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桕茶树复合种植茶园内种群关系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互补、协调,与纯茶园相比,复合种植茶园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充分;由于乌桕的遮荫作用,复合种植茶园内光照弱、湿度高,这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有利。此外,由于复合种植茶园凋落物多、根系发达,土壤的理化性质均较纯茶园好。因此,复合种植茶园内两个主要种群( 乌桕、茶树) 在功能关系上表现为相得益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碧螺春茶园高产优质协同的肥料运筹方式,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田间试验,以30年茶树龄的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碧螺春茶树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水平以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百芽重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百芽重比较,2种种植模式茶园茶树均以450 kg/hm2处理时最高,继续增施氮肥百芽重不再增加,纯茶园不升反降;茶-枇杷间作园在有机:无机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2)茶-枇杷间作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比纯茶园含量高;碧螺春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同施氮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其中游离氨基酸在茶果间作茶园效应大于纯茶园,咖啡碱的含量在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中均以纯菜籽饼肥处理最高,与相同施氮量的无机肥处理比较则分别提高了41.9%和51.7%。茶-枇杷间作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碧螺春茶叶品质;30年树龄茶园适宜的施氮量为450 kg/hm2,因茶园不同种植模式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续周 《茶业通报》2023,(3):119-122
本文介绍了‘北茶36’茶树新品种的植物学特征,总结提出了‘北茶36’茶树品种在山东及以北茶区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宜茶地块选址、栽培方式和规格、茶-林间作和生态复合立体茶园、定型修剪和抗寒茶蓬塑造、设施栽培、肥水管理和增强树势、土壤保水和抗冻保温、绿色防控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解子桂 《茶业通报》1995,17(3):11-12
桐茶间作与梨茶间作解子桂(铜陵市农经委)为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铜陵市七十年代初千亩茶园间作栽植了梨树,部分茶园栽上了桃树、杉木。七十年代末又开展了泡桐与茶树间作试验。根据多年的实践及试验,调查情况认为:桐茶间作有利无弊,梨茶间作有利有弊。一、间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幼龄茶园中花生,大豆,马铃薯3种间作作物对茶苗生长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海拔550 m,740 m和860 m左右的一年生茶园间作花生对茶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为马铃薯;经济效益以间作马铃薯的最好,间作花生次之。因此,在3种不同海拔地区,茶园可选择马铃薯或花生与茶树的间作种植,促进茶树生长的同时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6.
孙玉雷 《茶业通报》1999,21(4):22-23
乌jiu茶树复合植茶园内种群关系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互补、协调,与纯茶园相比,复合种植茶园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充分;由于乌jiu的蔗荫作用,复合种植茶园内光照弱、湿度高,这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有利。此外,由于复合种植茶园凋落物多、根系发达,土壤的理化性质均较纯茶园好。因此,复合种植茶园内两个主要种群(乌jiu、茶树)在功能关系上表现为相得益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多种类型茶果立体复合生态茶园的害虫及其天敌种类、数量和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经过数理统计和生态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2.茶园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比纯茶园好;3.有效控制了茶树的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量;4.助于喜荫湿害虫的发生;5.茶果间作改善的生长发育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相比,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在120 h分别显著提高了11.52%,12.99%.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等4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茶树与大豆间作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碳源利用的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茶与大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改善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碧螺春茶园高产优质协同的肥料运筹方式,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30年茶树龄的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的碧螺春茶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以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茶百芽重及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纯茶园和茶果间作茶园的茶叶百芽重均在施氮量为450 kg/hm2时最重,继续增加施氮量,百芽重不再增加,在纯茶园中反而下降,且茶-枇杷间作茶园的茶叶百芽重在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为6:4时达到最高。(2)在相同施氮水平下,茶-枇杷间作茶园的茶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均大于纯茶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茶叶的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其中游离氨基酸在茶-枇杷间作茶园的作用效果大于纯茶园,咖啡碱的含量在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中均在纯菜籽饼肥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与相同施氮量的无机肥处理相比较分别提高了41.9%和51.7%。茶-枇杷间作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碧螺春茶叶的品质,30年树龄茶园适宜的施氮量为450 kg/hm2,根据茶园不同种植模式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0.
周文发 《茶业通报》2001,23(2):33-33
沿江丘陵茶园所产茶叶品质低下 ,产量徘徊不前 ,主要原因是土壤粘重 ,通气不良 ,有机质含量低 ,同时植被少 ,温湿条件差 ,不利茶树生长。茶树和泡桐间作后 ,由于受泡桐生物特性等有利因素影响 ,改善了低山丘陵茶园生态小环境 ,使茶园温湿度得到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的调节 ,同时泡桐 (叶、花 )凋落物改善了茶园的营养状况 ,使各季节 (特别是夏、秋 )茶树代谢旺盛 ,茶叶干物质积累和有利茶叶品质物质大幅度提高 ,对沿江丘陵茶园茶叶品质和产量形成十分有利。1 调节茶园夏秋季光照泡桐盛叶期在 5月 1 5日左右 ,此时春茶已近尾声 ,不影响春茶对…  相似文献   

11.
无性系良种茶苗的定植与管理技术钱六九,江济和(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祁门茶叶研究所)名优茶的发展,必须以良种茶园为基础,尤其是无性系良种茶园,其芽叶性状、发芽期等比当地的群体种茶园优越。因此,无性系良种繁殖与推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多数老茶区...  相似文献   

12.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3.
皖南丘陵茶果间作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步瑶 《茶业通报》1998,20(1):13-15
皖南沿江丘陵地区是茶叶生产的重要基地。但茶叶品质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常年处于强光照和低湿度,使茶叶产生苦涩味较重、滋味不醇的弊病。只有根据茶树的生理生态特点,改善生态环境,方能提高茶叶品质。敬亭山茶场有大面积的果园和山林,发挥这些资源优势组合成新的生态系统,既可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又有利于改善相互的必要生态位。为此,我们于1988年开始布置茶果间作和茶林间作二种类型生态系统,并对其生态环境和树种生育进行了观测,进而评判新的生态系统的价值。试验概况及方法敬亭山茶场位于安徽省宣州市西郊,有茶园5000亩,果…  相似文献   

14.
正在茶树的栽培管理中,茶农和技术人员总结出不少朗朗上口、对茶园管理和茶叶采摘加工很有帮助的茶谚。一、管理篇1.茶树最糊涂,宜露又宜雾短日照茶树喜欢湿润的生长环境,在茶叶采摘季节,适逢多雾多露天气,符合茶树的光照需求,  相似文献   

15.
茶区的地质背景与茶树的生长代谢及所产茶叶的品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安徽省境内主要茶区(皖南茶区和皖西茶区)的主要名优茶产地地质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证明了茶区地质背景与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茶区土壤母质类型(如基岩与风化物组成)、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地质构造、水系等对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茶园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的丰缺对茶叶品质的好坏及其饮用安全性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雷元胜 《茶业通报》2009,(3):122-124
对同一区域内的茶树—板栗、茶树-日本甜柿、茶树-桃树及纯茶园4种类型茶园的蜘蛛种群与小绿叶蝉个体数开展了为期1年的调查,查得4类茶园蜘蛛种数、个体数依次为24种和2182头、24种和2013头、23种和1498头、21种和1250头,小绿叶蝉个体数依次为872头、1216头、690头和1466头。结果表明,间作茶园蜘蛛无论在种类上还是个体数均比纯茶园多,而小绿叶蝉个体数比纯茶园少,说明间作有助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茶园生态系统异质性,显著地提高了害虫天敌蜘蛛种群和个体数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小绿叶蝉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7.
信阳毛尖茶优异品质的形成除与生态条件、精细采摘幼嫩的鲜叶原料、独特的炒制工艺有关外,优质的茶树品种更是信阳毛尖茶优异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论述了信阳毛尖茶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并介绍了信阳毛尖茶区 4个适宜推广的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供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茶园间作光叶紫花苕、紫英云、白三叶、黑麦草和鼠茅草,比较大田试验下不同绿肥对茶园杂草控制、茶树根际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与养分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绿肥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鼠茅草抑草效果最好;间作鼠茅草后茶树根际水分含量最高,为10.5%;间作鼠茅草后茶树根际土壤温度最低,为20.3℃;间作鼠茅草和紫云英,能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含量;鼠茅草生态适应性好。综合评价:鼠茅草是茶园间作最佳绿肥,适宜在汉中茶园种植。研究结果可为茶园绿肥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茶圆赤星病主要为害茶树,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以山高雾大的茶园发生较多,可使茶树生长不良、茶叶细小、病叶制成的干茶具苦涩味,对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引发茶圆赤星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茶尾孢(图1),其无色的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或灰色的分生孢子鞭状,有4~6个分隔。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的病原,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20.
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锌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园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及养分含量的变化影响。[方法]采用花生、黄豆、绿豆和茶肥1号4种绿肥进行幼龄茶园田间间作试验,调查分析了间作绿肥对土壤pH、有机质、有效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树幅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间作绿肥有利于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含量的提高,且在埋青后1个月提高效果明显,依次为绿豆>黄豆>茶肥1号>花生;间作绿肥提高了幼龄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941**)呈极显著负相关。4种绿肥均提高了茶树株高、树幅、枝干粗和存活率,间作花生效果最为明显。[结论]该试验筛选出绿豆和花生2种绿肥适宜在幼龄茶园中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