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麦籽粒发育过程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林生  蒋纪云 《作物学报》1998,24(4):459-463
小麦籽粒游离氨基酸的百分含量在开花后4~12天急剧增加,然后又迅速下降直到成熟,以籽粒为单位表示的各氨基酸含量均在开花后16~32天处于较高水平,丙氨酸,谷氨酸和丝氨酸是游离氨基酸的主要组分,脯氨酸在开花后8~12天增长较多,甘氨到从16天后有明显增加,其余氨基酸变化不大,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组分的变更而变化,不同氨基酸在籽粒发育的不同时期达到一个最高值,这些占优势的游离氨基酸可能为  相似文献   

2.
小麦籽粒形成期间氨基酸含量的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卫华  张东海 《种子》2000,(2):21-23
通过对蛋白含量不同的四个小呼喊在籽粒灌浆期(花后12天)、乳熟期(花后18天)和成熟期的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发现,籽粒中氢氨基酸总量在籽粒形成过程中表现为递增趋势,大多数氨基酸含量随闰发育进呈递增趋势,赖氨酸(lys)含量则大体随籽粒发育进展呈减少趋势,通过对供试品种必需基酸的平衡性分析表明,亮酸和酷氢酸十苯丙氨酸的含量基本接近要求,其它六种必需氨基酸均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共氨酸  相似文献   

3.
结实期氮磷营养水平对水稻根系和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粳9538(粳稻)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自抽穗至成熟以0N (不施N)、1/2N (标准Espino营养液的1/2N)、0P (不施P)、1/2P (标准Espino营养液的1/2P)以及对照 (全NP,标准Espino营养液的N、P量) 5种处理,研究了根系分泌氨基酸和籽粒氨基酸含量与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结实期水稻根系分泌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均随灌浆进程而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结实期氮素胁迫(0N)明显降低根系分泌的各种氨基酸和籽粒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磷胁迫(0P)则显著增加了根系酸性和中性氨基酸的分泌,但显著降低籽粒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及其他氨基酸含量。结实前中期(抽穗后10 d和20 d)根系分泌的氨基酸与籽粒氨基酸相对含量、根系分泌的碱性氨基酸与籽粒的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结实期根系分泌的氨基酸与籽粒氨基酸及粒重有密切关系;N、P营养水平对根系分泌的氨基酸和籽粒氨基酸组分和含量有调控作用,进而影响产量和稻米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4.
春小麦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小穗大粒型春小麦品种东农7742,研究了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方式,结果表明:随着灌浆成熟,各部位籽粒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穗内成熟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差9%;不同穗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相对含量的顺序为中部粒>下部粒>上部粒;不同粒位蛋白积累相对含量的顺序则是第2小花粒≥第1小花粒>第3小花粒。不同位置籽粒蛋白质的积累能力与其相应的粒重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完全一致,表明着生部位和发育时间的早晚及生理机制的差异,影响着蛋白质的积累过程和最终合成。  相似文献   

5.
赵辉  戴廷波  荆奇  姜东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5,31(11):1466-1472
以扬麦9号和徐州26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灌浆期高温环境,研究了高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但降低了谷蛋白含量,导致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降低。与适温处理相比,高温提高了地上部营养器官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灌浆后期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表明高温下提高的营养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籽粒对氨基酸的快速利用是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生理原因。此外,发现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形成所需的适宜昼夜温差随不同小麦品质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6.
灌浆期低温对玉米籽粒的伤害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毅  戴俊英 《作物学报》1995,21(1):71-75
在灌浆期玉米植株径10℃低温处理5天,籽粒超氧物歧化酶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作物增强,对生物膜系统产生直接伤害,电解质外渗率增大。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质膜,线粒体破坏;胞间连丝膨大变形,甚至于断裂;粗糙内质肉损伤或卷曲;淀粉粒破裂,变形或相互融合,进而引起生理代谢紊乱,使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淀粉,蛋白质含量下降,阻碍籽粒灌浆,降低粒重,经起减产。  相似文献   

7.
钾营养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分配、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于振文  张炜 《作物学报》1996,22(4):442-447
供钾充足可促进冬小麦植株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和氨基酸的合成与积累;提高物质生产能力,增加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的再分配;促进植株开花后对氮素的吸收,改善^15N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状况,使其以较高的比例转运至籽粒,提高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8.
水氮配合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和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5%时,增施氮肥加重土壤水分胁迫,使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以及籽粒粗蛋白含量均降低,而籽粒淀粉含量增加;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介于45%~75%时,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土壤干旱的不利影响,从而增加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但降低籽粒淀粉含量,随着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肥效提高;当土壤相时含水量高于75%时,增施氮肥虽然能提高籽粒粗蛋白含量,但以适量施用氮肥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植物激素乙烯对小麦穗发育和籽粒形成的影响,以春小麦扬麦15为材料,在药隔期使用乙烯利与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植株,分析籽粒形态并观察穗部性状,探究乙烯利和1-MCP处理前后穗发育进程和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乙烯利对小麦小花退化过程无显著影响,而1-MCP能显著降低小花退化率;乙烯利能够促进籽粒成熟,加速籽粒发育,减小籽粒体积;1-MCP会延缓小麦的生长发育,促进颖果生长,增加籽粒体积;乙烯利显著降低了小麦株高、顶部穗粒数、顶部穗粒重以及千粒重;高浓度乙烯利还能显著降低小穗数、顶部和中部穗粒数、每穗粒数等。1-MCP能够显著提高小麦颖果干重、颖果鲜重、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基部穗粒数、每穗粒数以及穗粒重,最终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6):509-514
研究了su1基因与sh2,bt2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粒重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探讨了这些互作效应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su1基因与sh2,bt2基因互作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增加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受基因互作影响较大。籽粒发  相似文献   

11.
供试材料籽粒形成过程中,麦谷蛋白低分子量亚基部分首先出现,随籽粒发育,麦谷蛋白亚基类型逐渐增多,HMW-GS各个亚基在开花后10天内没有形成,开花15天左右,出现Glu-1位点上编码的高分子量X亚基,25天时,所具有的HMW-GS全部形成,随灌浆成熟,HMW-GS各亚基积累呈递增趋势,积累高峰出现在开花20天至成熟,5+10亚基与具有该亚基供试品种的优良品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具有2+12亚基的东农7742的亚基形成早,2与12亚基的高积累量及1和7+8亚基的高积累使其同样具有优质特性,Glu-1品质评分与沉淀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能够反映小麦品质,但并不绝对,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总积累与沉淀值呈显著正相关,各高分子量亚基与沉淀值之间的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但亚基2与12的积累量与沉淀值的相关性强,尤其是12亚基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供试材料籽粒形成过程中, 麦谷蛋白低分子量亚基部分首先出现. 随籽粒发育, 麦谷蛋白亚基类型逐渐增多. HMW-GS各个亚基在开花后10天内没有形成, 开花15天左右, 出现Glu-1位点上编码的高分子量X型亚基. 25天时, 所具有的HMW-GS全部形成. 随灌浆成熟, HMW-GS各亚基积累呈递增趋势, 积累高峰出现在开花20天至成熟. 5+10亚基与具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成熟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及粒间差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开花受精后,籽粒内的直链淀粉含量随着灌浆的进行而逐渐增大,至花后23~28天左右趋于稳定;籽粒间直链淀粉含量的分离在开化后9天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至花后21天粒间直链淀粉含量的羞超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玉米生殖生长期根系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于孕穗期、灌浆期和籽粒成熟期测定了田间生长玉米的第6,7,8和9层次生根中的16种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同一品种不同层次的次生根中各氨基酸含量差异达极显著,不同品种相同层次的次生根中各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所测的不同类型根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在各层次生根中的顺序为:第9层次生根>第8层次生根>第6层次生根>第7层次生根。在所测根系的16种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酸(Glu),脯氨酸(Pro),丙氨酸(Ala)和天冬氨酸(Asp)含量高,占总量的50%以上;赖氨酸(Lys)和甲硫氨酸(Met)含量低。  相似文献   

15.
陈新红  刘凯  奚岭林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05,31(11):1406-1414
在盆栽和土培池条件下,研究了结实期轻度土壤水分胁迫与氮素营养对水稻地上部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轻度土壤水分胁迫提高了籽粒的灌浆速率,缩短了灌浆期。在高氮(HN)水平下,轻度土壤水分胁迫处理使结实率、粒重和产量较正常灌溉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分胁迫降低了稻株中的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著增加了稻株中特别是籽粒中脱落酸(ABA)含量。籽粒灌浆速率与籽粒AB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中Z+ZR含量的相关不显著。灌浆前期(花后9~13 d)对在HN和正常灌水下生长的稻株喷施ABA,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合成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枝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了粒重。喷施氟草酮(ABA合成抑制剂)的结果与喷施ABA相反。表明轻度土壤水分胁迫促进籽粒灌浆,ABA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铁钢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7,33(11):1763-1770
籽粒氮素获取能力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选用小麦品种豫麦47(高籽粒蛋白含量,15.5%)和豫麦50(籽粒蛋白含量12.4%),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植株不同器官营养性N素(AN)、功能性N素(FN)和结构性N素(SN)的变化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花后籽粒从营养器官获取氮素的能力以及利用营养器官氮素形成产量的能力,高蛋白品种豫麦47均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种豫麦50。施氮水平对3类N素含量的影响小于品种效应,且3类N素的品种间差异在花后显著大于花前。在叶片和茎秆中,豫麦50的AN含量从拔节至灌浆期持续下降,而豫麦47持续升高;籽粒中,豫麦50的AN含量花后表现下降(由1.98~2.35 mg g–1下降到1.38~1.70 mg g–1),而豫麦47先降(由5.51~5.70 mg g–1陡降至花后17 d时的1.15~1.38 mg g–1)后升(由1.15~1.38 mg g–1缓慢上升至成熟时的1.29~3.29 mg g–1)。FN含量,两品种间在叶片和茎秆中的差异不显著。SN含量,在叶片和茎秆中两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先升后降,以开花期最高,但豫麦47比豫麦50花后表现大幅度的显著下降;在籽粒中,两品种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豫麦47开花时SN含量(3.70%~4.28%)极显著高于豫麦50(1.38%~1.74%),因此,其花后下降幅度也极显著大于豫麦50,3个施氮水平下成熟期比开花期豫麦47分别下降49%、49%和49%,而豫麦50仅下降7%、23%和21%。说明豫麦47籽粒比豫麦50具有较强的从营养器官获取氮素的能力,其开花时籽粒具有较高的SN含量,胚及胚乳细胞分裂对AN的需求较大,为籽粒从营养器官获取较多氮素提供了较大的“源动力”。SN合成决定着氮素的流动方向,是驱使氮素流动的重要因素;叶片和茎秆SN的分解物是花后转运氮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籽粒灌浆过程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刘晓冰  李文雄 《作物学报》1996,22(6):736-740
利用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Roblin、东农7742和新克旱9号,研究了灌浆过程中可溶性性糖、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由开花14天开始逐渐减少,成熟期达最低值,品种间的差异仅表现以14天和20天两个时期:淀粉积累动态与可溶性糖变化规律相反,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蛋白质积累动态年际间稍有差异,总的趋势是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开花  相似文献   

18.
将鲜方格星虫和干方格星虫用酸水解后使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方格星虫样品中含有18种氨基酸,鲜方格星虫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3.48%和2.02%,胱氨酸(0.21%)和色氨酸(0.21%)含量较低;干方格星虫中谷氨酸(11.89%)和精氨酸(7.94%)含量较高,胱氨酸(0.45%)和色氨酸(1.07%)含量较低。根据FAO/WHO理想模式评定标准,方格星虫干样品中的氨基酸均达到优质蛋白源标准,鲜方格星虫样品中的氨基酸大部分达到优质蛋白源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