.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林草间作-畜牧业-畜牧产品加工模式、林药间作-药材-制药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20.
舍饲圈养是退耕还林的最有效保证:—以化隆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实行退耕还林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林牧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了长期造林不见林,造林保存率降低,实行舍饲圈养,不仅可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还将大大提高退耕的质量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