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广东香蕉束顶病株症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8个产区分别随机采集11~15个标样共111个分离物,接种在香蕉苗上,其后又从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各选取1个代表分离物用于进行各项研究。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这8个代表分离物可分为能侵染粉蕉的NSP株系(以广州天河分离物为代表的7个分离物)和不能侵染粉蕉的NS株系(高州代表分离物)。用Eco RI对8个毒源地的111个分离物DNA组分1进行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高州分离物共15个和信宜分离物14个中的9个都可以被酶切,应属NS株系;而其余6个毒源地的所有分离物及信宜分离物中的另外5个都不能被酶切,应属NSP株系。在病害潜育期方面,2个株系在大蕉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香蕉4个品种上,2株系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其中有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病毒增殖、运转速度及病毒达到高浓度所需的时间上,2个株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自福建各地蕉区的不同香蕉束顶病毒株类型之间致病性和介体蚜虫的传病率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依其在香蕉品种台湾蕉和Williams上的反应、香蕉交脉蚜的传病率、毒株类型之间的交互保护和血清学测定结果等,把香蕉束顶病毒区分为BBTV-S(重型)和BBTV-M(轻型)两个株系。
BBTV-M和BBTV-S均能引致香蕉叶片上的青筋症状,两者在血清学上有密切关系,但BBTV-M仅引致植株产生少量青筋,而BBTV-S除引致香蕉植株上有大量青筋之外,还引致严重矮化、束顶以及轻度黄化,BBTV-M的潜育期较BBTV-S明显长,香蕉交脉蚜对BBTV-S的传病率大大高于对BBTV-M的传病率,BBTV-M对BBTV-S有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BBTV-M和BBTV-S均能引致香蕉叶片上的青筋症状,两者在血清学上有密切关系,但BBTV-M仅引致植株产生少量青筋,而BBTV-S除引致香蕉植株上有大量青筋之外,还引致严重矮化、束顶以及轻度黄化,BBTV-M的潜育期较BBTV-S明显长,香蕉交脉蚜对BBTV-S的传病率大大高于对BBTV-M的传病率,BBTV-M对BBTV-S有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8.
海南香蕉条斑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条斑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是香蕉上一种重要的病毒。本文运用血清学检测法和PCR检测法对海南主栽巴西蕉(Musa Cavendish,AAA)、粉蕉(Musa Pisang Awak,ABB)进行了BSV的调查检测。结果表明,参试无症状或症状各异的样品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这些被测品中可能不含有游离BSV粒子;上述样品中部分样品的PCR检测结果却为阳性,将PCR扩增的特异条带回收、测序和比对,显示确实扩增到BSV部分基因组序列。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说明海南部分香蕉的基因组已经整合了BSV的基因组序列。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病毒胁迫下的水稻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向电泳联用MOLDI-TOF-TOF质谱对水稻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和抗病品种KT95-418感染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前后的叶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RSV基因组编码的病害特异蛋白(disease specific protein,SP)在武育粳3号中的积累量明显高于KT95-418中。其他25个蛋白经质谱成功鉴定,包括RSV NS2蛋白,寄主中与光合作用、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和离子平衡状态及蛋白的合成、转运与翻译后修饰等相关的蛋白。对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与水稻感、抗病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抗(耐)条纹叶枯病毒能力监测鉴定李家荣(云南省植保站,昆明650034)现阶段对植物病毒病类在无直接治疗药剂下,选育抗(耐)病毒病良种利用是预防此类植物病毒病最简便、有效、经济的策略和措施及方法之一。要选育出抗(耐)病毒病良种,在品种具备良种...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室内灰飞虱接种鉴定的方法评价了江苏地区主要杂草对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简称RSV)的感染率。结果显示,看麦娘、稗、旱稗、狗尾草、升马唐的感染率较高,为38.24%~62.00%,具有成为RSV"桥梁"寄主的可能性。对病害大流行年份(2005年)江苏主要杂草种类RSV感染率田间调查工作进行总结,发现野生禾本科杂草中存在RSV感染,但其感染率低于同期小麦植株的感染率,这说明小麦是RSV侵染循环中重要的"桥梁"寄主。于病害不流行年份(2018—2019年)在江苏多地采集田边稗草和狗尾草,经分子生物学检测,可检测出RSV。禾本科杂草对病害流行的贡献度低于小麦,其在病害侵染循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持RSV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带毒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均能在秧苗期和分蘖期传毒感病,秧苗感病以卷叶型为主,均相继枯死,分蘖期感病以展叶型为主,病株95%以上不能抽穗结实。主蘖传毒,主蘖及各分蘖均发病,分蘖传毒,仅分蘖发病。带毒雌雄配对繁衍3代,无毒分离率平均为31.38%。带毒虫传毒3min,发病率为2%,传毒2h,发病率达22.5%。带毒率50%以上的群体一生传毒频次为3~5次,10%以下仅1次。各龄若虫及不同成虫1天传毒致病株:秧苗期为0.97株及1.26株:分蘖期为0.45株及0.42株。秧田传毒后,80%以上的隐症病株到本田期才陆续显现病状,故秧田“治虫防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利用已经制备的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的多克隆抗体SV21和单克隆抗体3B9,采用多孔板间接ELISA、DIBA和Western blotting等三种方法进行单头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体内RSV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以多孔板间接ELISA最高,其次为DIBA,Western blotting最低;用单克隆抗体3B9检测灵敏度高于多克隆抗体SV21。RT-PCR、IC-RT-PCR和DB-RT-PCR三种方法中,RT-PCR对单头灰飞虱稀释到400倍可检测到病毒;IC-RT-PCR在多克隆抗体SV21稀释浓度大于500倍时检测不出RSV,单克隆抗体3B9稀释浓度大于800倍时检测不到RSV;DB-RT-PCR检测结果显示,单头灰飞虱在稀释400倍后均无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水稻条纹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水稻条纹病毒(RSV)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4株能稳定传代且分泌抗RS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各株单抗腹水的ELISA效价均在1:80000~1:5120000之间。Westernblot分析表明,4株单抗均与RSV的35kDa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反应。建立了间接ELISA测定RSV的方法,4株单抗检测病汁液的稀释度能达到2560倍以上,与其它病毒无交叉反应。对江苏省部分县市的大田灰飞虱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2.5%~41.5% 相似文献
16.
水稻条纹病毒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36个粳稻品种对来自江苏、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的22个水稻条纹病毒(RSV)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各分离物在36个品种上的平均发病率,将参试分离物划分为HV、SH、MV、SL和LV 5个致病类型,致病力强弱为HV > SH > MV > SL > LV,其中MV和SL型占77%,表明RSV对粳稻的致病力中等偏弱。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呈随机分布状态,暗示自然条件下特定地区的RSV为混合致病群。根据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将36个粳稻品种划分为免疫、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抗感类型,其中中感和感病类型占70%,无高感和免疫类型,显示粳稻对RSV比较敏感但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1个具有鉴别能力的水稻品种,可对RSV分离物进行致病型鉴定。研究发现部分抗病品种对一些分离物表现为中抗~中感类型,接种量加大时可转为感病类型,由此提示各地在应用抗病品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应根据当地RSV致病型的差异,针对性地选用抗病品种,当灰飞虱超量发生时需及时做好治虫控病工作,并随时监测当地RSV致病型的变化,警惕品种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17.
为从分子水平探讨强致病性水稻条纹病毒山东济宁分离物RSV-SD-JN2的变异及其致病性,采用RT-PCR技术,克隆RSV-SD-JN2的RNA3、RNA4区段cDNA。结果显示,RSV-SD-JN2的RNA3和RNA4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487、2157bp;RNA3中,NS3基因长为636bp,基因间隔区(IR)为725bp,CP基因为969bp;RNA4中,SP基因长为537bp,基因间隔区(IR)为654bp,NSvc4基因为861bp。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和不同致病性的RSV分离物的序列比较发现,RNA3、RNA4序列5′和3′末端非编码区具有高度保守性,仅存在个别碱基的差异;基因编码区保守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93%和97%以上,且大部分碱基变异为无意义变异;基因间隔区(IR)易于变异。RSV的分子变异与其地理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RNA4的IR的变异导致RNA二级结构——发夹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是病毒致病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用一步PCR法同时检测香蕉束顶病毒和香蕉花叶心腐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CTAB方法同时提取BBTV和CMV侵染的香蕉叶片的总核酸,然后同时加入BBTV和CMV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来检测BBTV和CMV。结果显示,虽然BBTV和CMV属于不同核酸性质的病毒,但可以通过一步RT—PCR的方法同时被检测出来,为实际检测香蕉组培苗中的这2种最主要的病毒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调查结果表明,各地病株的症状基本相同,所以只能在每个产区各采集10~15个标样(8个产区共111个标样),在室内用香蕉交脉蚜分别接种,分离后称之为分离物,其后又从上述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随机选取各1个代表分离物作为毒源保存株和接种毒源。 相似文献
20.
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是香蕉(AAA基因型)和大蕉(AAB基因型)上最重要的病原物之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分布。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是其重要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