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农户参与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户是否参与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农户作为决策主体的角度,选择了多个解释变量,运用因子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分解,排除了多种因素之间的共线性;并且将提炼出的7个公因子对农户的参与行为进行逻辑回归,得出农民的认识能力(或接受能力),农户的经济活动规模,农户的行为累积结果,农民的社会评价,衣户的剩余资金流向对农户的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户的行为累积结果对参与行为的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宾幕容 《农业展望》2024,(1):110-116
农户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重要的经济组织,探索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一般规律,对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转型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研究脉络普遍遵循“行为认知—行为意愿—行为响应—行为效果”的递进逻辑主线,重点关注了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认知、行为意愿、行为响应的显著影响因素以及行为效果。基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关注技术领域以及所处时代发展环境差异,现有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存在一定差异性。这些研究为更深入地探讨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转型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但有关农户技术采纳后的行为优化、心理效应以及激励政策组合的叠加效应等研究尚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最后,提出了优化制度环境、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宣传引导等有助于提升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南疆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将农户参与乡村建设认知的行为发生作为逻辑起点,从发展认知和发展能力视角分析了影响边疆农户参与乡村建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兼业程度越高、乡村建设重要性认知越深会提高农户参与乡村建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家庭经济水平越好、村庄发展满意度认知越高、政策认知越不足,农户参与乡村建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低。总的来看,发展认知相对发展能力更能带动农户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由此,需要从政策宣传和发展合作经济方面提高农户认识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认知行为控制等3个方面设计问卷,对佤族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态度在5%水平下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在5%水平下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认知行为控制在5%水平下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但不是很显著。论文提出少数民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形成,需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制定进行低碳生产的激励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分析提出,它们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互动的系统。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实现提供市场动力和市场保障,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市场经营模式;绿色营销能否得到广泛实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市场检验。  相似文献   

6.
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一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在总体上而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但是在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加大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乡村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环境建设,探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杨期勇  黄南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42-8544,8614
对鄱阳湖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生态产业文明建设4个方面阐述加强鄱阳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生态行为对农村环境的水资源、空气质量与耕地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基于福建省9个地级市市59个县(县级市)220份农户的调查数据,本文试图把农户的灌溉行为、秸秆处置行为和其他属于农户生态行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衡量农户生态行为水平的指标,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态行为抉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生态行为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2)农户的家庭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是否加入农民合作组织等家庭经济特征和法规约束、群体压力等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户生态行为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提高农户生态行为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客观准确地衡量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构建了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对江苏省2003—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资源能源因子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大,生态经济因子几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变动,而生态环境因子的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重要方面。文章从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几个方面,期望通过建设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从10个方面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本文以渭源县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渭源县生态文明发展情况、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渭源县自1992年3月成立渭源县环境监理站以来,通过封山育林、垃圾整改等政策,发动群众力量,改善环境质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方式,从农户自己掩埋到集中焚烧或填埋,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处理方式,需增强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渭源县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党员是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当前,在校大学生党员在生态文明方面存在一些意识淡薄与行为失范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分析其在学校生态教育、基层党组织、生态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来探索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如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和党建工作模式、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提升党员服务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构建党员评价体系等,以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生态文明意识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被提出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是确保人类、环境、社会经济及资源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索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进行简要的阐述,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之路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为了确保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邱高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77-6679
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文化系统、生态社会系统及生态法制系统的全面建设和协同推进。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多方协调,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些年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领域的不断深入,农业的绿色生产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基于此,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着手,以浙江省301户农户为例进行OLS实证分析,探讨绿色生产与农业增收的因果关系,并采用2SLS法处理其中反向因果关系的内生性问题.研究表明,绿色生产行为能够促进农业增收,提出从打造绿色...  相似文献   

17.
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探索,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居于主导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负责引导与监管居民的行为,作为环境的主体——居民才是践行环境保护的根基。因此,要想顺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离不开政府的强力监管,二是更要依赖居民具体的生态行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整体框架,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居民生态行为态度、生态行为主观规范、生态感知行为控制,提出了居民生态行为提升的方法,为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根据生态文明发展与福建茶叶品牌运营的现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福建茶叶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可行途径,并基于茶叶品牌竞争力的要素分析而从品牌资源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市场能力、品牌关系能力、品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分析了生态文明对福建茶叶品牌竞争力提升机制。最后提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福建茶叶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指出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以睢宁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走访农户,对目前睢宁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农户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从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受教育水平,发展本地经济作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中国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日渐成熟,具备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使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比较落后,有些贫困地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想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解决农村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只有实施生态扶贫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