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四川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南山  马均 《中国稻米》2005,11(4):22-23
本文在总结近年四川省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四川省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特点、增产机理、应用效果和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应用试验及生产示范,探讨优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绥化永安农场示范点,采用分蘖强、早熟、大穗品种、单本、有机肥、化肥与生物肥配合施用,干湿灌溉的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可使水稻增产9.6%~11.2%。  相似文献   

3.
严宗卜 《中国稻米》2004,10(5):37-38
2002年在贵州省凯里、独山和贵阳3个不同海拔生态地区,利用两系杂交香稻新组合两优363,进行了一组强化栽培试验。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在独山县用33cm×33cm稀植和14天短秧龄的条件下,两优363最高产量达9.3t/hm^2,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10.8%。在三个点,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处理的平均产量为7.64t/hm^2,比常规栽培方法增产14.37%。讨论了在贵州省发展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广西北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旺 《杂交水稻》2012,27(1):45-48
为了验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2010年晚造在广西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以Y两优1号为试验品种进行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栽培中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平均单产干谷达8.22 t/hm2,比空白区(不施农家肥,不施氮肥,其它肥料相同)增产80.92%,比面上大田常规栽培增产24.82%.证明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科学的、可行的,在生产中应用该项技术能充分发挥水稻的增产潜力,应扩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应用试验及生产示范,探讨优质水稻温水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效果。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达乡示范点,采用松粳6号等大穗型品种、超早播种培育高素质带孽壮秧、栽插36cm×17cm,每穴1~2株苗,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干湿交替灌溉(水量为450m3/667m2)的温水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可使水稻增产5.5%~9.1%。  相似文献   

6.
江苏水稻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江苏水稻生产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应提出了"强化主推品种的展示宣传与推介、集中育秧模式的推广与普及、适用技术的集成研究与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培训与指导、水稻高产的整体推进与平衡创建"等措施,以促进江苏省水稻持续稳定增产。  相似文献   

7.
糯稻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江糯2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熟晚粳糯新品种,200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分蘖力较强、植株生长量大、茎秆粗壮、穗大粒多、耐肥抗倒、抗稻瘟病、产量高、适应性广、糯性好,适用于制作黄酒,因此其稻谷价格较高。但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该品种的产量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为此我们研发了与该品种类型相适应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春江糯2号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玉环县大面积示范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仙居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试验示范结果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方法。为探索SRI在仙居县的适用性和增产潜力,2003年我们在横溪镇下陈村建立了一个面积为6.67hm^2的杂交籼稻粤优938 SRI示范方,并在该示范方内和白塔镇高迁村设置了水稻强化栽培秧龄、移栽密度、氮化肥用量及品种对比等4项试验。示范方前作以绿肥为主。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川南冬水田水稻增产节支新模式,从利用冬水田季节性休耕自养特性出发,结合当前适用先进技术、生产利用情况和年度循环特点,以轻简高效为目标,研究出水稻开厢免耕节水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取得了每667m2增收稻谷100 kg、节约生产成本100元的良好效果,为川南地区水稻高效种植提供了实践示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蜂窝栽培模式,源于蜜蜂筑巢原理,就其机械化栽培技术属国内首创。该模式与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是一项技术创新独特、增产潜力高、应用前景广阔的水稻高产栽培实用技术。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蜂窝结构和理论,在机械设计上,把水稻栽植模式设置为穴距、行距不等,穴距随意调整的形式。目的在于获得空间利用率大,边际优势强,效能利用高的"蜂窝优势"。二是适应在不同土壤、不同水稻品种以及不同管理水平条件下,充分利用分蘖优势和多边优势,强化个体生长发育能力,优化产量构成要素,超常发挥增产潜力,从而创造出高产和高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1.
SRI技术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简称SRI)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水稻品种真正发挥其生物学潜力、遗传学潜力进而增产并节约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栽培丁之术体系。但在我国不同生态地区应用有一个技术本土化的过程,以筛选适宜超级杂交稻组合为突破口,研究适宜栽插密度与方式、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人工除草与化除相结合、覆盖“旱润”高效节水灌溉、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的关键技术,并与不同季节茬口的适宜耕作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我国特色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对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中的一些疑虑作以解释,如重施穗肥与倒伏问题、稀植栽培与出穗期的关系、超稀植与成熟度问题等。分析了超级稻育种目标设计,南方稻区强化栽培技术研究的提示,阐述了南方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与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史占忠  戴春红 《北方水稻》2012,42(5):45-47,50
寒地粳稻大面积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是以强化旱育壮秧为基础,以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浅深灌水、绿色防控病虫草害为主体技术,配以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形成水稻平均每667 m2实现600 kg产量指标的计划栽培法。此项技术关键在于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增加其抗逆性,培育根系发达的壮秧;能够使水稻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结构分布合理,充分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温光利用率;形成大穗,籽粒重,结实率高,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蜂窝栽培模式,源于蜜蜂筑巢原理,就其机械化栽培技术属国内首创。该模式与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是一项技术创新独特、增产潜力高、应用前景广阔的水稻高产栽培实用技术。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蜂窝结构和理论,在机械设计上,把水稻栽植模式设置为穴距、行距不等,穴距随意调整的形式。目的在于获得空间利用率大,边际优势强,效能利用高的"蜂窝优势"。二是适应在不同土壤、不同水稻品种以及不同管理水平条件下,充分利用分蘖优势和多边优势,强化个体生长发育能力,优化产量构成要素,超常发挥增产潜力,从而创造出高产和高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延边地区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初步探索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的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米质分析、土壤化验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大田进一步推广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示范点平均增产5.12%,提高土壤有机质,具有土壤中固定N、P、K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云南保山一季中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一是具备高产稳产良田基础,二是具备高产潜力的良种,三是具备一套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只有良田、良种、良法有机配套,才能实现水稻高产。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自"九五"以来,积极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高标准和高产农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高产水稻良种的选育达到推广一批、示范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衔接机制;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得到重点突破。2006年以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引进隆阳区进行示范推广,增产效果显著,2011年隆阳区1.43万hm2一季中稻平均每667 m2产量达691.0 kg。  相似文献   

17.
1997~1998年,在祁阳试验研究了水稻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稻田起垄种玉米,垄间平洼种水稻,将双季稻与双季玉米栽培技术合理组装,实现一年四种四收,创造了每公顷22650kg的单位面积高产新纪录,介绍了增产机理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玉米间作起垄栽培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郭庆人 《作物研究》2012,26(3):278-281
对当前传统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田甲烷气体排放以及化肥、农药施用后造成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采用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甲烷气体排放,减少施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膜下滴灌水稻比传统水稻在节水、增产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0,自引:16,他引:34  
水稻矮秆品种和杂交稻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配套使全球水稻单产稳步提高。由于这些技术基于大量化肥、除草剂、杀虫杀菌剂的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 ,加上水稻水层灌溉 ,使得近几十年来也发现水稻产量下降、病虫危害加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生产效益下降等不良现象 ,这严重限制了水稻可持续发展 ,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十年来 ,马达加斯加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并在生产上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我们借鉴。本文概述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水稻强化栽培体系起源于马达加斯…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中,山东省莒县农业局以选用多抗、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为基础,综合利用集成配套增产技术.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创新开展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全县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该县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田.以667m^2平均725.7kg的产量.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山东省农业厅水稻高产创建专家组的验收.超额完成了国家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产量指标要求。创出了鲁东南地区夏播粳稻高产的新纪录。现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