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明确不同信息素诱剂和诱捕器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诱捕效果,以APF-Ⅰ持久型(A)、APF-Ⅰ持久增强型(B)和F1型(C)3种诱剂、以及ZM-60型(D)和BF-1型(E)2种撞板式诱捕器为研究对象在林间进行了诱杀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使用D诱捕器,B诱剂诱捕量为A诱剂和C诱剂的1.53倍和1.84倍,差异显著;使用E诱捕器,B诱剂诱捕量为A诱剂和C诱剂的1.97倍和2.16倍,差异显著;使用相同诱剂,D诱捕器和E诱捕器的诱捕量均无显著差异。3种诱剂诱到的松墨天牛雌虫分别是雄虫的1.51~1.67倍,平均1.60倍。因此认为,诱剂B优于A诱剂和C诱剂;建议生产上能优先选其用于松墨天牛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不同类型的信息素诱剂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诱捕效果,以APF-Ⅰ持久增强型诱芯和F1型诱剂2种相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复合型诱剂、以及不同类型的FJ-Ma-02型植物源引诱剂为研究材料,在林间进行了诱杀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APF-Ⅰ型诱芯的诱捕量为F1型和FJ-Ma-02型诱剂的2.18倍和7.62倍,F1型诱剂诱捕量为FJ-Ma-02型诱剂的3.50倍,3者之间差异显著;APF-Ⅰ型诱芯的周诱捕量一直高于各处理,并且高峰期后的诱集量一直维持较高的数量,这说明,APF-Ⅰ诱集效果最好且稳定,最能反映林间天牛的种群动态。因此认为,复合型诱剂显著优于植物源引诱剂,并且APF-Ⅰ型诱芯优于F1型诱剂,建议生产上能优先选用于松墨天牛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3.
APF-Ⅰ型引诱剂监测松墨天牛种群动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松林和普洱市思茅松林中连续2 a使用APF-Ⅰ型引诱剂诱捕监测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成虫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主要集中在5—7月,APF-Ⅰ型引诱剂诱捕的雌虫数量显著多于雄虫,林间持效期虽可达30~45 d,但10 d后诱虫量开始减少。APF-Ⅰ型引诱剂可作为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2016年7月8日至9月7日,分别在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和新登镇2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样地,以F2型、APF-1持久型2种引诱剂为研究对象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进行林间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洞桥样地,F2型引诱剂的周平均诱捕天牛量为101.78头,而APF-1持久型引诱剂为69.78头,F2型引诱剂的诱捕效果对比APF-1持久型引诱剂诱捕效果高出45.86%,差异性显著(P 0.05);在新登样地,F2型引诱剂的周平均诱捕天牛量为26.50头,而APF-1持久型引诱剂为20.88头,F2型引诱剂诱捕效果对比APF-1持久型引诱剂诱捕效果提高26.95%,差异性显著(P 0.05)。APF-1持久型引诱剂每30 d更换1次,而F2型引诱剂每45 d更换1次,使用F2型引诱剂可以节约更换诱芯的人工成本。因此,无论是在高效性和持效性上,F2型引诱剂都要优于APF-1持久型引诱剂,高效持久的引诱剂对于监测和防治松墨天牛种群,以及防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引诱剂和诱捕器对松墨天牛的林间引诱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和2007年,采用不同的诱捕器和引诱剂,对泸县和富顺的马尾松林中松墨天牛成虫进行了诱捕.结果表明自制SC-1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和A-3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对松墨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基本相同.替代型塑料质诱捕器对松墨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只有YB-50型铁质松墨天牛诱捕器的63.70%~81.11%,但塑料质诱捕器成本低、安装简便、不易丢失.在林间虫口数量较大的林区,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诱捕,可有效减少林间松墨天牛虫口数量,可用于对松墨天牛的防治.而在林间虫口数量较小的林区,采用诱捕的方法对松墨天牛进行防治,则效果较差甚至没有效果.在四川泸县和富顺诱捕的天牛成虫中,尚未发现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6.
在福建武夷山采用林间调查和诱捕松墨天牛成虫的方法,研究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健康林分(A)、亚健康林分(B)、不健康林分Ⅰ(C)和不健康林分Ⅱ(D)4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数量分别为73、108、136、162头;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中偏重度危害、重度危害。松墨天牛在武夷山市1 a发生1代,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均于5月上旬始见,但其终见期不同,不健康林分Ⅰ和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中旬,而其他类型林分终见期在9月下旬;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Ⅰ中松墨天牛活动高峰期完全一样,但不同于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Ⅱ。  相似文献   

7.
1%噻虫啉微胶囊颗粒剂防治松墨天牛林间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噻虫啉微胶囊颗粒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防治应在松墨天牛羽化初期和盛期进行,林间施药和诱木诱杀最适用药量为4.5 kg/hm2。该药具有较长的持效期,施药后30 d防治效果依然达到67%。作为高效、低毒的仿生物农药,该药击倒力强、杀虫速度快、持效期长,对松墨天牛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在生产上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5月10日讯:日前,福建农林大学开发出基于昆虫信息素的APF-Ⅰ型系列松墨天牛高效诱剂和两种配套使用的高效诱捕器,建立了昆虫信息素的规模化人工合成技术、高效诱剂工厂化生产技术和相应的野外操作规程。这项技术的开发为控制我国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提升我国对松材线虫病的应对能力和防控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据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团队负责人张飞萍介绍,项目从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出发,通过防治松墨天牛达到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技术上呈现六大特点:对松墨  相似文献   

9.
松材线虫是我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目前,其发生与危害的形势极为严峻。为了筛选对松材线虫媒介昆虫云杉花墨天牛诱捕效果好的引诱剂诱芯,开展了两种不同诱芯对云杉花墨天牛的诱捕效果试验。结果显示,ZL-1型墨天牛缓释袋式诱芯对云杉花墨天牛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APF-1型松墨天牛高效诱剂诱芯,前者的诱捕量是后者的1.5倍。利用ZL-1型墨天牛缓释袋式诱芯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发生期监测表明,成虫的扬飞开始时间为5月13日左右,5月26日为首个扬飞高峰,7月25日为第二个扬飞高峰,8月27日扬飞结束,成虫持续期为110 d。研究结果为利用ZL-1型墨天牛缓释袋式诱芯对辽宁省松材线虫疫区及我国北方非疫区的云杉花墨天牛进行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永春县2017年诱捕器悬挂海拔、月份、坡向情况分析诱捕效果,旨在提出永春县松墨天牛诱捕器挂设的合理时间和位置,提高诱捕器在林间的诱捕效率。结果表明:永春县松墨天牛诱捕器悬挂在海拔250~450 m效果较好,以海拔350~400 m诱捕器效果最佳; 4月至11月期间均能诱捕到松墨天牛,6月份诱捕到的松墨天牛量显著高于其它月份;不同坡向对诱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对森林危害和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控制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手段。作者发现的松褐天牛深沟茧蜂(Iphiaulax monochamusi Yang)是寄生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为明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了本研究。[方法]通过解剖46株松褐天牛危害致死的马尾松,调查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马尾松、松褐天牛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研究表明:寄主树木的高度、胸径和树龄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松褐天牛的数量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亦没有显著影响,而松褐天牛幼虫龄期和松褐天牛幼虫在树干上的位置显著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松褐天牛龄期呈显著正相关,其偏好寄生3~5龄幼虫;就天牛在其危害寄主树木上的位置而言,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偏好寄生马尾松主干上部和在韧皮部危害的松褐天牛幼虫,其对位于马尾松树干上部的寄主幼虫寄生率最高,达27.38%,对在韧皮部生活、危害的寄主幼虫寄生率为20.18%,显著高于位于木质部生活的寄主幼虫寄生率(5.4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寄主树木的坡位和其它天敌寄生率,其中,坡位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呈显著正相关,其它天敌寄生率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以上研究初步明确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害虫和天敌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利用该重要天敌控制松褐天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思茅松毛虫雌成虫不同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成分、含量和比例差异,比较雄成虫触角敏感性和不同配比诱芯诱捕效果差异,开发不同地域有针对性的思茅松毛虫种群监测方法和诱捕防控技术。[方法]运用气相色谱(GC)分析思茅松毛虫湖南、云南和江西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标准品及其不同配比组分的电生理敏感性,然后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配比的性信息素成分诱蛾效果。[结果]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成分,3个地理种群间这3种腺体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微小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不同地理种群间均具有很好的触角电位活性和林间诱蛾活性。[结论]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组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3个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细微差异暗示着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和人为化学防控干扰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寄生致死性,但对松褐天牛幼虫具有一定的寄生致死性;卵巢线虫的生活史与松材线虫相似,是否与松材线虫一样对松树具有危害性以及其病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是危害我国华山松Pinus armandii的主要蛀干害虫。收集和测定华山松树皮和华山松大小蠹的挥发物,根据挥发物组分设计配制8种诱芯,采用漏斗诱捕器进行林间诱捕筛选试验;应用诱芯Ⅱ进行多点诱捕验证和有效诱捕距离试验。结果表明:诱捕期内,诱芯Ⅱ平均诱捕华山松大小蠹1 070头/诱捕器,显著高于其它7种诱芯;单个诱捕器一天最多诱捕1 652头。诱芯Ⅱ在3个地点的平均诱捕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83,114,101头/诱捕器,诱捕效果不存在地理差异;距离林缘50 m处诱捕量为43.5头/诱捕器,为最佳有效诱捕距离。该华山松大小蠹高效引诱剂可为我国华山松大小蠹的治理提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IV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IV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IV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IV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及降解或合成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结论]LIV幼虫携带香茅醇假单胞杆菌的发现,揭示了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细菌同为一体的紧密关系,并为揭示松树枯萎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病原和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与挖掘胡杨基因组大片段的潜在功能,发掘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胡杨基因簇。[方法]利用已构建的胡杨基因组BIBAC文库,采用花序浸染法,将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中。采用抗性筛选、分子检测及表型观察等方法鉴定、分析转化型植株。[结果]共获得15株特异表型的转化植株。与野生型相比,转化型植株主侧茎生长受到抑制,莲座叶面积增大近3倍,叶片数量增多,叶边缘皱缩,抽薹推迟约13周,株高增加近32.0 cm,侧茎发育成次生莲座,植株寿命延长约7周。[结论]胡杨基因组片段78A2D10可延长植株营养生长期及植株寿命,据此推测该基因片段可能与营养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竹林与其林下植被凋落物叶之间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为合理经营管理毛竹林林下植被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四川长宁毛竹与林下植被芒箕凋落物叶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结果](1)芒箕凋落物叶初始C、N、P含量和羟基碳高于毛竹(P 0. 05),而C∶N、C∶P、烷基碳、氧烷基碳和芳香碳低于毛竹(P 0. 05)。(2)凋落物叶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芒箕整体高于毛竹,芒箕和毛竹分解常数(k)分别为0. 58±0. 03和0. 73±0. 02,C、N、P养分释放均表现为净释放。(3)凋落物叶混合对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了N、P元素整个分解周期和C元素中后期的释放。(4)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格局表现为C含量和C∶N比整体呈下降趋势,N含量和N∶P比有小幅上升,P含量有微弱的下降趋势,C∶P比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叶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初始凋落物叶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 01),与初始凋落物叶的C∶N和C∶P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与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结论]单独分解过程中,毛竹凋落物叶分解速率低于林下植被芒箕,养分释放特征均表现为直接释放;混合分解过程中,毛竹和芒箕凋落物叶分解速率无显著混和效应,但养分释放的混合效应表现出一定负效应和不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8.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aging in adult Monochamus alternatus 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beetle to Beauveria bassiana, we inoculated the fungus into adult beetles 0, 3, 7, 14, and 28 days after emergence. The number of days from B. bassiana inoculation to M. alternatus death increased with the number of days from beetle emergence to inoculation up to 14 days after emergenc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susceptibility of adult beetles to the fungus decreased with aging. However, B. bassiana-inoculated beetles 28 days after emergence died earlier after inoculation than those inoculated with the fungus 14 days after emergence; i.e., the beetle’s susceptibility to the fungus increased again. We considered this phenomenon to be the result of senescence of adult beetles. We concluded that the susceptibility of M. alternatus to B. bassiana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again with ag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获得抗病毒大花蕙兰种质资源,优化转化体系和鉴定方法.[方法]本研究克隆了齿兰环斑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并构建了该基因的pBI121表达载体,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花蕙兰,尝试以巢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再生植株.[结果]优化了大花蕙兰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了利用巢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大花蕙兰植株的方法,获得了32株转基因株(系).[结论]优化了以类原球茎为外植体的农杆菌介导转化大花蕙兰的方法,确定以5%~10%类原球茎存活时的抗生素(卡那霉素)浓度为筛选浓度;获得了转ORSV CP基因大花蕙兰植株;对大花蕙兰转基因植株检测时,巢式PCR较普通PCR更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20.
辣木幼林对氮、磷、钾肥效响应及叶片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辣木幼林时期对大量元素的需求状况。[方法]应用"3414"配方施肥试验设计,探讨N、P、K配方施肥对元阳干热河谷辣木幼龄林的生长量、叶片色素含量(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和叶片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肥力补充对辣木幼林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效果,其中N肥各施肥配方对幼林的各项生长量指标和生理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肥对除地径增量和叶片含水率之外的其它设定指标也表现出显著效果,而K肥各施肥处理仅对冠高增量、冠高比增量和叶片含水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综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极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促进树高、地径、冠幅生长和叶片色素积累的组合均为本试验设计的中高施肥量配比,其中N3P2K3为最优组合。辣木幼龄阶段对大量元素需求非常旺盛,以维持其快速增长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