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新缘关系概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兴国  王连铮 《大豆科学》1995,14(3):214-220
黄淮海地区育成大豆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70.6%的品种分别归属于齐黄1号、莒选23、新黄豆、徐豆1号、58-161、晋豆1号、晋豆4号、科系8号、滑县大绿豆、商丘7608等20个骨干系谱与小系谱。其中,有61.9%的品种分布在前5个骨干系谱中。105个品种的细胞质来自干做为母本的莒选23、齐黄、号、山东四角齐、58-161、徐豆、号和科系8呈,占育成品种的47.5%。96个品种的细胞核来自  相似文献   

2.
黑河号大豆品种亲缘关系分析魏新民,吴纪安,张永库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自50年代后期开展大豆杂交育种以来,先后培育出(包括从外地引进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品种)黑河3号、51号、54号、4号、5号、6号、7号、9号及苗头品系黑交...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大豆品种亲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淮海地区育成品种的亲本情况,对包括北京地区、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等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品种的亲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6年黄淮海地区共育成了415个品种,其中北京地区育成品种最多,为87个,江苏省育成品种最少,为39个。北京地区平均每个品种含有亲本数最少,为1.08个,安徽省平均每个品种含有亲本数最多,为1.39个。北京地区和安徽省亲本多使用外地种质,北京地区和河北省使用国外种质育成品种较多,河南省亲本多来自本省。分析还发现来自河南省的豫豆8号、豫豆10号和来自北京地区的中黄13、早熟18以及来自山东省的鲁豆4号和鲁豆11等品种在多个地区当作亲本使用,育成了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主要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成雪峰 《大豆科学》2011,30(4):585-588,595
对黄淮海地区通过审定的212份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育成品种比70年代育成品种分枝和单株荚数分别降低26.04%和1.66%,百粒重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了23.17%和7.32%。株高、底荚高度和生育日数90年代育成品种最低;主茎节数80年代育成品种最少,比主茎节数最高的70年代育成品种减少18.37%;在黄淮海育成大豆品种中,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但还是以有限结荚习性为主,无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圆形叶的比例逐年增加,而披针叶和椭圆叶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年代推进,在分枝数和单株荚数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百粒重的增加,单产也随之增加。蛋白质含量以90年代育成品种最高;脂肪含量逐年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每英粒数增多、每节荚数增多、英比提高、分枝数减少、茎秆增粗、抗倒伏能力增强、粒型增大、单株粒重提高,脂肪含量增加、株高、节数、节间长度,生育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进,产量的遗传改进幅度为1.2-2.5%。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脂肪含量、荚比、每荚粒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三、四粒荚数、百粒重、茎粗、节数、生育期与产量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聚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区试品种化学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1985-1990年黄淮海夏大豆区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试点的变化,鉴定出高蛋白质含量品种9个,高脂肪含量品种1个,兼用型双高品种14个高蛋白大粒品种1个,高蛋白产量品种10个。研究了蛋白质,脂肪,蛋白质+脂肪与蛋白质产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品系周zk0949-3-4-1等13个品系超过对照20%,有22个品系超过对照5%。可见,河南、山东等地来源的品种在安徽也有较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初步筛选出一部分丰产性好,适应性好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9.
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满足国內食用大豆需求。高蛋白大豆栽培技术是当前生产急需的技术,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大豆第二大主产区,近年来面积稳定在约230万公顷,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30%左右。本文总结了一套在黄淮海地区推广高蛋白大豆栽培的配套技术,满足加工需求,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对黄淮海地区自1980年以来国外种质的衍生品种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其对黄淮海地区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育成的550个品种共使用了42个国外种质,遗传贡献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Mamotan、William、Clark63、Magnolia和Williams82。在黄淮海地区7个省份和地区中,北京地区和江苏省大豆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品种占有比例较高,分别使用了23个和9个国外种质;山东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品种比例较低,分别使用了16个和12个国外种质。分析还发现,后期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比例高于前期育成品种,黄淮海各个地区利用的国外种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血缘组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0,9(2):112-120
用系谱分析法研究了东北地区168个杂交育成大豆品种与其祖先品种间的亲缘系数,估计了各祖先品种对辽,吉、黑三省大豆基因库的相对遗传贡献。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较窄。满仓金,紫花4号,丰地黄,元宝金,荆山朴,铁荚四粒黄,克山四粒黄,金元1号,十胜长叶和黄宝珠10个祖先品种对东北大豆杂交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总贡献为57.7%。因满仓金,元宝金是金元×黄宝珠的后代,而荆山朴是由满仓金系选而来,因此,金元和黄宝珠约贡献了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约28.7%的遗传物质。三省比较,黑龙江省杂交育成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最窄,辽宁次之。为了保证持续稳定的育种进展,有必要加强对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的研究。扩大种质资源的利用范围,使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陈霞 《大豆科学》1996,15(1):91-95
本文对1988~1994年间,黑龙江省7个地区,60个县市主栽的22个大豆品种的脂肪,脂肪酸组份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栽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较高。92个品种脂肪平均含量为20.73%。不同大豆品种亚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间亚麻酸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92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是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是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1998,17(3):231-235
本文采用光周期差值百分数分析了72个黑龙江省主要推广大豆品种光周期反应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些品种虽来源于纬度相近地区,但各品种对光周期反应差异较大;品种间出苗至开花阶段的光周期差值百分数变异幅度较大(2.2-28.9%),变异系数为65.9%;出苗至成熟阶段变异幅度为2.0-13.6%,变异系数为34.7%;在供试品种中,大部分品种Ve-R1、Ve-R6阶段的pd值小于10%;相邻纬度Ve  相似文献   

14.
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春、夏、秋三种类型大豆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总荚数与出苗-开花日数关系密切,单株粒重、百粒重、种子蛋白质含量与开花-成熟日数关系密切,株高、节数与全生育日数关系密切;单株产量与节数和分枝数有关.与毛色、粒形密切相关;种子蛋白质含量与种子大小、节数、毛色、粒形、粒色及植株含氮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不同大豆品种间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RAPD技术对我国东北地区不同生态区的野生大豆和栽培的大豆品种材料进行了种间遗传关系分析.9个引物共扩增出141个片段,其中同源片段6个,特异性片段21个,多态性片段114个,显示出东北地区栽培的大豆品种同具有良好的多态性.通过NTSYS软件对RAPD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到了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所有类型的品种在大约0.45-0.80的距离水平被聚在一起,并于近0.57处分成5簇.其中野大豆01-336居群与栽培种黑农40单独成簇,与其它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最远,其它野生居群及栽培品种交叉排列,分成8簇.同一簇内野大豆居群间的遗传关系较近,与栽培大豆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远;不同簇间的野生大豆居群亲缘关系较远,隔离性强于簇内野生大豆与栽培种.黑农40与其它栽培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农家品种小金黄11905与白眉103亲缘关系很近,与栽培品种合丰34、抗线3、绥农8亲缘关系相对近;农家品种黄宝珠与元宝金和宝丰7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相似文献   

16.
美国伊利诺、依阿华、印第安纳州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庆喜 《大豆科学》1989,8(3):309-314
本文分析了伊利诺、依阿华、印第安纳三州四十年来培育的大豆品种系谱,目的是:1)了解这些大豆晶种的演变、遗传改良特点。2)了解这些大豆品种亲缘关系,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年)育成品种245个,蛋白质平均含量40.76%,脂肪含量20.15%;第三阶段(1981-2000,共20年)育成品种576个(统计到品质性状数据的有563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2.04%,脂肪含量19.77%.本文对第三阶段育成品种的品质分4个时期("六五"-"九五")进行重点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以"八五"期间育成的品种为最高,110个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为42.8%,其中国审品种10个,平均含量44.36%.脂肪含量以"六五"期间选育的品种为最高,96个品种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0.10%,其中17个国审品种的平均含量为20.73%."六五"-"九五"期间,在3大产区中,蛋白质含量以南方大豆品种为最高,44个品种平均含量达43.81%,比北方春大豆高2.81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以北方春大豆品种为高,220个品种平均含量为20.0%.113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04%,高于北方春大豆,略低于南方大豆;脂肪含量低于北方春大豆,略高于南方大豆.经过20年的努力,3大产区产量逐步提高,其中,北方春大豆提高了12.1%,黄淮海夏大豆提高了7.9%,南方大豆提高了6.3%.大豆优质品质育种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选育出一批无豆腥味、无胰蛋白酶抑制剂、高异黄酮品种.  相似文献   

18.
冷建田  陈应志  王英  吴存祥 《大豆科学》2007,26(3):293-299,304
应用2004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全国166个参试品系的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对同一生态区的品系进行主成份分析,对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可分为6个特性不同的组群,组群间各性状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生态区之间育种目标的差异;不同生态区主成份个数和主成份因子不同;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均存在一元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1和0.2868,回归模型分别为Y=46.4183-0.1357×1和Y=18.1613+0.05014×2.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及为国家区试点分布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博  邱丽娟  常汝镇 《大豆科学》2003,22(3):166-171
以来自6个省市的10个育成品种及其配制杂交的22个F1代为材料,用18个大豆SSR引物对亲本进行检测,探索用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预测F1代杂种优势的可能性,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个育成品种根据SSR数据可聚为两类,提高F1代的分枝数和单株荚数,选择类内的亲本配制组合要好于选择类间的亲本。大多数具有部分相同遗传背景F1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和杂种优势随着亲本组合的不同而改变,与遗传距离关系并不密切。F1总体和少数具有部分相同遗传背景的F1百粒重的超中亲、高亲优势与遗传距离存在2次曲线极显著相关,F1总体分枝数的超中亲优势与亲本间遗传距离存在2次曲线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