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适当降低株高,增强品种抗旱性,提高品种丰产性是甘肃旱地冬小麦育种新策略。为了明确近20年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以及株高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6个主要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92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矮秆基因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中均含有Rht-D1b基因,其次是Rht8、Rht13和Rht5(分布频率分别为59.8%、29.3%和10.9%),但并未检测到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3基因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山旱地品种(系)中,频率分别为16.7%和36.7%,Rht8主要分布在陇南川区品种(系)中,频率为77.4%。同时含有2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39份,分布频率为42.4%,其中Rht-D1b+Rht8的分布频率最高(33.7%);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25份,分布频率为27.2%,其中Rht-D1b+Rht8+Rht13的分布频率最高(19.6%);同时含有4个矮秆基因Rht-D1b+Rht5+Rht8+Rht13的材料只有1份,分布频率为1.1%。含多矮秆基因组合的品种(系)在陇南川区的分布频...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达格斯坦试验站灌溉条件下对冬小麦矮秆品种进行了3年(1977—1979年)的研究,选出生育期与对照品种无芒1号相似的,高度抗倒伏的丰产品种  相似文献   

3.
早雀麦常引起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冬小麦产量大幅度减少,运用休闲和播前耕作等常规调控措施效果不大。本文在Lethbridge,AB进行的3年试验研究,目的是确定冬小麦品种高矮不同与旱雀麦在生长习性方面存在竞争能力之差异。单因子处理包括生长在冬小麦品种Norstar、Redwin、Archer和Norwin中每平方米0、10、50和200株旱雀麦。所测年份中,旱雀麦都降低了所有冬小麦品种的生物量与籽粒产量,但各品种之间减产的幅度不同。旱雀麦造成半矮秆品种Archer和Norwin的产量损失较高秆品种Norstar和Redwin大于14%—30%。品种之中这种不同的反应部分是由于对光照的竟争所致。Norstar和Redwin在大部分生长季节遮盖着旱雀麦,而Archer和Norwin却时常受到旱雀麦的遮蔽。后作中种植更具竞争性的冬小麦可以增产,并降低旱雀麦密度。因而,运用竟争性的冬小麦品种应当是综合防除旱雀麦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品种“莫斯科矮秆”是中央黑土地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国家农业试验站(梁赞)采用复合饱和杂交法(808/1//808/3/F_3/)育成的。从1990年起在莫斯科州2和3区采用集约化栽培技术区域化种植。  相似文献   

5.
在冬小麦高产抗倒育种中,正广泛利用诱发突变体。如,在矮秆突变体“-1”的遗传基础上,培育出了中矮秆品种“赫尔松纪念麦”、等,其产量在灌溉条件下均达86—91公担/公顷。在培育杂种材料时,还利用了突变体“方穗2”(中秆高产类型,用0.025%亚硝基乙基脲溶液处理品种“无芒1号”的种子,在M_2代选出。)、“1”(高产突变体,用同样方法由品种“高加索”育成。)和“突变48”(克拉斯诺达尔农业科学研究所由品种“无芒1号”育成)。  相似文献   

6.
叶锈和白粉病是乌克兰南部冬小麦最常见的病害。为了预防其对小麦的危害,首要的是要培育出在当地具有抗病性的品种。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乌克兰南部所栽培的小麦品种中能够用作抗源的材料很少。为了培育出抗病品种,应引进其他地区——一般是国外的品种,应当指出,引种不仅能带来丰产、矮秆、抗病等优良性状,同时会带  相似文献   

7.
冀736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1993年以本所选育的新品系冀92-3235为母本,陕229为父本杂交,经7年定向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突出特点是矮秆抗倒、优质强筋、高产,适宜在冀中南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2007年3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汀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对各组合后代半矮秆大豆早熟性和矮生性研究,认为改良美国矮秆基冈最佳组配方式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当地早熟品种,其次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利用美国矮秆基因可以选育出适宜当地的半矮秆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株高和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中几种内含物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株高冬小麦的抗倒性与茎秆内含物的关系,以矮秆抗倒品种(矮抗58、周麦17)、高秆抗倒品种(周麦30、许科1号)、矮秆不抗倒品种(中麦895、新麦18)和高秆不抗倒品种(许科196、烟农999)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四种类型小麦茎秆糖、氮、钾等内含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总糖含量、钾含量和全氮含量随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一致。抗倒品种茎秆具有较高的总糖含量,其积累高峰阶段是拔节至开花期,不抗倒品种茎秆的总糖积累高峰阶段是开花至灌浆期;高秆品种的灌浆期总糖积累量显著高于矮秆品种。抗倒品种灌浆期至成熟期的茎秆钾外运量较低;矮秆品种茎秆钾含量高于高秆品种,但差异不显著。在茎秆生长阶段,不抗倒品种茎秆具有较高氮积累量和外运量,矮秆品种与高秆品种间两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经通径分析,矮秆品种对抗倒性起主要作用的是茎秆全氮含量,高秆品种为茎秆总糖和全钾含量。从几种元素相互比值看,抗倒品种有着较高的碳氮比和碳钾比,氮钾比相对较低;同一抗倒性品种株高间不同元素比值无显著差异。茎秆中各种内含物之间相互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茎秆抗倒伏能力,抗倒品种茎秆在生育前期有较高的可溶性总糖积累量、合适的碳氮比和碳钾比,灌浆期以后具有较低的钾外运量,这可能是抗倒伏的原因所在,而株高不是影响倒伏的主要因素,不同株高与品种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生产中可以通过调节拔节期追肥改变茎秆中几种内含物比例来改善茎秆抗倒性能。  相似文献   

10.
正衡5835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矮秆、大穗、早熟冬小麦新品种,于201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麦20180012,亲本组合为衡8185/石新618//衡观35。衡8185和衡观35为河北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自育品种(系),石新618来自于石家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衡5835在亲本组合组配上,采用  相似文献   

11.
新消息     
新消息0269半矮秆大麦的饲草产量与品质──具有抗倒性的半矮秆大麦已投入饲草生产,但其生产潜力并没有评价,为此,CraigC.SHeaffer等人对半矮秆大麦和常规大麦品种的饲草产量、品质和籽粒产量进行了测定。3个半矮秆大麦品种较2个常规大麦品种茎秆...  相似文献   

12.
引言小麦育种中应用矮秆基因改良抗倒性、在杂交上应用无互补致死效应的显性矮秆基因较为有利.冬小麦突变体Karcagi 522M7K就是这一类型的矮源之一.Karcagi 522经γ射线处理诱发了突变等位基因(Viglasi,1968).本文报道的是通过F_2单体分析Karcagi 522M7K的矮秆基因Rht12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太13606(原名太原13606)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1996年以稳产高产品种太原610为母本、大穗矮秆品种太原851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节水冬小麦新品种,2009年9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过程在该品种选育过程中,在F2~F4代针对植株高度加大选择强度,同时兼顾抗病性(条锈病、秆锈病、白粉病、矮化黄叶病毒)等质量性状的选择;在F5以后的高代则针对大穗、抗寒性、分蘖成穗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矮秆小麦品种的普通生物学特性.它一方面研究了品种的高产潜力和能有效地利用良好的农艺性状,而另一方面也表明矮秆品种极易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特别是干旱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利用分子标记结合系谱分析对黄淮麦区20世纪及近年来新育成的129份小麦品种所含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进行检测,并结合田间株高、基部茎秆直径和壁厚、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株高差等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29份小麦品种中,含Rht-B1b基因的品种有37份,含Rht-D1b基因的品种有73份,含Rht8基因的品种有89份,不含这3个矮秆基因的品种有6份,所占比例分别为28.68%、56.59%、68.99%和4.65%。其中,同时含Rht-B1b和Rht-D1b的品种有1份,同时含Rht-B1b和Rht8的品种有29份,同时含Rht-D1b和Rht8的品种有44份,同时含Rht-B1b、Rht-D1b和Rht8的品种有1份。不同矮秆基因及其组合的品种,在小穗数、基部茎秆直径及基部茎秆壁厚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仅含Rht8基因的品种的千粒重、基部茎秆直径及壁厚均大于其他基因型,并且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不同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强度依次为Rht-D1bRht-B1bRht8,并具有累加效应。在不同播期条件下,除不含矮秆基因材料外仅含Rht8的品种的株高稳定性最佳,仅含Rht-B1b的品种株高稳定性最差。仅含Rht-B1b的品种小穗数最高,但千粒重却最低,并显著低于不含这3个矮秆基因的品种。以上结果表明,虽然矮秆基因Rht8的降秆作用较弱,但其对农艺性状的有利贡献较多,且在不同播期环境条件下株高稳定性较好,因此在未来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矮秆基因Rht8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矮秆半矮秆大豆的特性及育种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7年对引入的20份美国矮秆半矮秆大豆品种进行田间种植鉴定,从中筛选出7份材料为育种利用,利用这些矮秆半矮秆基因材料与国内的早熟丰产大豆品种配制了57个杂交组合。已选育出F6稳定的矮秆半矮秆品系,并从中选出多个育种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7.
我国46个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矮变1号研究了赤霉酸不敏感性与矮秆基因的关系,证实了赤霉酸不敏感基因与矮秆基因为同一基因或紧密连锁。利用这一特征,通过矮秆基因等位性测验法和矮秆品种赤霉酸反应鉴定与系谱分析相结合,分析了我国46个矮秆小麦品种所携带的赤霉酸不敏感品种基因,Rht1基因型有11个,占24%,Rht2基因型有32个,占69%,Rhtl+Rht2基因型有3个占7%,我国生产上种植的矮秆品种不含Rhtl+Rht2基  相似文献   

18.
67份美国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矮秆基因在美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特点并发掘较少利用的矮秆基因,本研究利用8个小麦矮秆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67份美国小麦品种中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67份美国小麦品种中,超过80%的品种(56个)含有矮秆基因,其中 Rht-B1bRht8基因频率较高,分别占62.7%和43.3%。仅有5个品种含有 Rht-D1b基因,同时发现3个品种含有 Rht5基因,2个品种含有 Rht12基因,未发现含有 Rht4Rht9Rht13基因的品种。在含有矮秆基因的品种中,35.8%的品种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矮秆基因。其中有1个品种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有20个品种同时含有 Rht-B1bRht8基因,有3个品种同时含有 Rht-D1bRht8基因,有1个品种同时含有 Rht-D1bRht12基因,其余32个品种各含有1个矮秆基因。本研究未发现同时含有 Rht-B1bRht-D1bRht8以及同时含有 Rht-B1bRht-D1b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崔路平 《杂粮作物》2001,21(4):30-31
研究了夏谷高矮秆品种茎叶和根的发育及物质积累变化,矮秆品种前期发育较早,开花后体内的营养输出和积累变化不明显,矮秆品种在拔节期追肥或拔节期和抽穗期分作2次追肥的效果最好,高秆品种则以抽穗期追肥的效果最佳。另外,直品种的行距密植具有较好的效果,高秆品种则适于宽行距适宜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与矮生型杂交获得荞麦育种材料的评价I.V.Alekseeva在一些作物中利用矮生型育成了高产、抗倒伏的品种。在我国,冬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中使用了国内的矮生型,矮秆Ⅰ号、Ⅱ号、KMB-Ⅰ(Judasin,1982;Rarok等,1981)以及利用最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