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通过田间畦灌试验,研究了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分析了不同畦灌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不同畦灌处理下的灌水质量及节水效益。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期对水分需求量最大;与漫灌(CK)处理相比,冬小麦畦灌小区30 m×3 m的灌水均匀度与灌溉效率最高,达到93.33%和84.46%,耗水量减少了5.96%,产量增加了25.3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3.24%,增收1561.61元·hm-2。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情况,推 广适宜的畦灌模式是入畦单宽流量5 L·m-1·s-1,畦宽3 m左右,畦长3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
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10.0%和8.0%,较CK分别提高了19.2%,12.9%和8.8%;全程覆盖方式和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盖量为3000kg/hm2处理最大,其中全程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31.5%(P0.05),生育期覆盖方式下2年平均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12.8%(P0.05);不同覆盖量在全程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41.1%~65.7%(P0.05),在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了27.1%~30.2%(P0.05)。【结论】同一秸秆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均可增加冬小麦产量,而同一覆盖量下以全程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较优;覆盖量为3000kg/hm2时,2种覆盖方式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相似文献   

4.
不同沟垄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探索半湿润区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田的蓄水保墒效果和增产增收效应。【方法】采用普通地膜、液体地膜和秸秆设置不同沟垄覆盖栽培模式,连续3年对冬小麦土壤水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蓄水保墒作用最为明显,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水分利用状况。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和垄覆液膜沟覆秸秆的产量最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平作不覆(CK1)提高39.3%(P<0.05)和29.4%(P<0.05),较垄不覆沟不覆(CK2)提高35.6%(P<0.05)和25.9%(P<0.05),WUE平均分别较CK1提高39.6%(P<0.05)和30.3%(P<0.05),较CK2提高33.4%(P<0.05)和24.5%(P<0.05)。以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经济效益最高,3年平均达4 951.4元/hm2,较CK1增收1 452.1元/hm2,较CK2增收1 416.5元/hm2,其次为垄覆液膜沟覆秸秆,与CK1和CK2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垄覆液膜沟覆秸秆是半湿润区小麦旱作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变化对冬小麦蒸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叶片蒸腾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蒸腾速率较土壤水分匮乏时偏高近1倍,表明土壤相对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小麦蒸腾速率。(2)土壤相对湿度的大小影响蒸腾速率峰值的出现时间,土壤相对湿度越小,蒸腾峰值出现的越晚,土壤相对湿度越大,蒸腾峰值出现的越早。分析发现,无论土壤相对湿度高或低,蒸腾速率在16:00均出现较前后偏低的现象。(3)在土壤相对湿度62%左右,小麦蒸腾速率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呈现与其他土壤相对湿度下不同的变化特征。(4)从蒸腾速率的多因子模拟结果看出,在不同土壤相对湿度下,影响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不同,土壤相对湿度<62%时模拟效果较好,土壤相对湿度≥62%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胁迫对抗旱性小麦水分状况 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两个小麦品种叶片的水势、相对含水量降低;渗透调节能力增强;气孔阻力上升;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下降。孕穗期昌乐5号的水势和相对含水量高于秦麦3号,而其余生育期则为秦麦3号高于昌乐5号.两个品种在孕穗期和灌浆期渗透调节能力较强,秦麦3号的渗透调节能力大于昌乐5号。轻度胁迫对光合影响较小,中度和重度胁迫光合速率大幅度下降。气孔阻力上升与光合速率下降并不十分相吻合。轻度胁迫下昌乐5号能维持较高的产量,而重度胁迫秦麦3号的产量则比昌乐5号高。  相似文献   

7.
<正> 多年来,对冬小麦灌溉制度和适宜土壤水分的研究都着重于土壤水分与植株外部形态及其经济效果,而对灌溉后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植株体生理生态变化及其增重的内在原因则研究较少。在国外,通过研究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冬小麦生育期不同阶段进行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控水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的影响,同时对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各种灌水方案中,以拔节-抽穗期的2次灌水效果最好.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表现出抛物线型变化,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对数关系.参试品种中,以品种6365的抗旱性能和产量潜力最好.  相似文献   

9.
水分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冬小麦生育期不同阶段进行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控水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的影响,同时对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各种灌水方案中,以拔节-抽穗期的2次灌水效果最好。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表现出抛物线型变化,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对数关系。参试品种中,以品种6365的抗旱性能和产量潜力最好。  相似文献   

10.
灌溉次数对向日葵叶片水分状况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羊河中游绿洲田间条件下,以中熟食葵品种LD5009为指示品种,研究了早期干旱处理与花期复水对向日葵植株生长及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干旱后复水可提高向日葵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水分饱和亏。花期前适度干旱对向日葵株高、茎粗、比叶重的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开花初期复水后植株生长迅速,光能利用效率与充分灌溉无显著差异,干物质积累量实现等量补偿,且有助于干物质向花盘、籽粒的转移。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实施向日葵生育前期适度亏缺灌溉可行。  相似文献   

11.
潮土(耕种浅色草甸土,耕种冲积土)是黄泛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主要耕作土壤,它是在地下水参与下河流冲积毋质经过旱耕热化形成的。适于大多数作物的生长。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很大,但小麦的产量很不稳定,这和旱、涝形成的土壤水分状况有密切关系,为了探讨黄泛平原潮土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冬小麦的土壤水分条件,曾于1960年10月至1964年底,结合小麦丰产试验对麦田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研究,又于1974年至1978年,结合小麦高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旗叶和籽粒水分状况对灌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亏缺降低冬小麦籽粒水势(ψw)和渗透势(ψs)。在灌浆过程中,籽粒ψw,ψs变化主要与糖合成淀粉有关。花后10~12d,籽粒膨压(ψp)达最大值。与籽粒体积迅速膨大相吻合。籽粒灌浆过程对土壤水分亏缺不甚敏感;不严重的水分亏缺淀粉提前合成,促进前期籽粒增重,但灌浆期缩短,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3.
水分亏缺降低冬小麦籽粒水势(_w)和渗透势(_s)。在灌浆过程中,籽粒_w,_s变化主要与糖合成淀粉有关。花后10~12d,籽粒膨压(_p)达最大值,与籽粒体积迅速膨大相吻合。籽粒灌浆过程对土壤水分亏缺不甚敏感;不严重的水分亏缺淀粉提前合成,促进前期籽粒增重,但灌浆期缩短,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于2003—2004年度,在藁城廉州镇,就免耕、深松耕、旋耕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状况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苗情和成熟期产量性状调查结合定期的土壤水分测定分析,探明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体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变动对冬小麦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冬小麦为材料 ,研究了土壤水分变动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使作物的最大生长阶段开始时间提前 ,最大生长阶段延长 ,最大生长率和最大生长阶段内的平均生长率减小 ,因而使干物质积累速度降低 ,生长变慢。复水使最大生长阶段开始时间推后 ,最大生长阶段缩短 ,最大生长率和最大生长阶段内的平均生长率增大 ,因而使干物质积累速度提高 ,生长加快。中度水分亏缺后于拔节期复水的处理 ,可以使生长显著加快 ,干物质积累速度显著提高 ,生物量和产量接近一直保持充分供水的对照  相似文献   

16.
17.
喷灌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应用喷灌常规畦灌相比,有明显改善灌溉水利用效率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1)喷灌尽管每次灌水量较少,但其土壤贮水量的下降速度明显低于畦灌;2)喷灌使灌溉水大部分集中于0-60cm土层,有利于冬小麦的水分利用;3)喷灌可以在不降低光合的前提下减小作物的蒸腾速率,在喷灌的各生育期间作物耗水量较畦灌减少,耗水强度也相对较小;4)喷灌可以在产量基本不减或稍有提高的情况下节约大量灌溉水,从而提高作物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形态特征对不同水分状况的响应,为棉花水分特征的识别和科学灌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不同水分处理(正常滴灌量的100%、85%、75%、60%),在花蕾期和花铃期,观测正常滴灌条件下灌水周期内棉花形态特征(顶两叶距离、叶柄夹角、叶夹角)和植株含水量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灌溉量处理下棉花形态特征差异。【结果】(1)在花蕾期一个灌溉周期,灌水后叶柄夹角和棉花植株含水量表现出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趋势,顶两叶距离表现出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灌溉量处理间植株形态存在差异,叶夹角随灌水量降低而略微降低。(2)在花铃期一个灌溉周期,灌水后叶柄夹角和棉花植株含水量表现出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趋势,顶两叶距离和叶夹角表现出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灌溉量处理间植株形态存在差异,顶两叶距离和叶夹角随灌溉量降低而增加,叶柄夹角随灌溉量降低而降低。(3)相关分析表明,顶两叶距离与植株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叶柄夹角与植株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棉花花蕾期和花铃期,棉花形态特征指标顶两叶距离、叶柄夹角以及叶夹角对棉花水分均有较好的响应规律,可以作为大田棉花水分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庄浪县试验观测了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增加单株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提高冬小麦越冬率、经济产量。黑色全膜垄作穴播栽培时,冬小麦折合产量达5 559.1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4.51%;降水利用率比对照提高2.26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11.62%;纯收益为5 370.34元/hm~2,较对照减少415.26元/hm~2。采用宽幅精播栽培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率和成穗数,折合产量为5 150.0 kg/hm~2,比对照增产6.09%;降水利用率比对照提高2.67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2.93%;纯收益可达6 731.20元/hm~2,较对照增加945.60元/hm~2。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土壤水分控制试验,设置水分充分(CK,65%~75%田间持水量)、轻度干旱(T_1,50%~60%田间持水量)、中度干旱(T_2,40%~50%田间持水量)、重度干旱(T_3,30%~40%田间持水量)4种处理,并在关键生育期测定各处理下的冬小麦总根质量密度、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以研究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冬小麦根系生长与分布。各处理均表现出0~10 cm土层的总根质量密度较多,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较大。冬小麦总根质量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均以T_1处理最高,即T_1处理最适合小麦根系的生长。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为负相关,其中在灌浆期,CK、T_1、T_2和T_3的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66、0.72、0.82。研究表明轻度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生长最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