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新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125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叶枯病5个菌型的抗性,划分为SSSSS,RSSSS,RRSSS,RRRSS,RRRRS,RRRSR,RRRRR7个抗性类型,说明不同品种(系)对不同菌型抗性和抗病谱不一,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应根据各地菌系致病型的发生分布特点而异。针对广东流行Ⅳ型菌,推荐一批对该致病型抗性较好的新品种于广东种植。研究结果表明,对Ⅳ型菌的抗性,常规稻、籼稻均比杂交稻、粳稻的抗病率高。对Ⅴ型菌的抗性,粳稻型多数品种(系)表现抗病,籼稻则极少抗病。籼粳两类型品种与Ⅳ,Ⅴ菌型间呈强互作反应。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对两种细菌病害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稻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小种菌株和两个细条斑菌株对206个水稻品种在成株期进行抗性鉴定,筛选出对两病双抗的品种16个。对水稻细条斑的代表菌株以及水稻白叶枯IV群的代表菌表现双抗、双感的,在供试的147个籼稻品种占占48.9%;在供试的59个粳稻品种中占74.6%。从试妥品种抗两菌相关系数r=0.1094;粳稻r=0.5783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个籼稻品种对RS68表现抗病,而对RS105。表现感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鉴定菌株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8个菌株对23个不同抗、感品种的棉花苗斯接种试验,及10个菌株对9个苏棉12号R和1个南农1号耐黄萎病株行的苗期和吐絮期病指相关分析,明确了要培育出能在大多数病区都表现抗病的棉花品种,应以V25、XS4这样的强致病力菌株作为病圃鉴定菌株。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目标应以抗强致病力或落叶型菌系为主。  相似文献   

5.
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95-1除对抗病力最强的水稻品种宁粳13号无致病力外,对其余8个水稻品种致病力都很强,可做为宁夏地区的代表菌株,用于水稻白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6.
大丽轮枝菌在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19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对16个品种的抗、感反应,可以将大丽轮枝苗 发为落叶型和非常叶型两个基本类群。在落叶型类群中,根据8个落叶型菌株在R02、R04、R05、R06、R08、R09、R11、R14等8个陆地棉品种上的综合抗、感表现首次将分为强致病力(XS4为代表)、中等偏强致病力(T9为代表)和中等致病力(VD8为代表)3类。通过对R05、R06、R08、R09、R11、R14等品种的抗病鉴定  相似文献   

7.
显微观察表明,不同水稻( Oryza sative)品种对接种根瘤菌的效应不同.17 个品种间 S T L R 形成差异较大;不同菌株所诱导的 S T L R 形成率也有所不同.由茎瘤固氮根瘤菌( Azorhizobium caulinodians) O R S 571所诱导的多系1 号、福田糯和 O S4 3 个品种 S T L R 形成率较高(70% ~100% ),具有一定的固氮酶活性(62.9~70.7 nm ol·株- 1·d- 1).电镜观察表明, S T L R 细胞内有数量众多的根瘤菌菌体.本文还简要讨论了筛选水稻与根瘤菌最佳组合及 S T L R 成为稻/菌共生组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比较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RGL)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水稻品种RGL均能吸附结合,这种结合不表现品种特异性。水稻品种262RGL与对该品种有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_63、ZB_(31)、ZC_(15)、ZD_3、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均可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研究表明品种262RGL与稻瘟病菌菌丝接触或结合后,并不影响其菌丝伸长。RGL能抑制具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但是对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抑制作用很小。RGL对分生孢子中部细胞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品种RGL对某些生理小种分生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主要番茄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不同致病力的番茄青枯菌菌株,就广东生产上栽培的主要番茄品种对青枯病的抗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对于致病型Ⅰ的代表菌株(ZC-1),除年丰、穗丰和益丰3个品种表现为耐病外,其余6个品种均表现为感病;而对于致病型Ⅳ的代表菌株(SS-6),丰顺、大丰顺、新星101、年丰、益丰和穗丰均表现为高抗,金丰1号表现为中抗,红宝石和益农101表现为感病。  相似文献   

10.
采用网箱集团接种结合玻管定苗定虫接种技术,测定比较了中菲栽培稻的81个品种和野生稻的3个种,对两国水稻东格鲁病和水稻草状矮化病的病原病毒及其介体的抗性,筛选出了能同时抗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TSV)、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和水稻草状矮化状病毒(RGSV)的3个株系以上的多抗性抗源─中山红无名种、Oryzanivara和O.officinalis,高抗这些病毒两个株系以上的多抗性品种─汕优桂33、金早6号、HB437、Pankhari203、IR28、IR58和赤块矮选.高抗RTSV、RTBV介体黑尾叶蝉的品种─IR28、GamPai3012-15和Pankhari203,高抗RGSV介体褐飞虱的品种─IR28和IR64.  相似文献   

11.
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条斑病抗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12个菌株和20个细条病菌株的抗性差异及其对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别力。结果表明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高抗,其中xa-5,Xa-17抗性基因品种兼抗细条病,但携带xa-13,Xa-21基因的抗性基因品系则感细条病。进一步表明水稻对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是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控制的。IRBB3,IRBB4,IRBB5,IRBB13,IRBB21和阿苏稔(Xa-17),丰锦(Xa-18)等7个单基因品种对我国的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具有鉴别力,划分为5个小种。依据20个菌株在15个近等基因系上的致病力差异将水稻细条病菌株分为12个致病型,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6个组。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水稻细条病菌株致病性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2.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持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持抗性是根据鉴定圃内水稻品种在褐飞虱为害压下,感虫对照品种受害9级时1~5级的抗性品种的抗级保持期进行评定的。1997~1998年通过对449外水稻新品种(系)苗期抗褐飞虱鉴定,筛选出34个抗性品种和2个有望推广的感虫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持性鉴定,结果显示,苗期持长(LD)、持中(MD)、持短(SD)和无持抗期级的分别有15,3,14,2个,其中成株期各持抗期级与苗期一致的分别有  相似文献   

13.
采用8个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小种接种鉴定72个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能够同时抗这8个菌株的仅有鄂粳优775;能抗其中7个菌株的仅有广两优476;能抗其中6个菌株的有5个品种;14个品种能抗其中的5个菌株;9个品种能抗其中的4个菌株;还有33个品种只能抗其中的2~3个菌株;甚至有两个品种对所有菌株都感病。8个鉴定菌株表现的致病性差异大,Fu J的致病性最强,仅鄂粳优775一个品种对其有抗性;YN1也有很强的致病力,仅两个品种表现对其有抗性;16个品种表现对Sc Yc-6有抗性;其他菌株都有50%以上的品种表现出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省主栽水稻品种普遍对白叶枯菌病的抗性不好,尤其是对Fu J和YN1菌株缺乏抗性,这种状况导致水稻白叶枯病构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的潜在威胁,也是近两年湖北部分地区白叶枯病成片发生,造成水稻绝收的主因。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水稻对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抗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繁殖带毒褐飞虱(Nelaparvata Lugens)攻妆种,结合症状观察和RT-PCR检测方法,对57个含有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S7,S9和S10基因片段的转基因水稻对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抗生进行评价。总体而言,大多数转基因稻发病率比受体品的发病率要低。从中初步得到对RRSV具有较强抗生的水稻转基因第315和316,其发病率分别为15.8%和13.3%,具有中等抗生的水稻转基因系1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哈尔滨市、鸡西市稻瘟病菌的致病性情况,以2006—2008年采集的143个稻瘟病菌菌株为选择压力,以7个中国、12个日本清泽鉴别品种为体系,通过幼苗喷雾接种的方式完成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中国鉴别品种体系下,将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分别划分为12、9、17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分别为ZE1、ZF1、ZA57;将鸡西市菌株分别划分为6、15、10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分别为ZE1、ZB17、ZF1。(2)中国鉴别品种对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值分别为62.86%、58.33%、58.38%,最高抗性品种分别为东农363、四丰43、珍龙13;对鸡西市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值分别为67.03%、48.87%、57.82%,最高抗性品种分别为东农363、四丰43、四丰43。(3)在清泽鉴别品种体系下,将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分别划分为33、12、27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分别为11.43%、0、20.00%;将鸡西市菌株分别划分为21、17、19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分别为38.46%、21.05%、19.05%。(4)清泽鉴别品种对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值分别为48.57%、56.25%、58.33%,最高抗性品种均为砦1号;对鸡西市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值分别为57.37%、50.00%、63.89%,最高抗性品种分别为砦1号、福锦、爱知旭。(5)应用联合抗病性方式,东农363+砦1号组合对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的联合抗病性均最好;应用抗性聚合方式,东农363+砦1号组合和Pi-4号+砦1号组合对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的聚合后抗性频率均最高。总体分析可知,日本清泽鉴别品种对菌株的鉴定效果优于中国鉴别品种,但仍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多年抗性鉴定和评价,供试的稻种资源中,表现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有57个,占供试品种的28.5%, 其中30份对测试的所有菌株均表现为抗和中抗,其余品种仅对部分菌株表现为抗病。在表现抗病的品种中,接种多个属不同致病型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抗病品种如Yunhui290,Xa22,Xa23等多年抗性结果表现一致,表现为广谱高抗,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表现比较持久、稳定,是今后抗病育种供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广东优质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省1991~1997年育成的619份水稻品种(系)进行稻瘟病菌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大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性频率达80%以上的广谱抗瘟性品种158份,占25.5%;抗性频率60%~79.9%的222份,占35.9%;抗性频率小于59.9%的有239份,占38.6%。绝大部分广谱抗性品种在病区大田中表现优异的抗瘟性。对78个苗头广谱抗性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品种(系)的抗源主要来自三黄占2号、青六矮1号、粳籼89和28占。三黄占2号和青六矮1号年际间的抗性均相对稳定,粳籼89的抗性下降显著,抗A1小种广谱抗性中间材料28占及其衍生抗性品种(系)有望成为广东优质稻抗瘟育种的新抗源及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的抗性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重要的植物检疫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是选育抗病品种。本试验用强致病力菌株RS105对武育粳3号、镇稻88等60个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60个水稻品种中有8个高抗品种(占13.3%)、35个中抗品种(占58.3%)。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箱集团接结合玻管定苗定虫的接种技术,测定比较了中菲栽培稻的81个品种和野生稻的3个种,对两国水稻东格鲁病和水稻草状矮化病的病原病毒及其介体的抗性,筛选出了同时抗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TSV),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和水稻草状矮化状病毒(RGSV)的3上株系以上的多抗性抗源-中山红无名种,Oryzanivara和O.officinalis,高抗这些病毒两个株系以上的多抗性品种─汕优桂3  相似文献   

20.
应用软X射线辐射选育的矮秆、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申香粳4号抗稻瘟病菌谱广,在所测的88个菌株中(分属于7群24小种),能抵抗87个菌株中,抗菌株率达98.86%。而秀水122、秀水04、丙620和花培15等品种,抗菌株率较低,分别为18.0%、22.99%、23.19%和13.64%。同时,在全国稻瘟病防治研究、品种抗瘟性联合鉴定试验中,申香粳4号品种抗叶瘟的抗性平均为2.5级,穗瘟抗性平均为0.64级。与抗病对照品种Tetep的抗性相近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