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瓜疫病苗期灌根接种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琦  张显  咸丰  王军辉 《北方园艺》2010,(11):182-184
以不同抗性西瓜品种为材料,用游动孢子液灌根接种法进行西瓜疫病苗期抗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游动孢子液灌根接种法进行西瓜疫病苗期接种适宜浓度是1×106个孢子/mL;适宜的接种苗龄为2片真叶期;调查和鉴定苗期抗病性的最适时期为接种后的12~15 d。  相似文献   

2.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及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引起、对辣椒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采用游动孢子灌根法对国内外25份材料进行抗疫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抗性差异大,其中有6份材料表现免疫,3份材料表现高抗,8份材料表现抗性,3份材料表现中抗和5份材料感病。  相似文献   

3.
辣椒品种抗疫病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通过单因子和复合因子试验,研究了苗龄、温度、接种体浓度对辣椒抗疫病能力的影响,初步提出了一个筛选抗疫病辣椒材料的方法。其要点是使用60日龄幼苗,在25℃定温条件下单株根际灌根接种3000个游动孢子,辣椒对疫病的抗性可在接种后5~7天表现出来。并对不同来源辣椒疫霉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发现辣椒疫霉菌存在一定的致病性分化。  相似文献   

4.
四川主要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四川省主栽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水平,采用室内苗期接种(6~8 片真叶期)、移栽大田后接种(分枝期)和病圃试验(结果期)3 种方法对四川省主栽的56 个辣椒品种进行疫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 个辣椒品种采用3 种鉴定方法均对疫病具有抗性,18 个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其余品种由于接种时期和栽培环境不同抗性类型发生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室内苗期人工接种能更准确地反映辣椒在田间的真实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法,鉴定了多毛番茄LYC4叶、茎、果实对灰霉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多毛番茄LYC4整株接种的病情指数为0,离体叶接种的发病率为0;离体茎接种的相对茎侵染率为0,相对茎腐扩展速率为0;离体果实接种的相对病斑扩展速率为5.7%。多毛番茄LYC4叶、茎、果实3个部位接种均表现高抗,是1份优秀的灰霉病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6.
番茄早疫病抗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抗病鉴定接种方法采用分生孢子涂抹法较为适宜;病菌接种适宜的孢子浓度为105/ml(毫升);植株适宜接种时期为4~5叶期;接种后保湿发病时间以48 h(小时)为适.抗病试材鉴定筛选结果以98-325、98-321和98-327抗性表现较好.对生产上主栽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中杂9号表现较为耐病.从品种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植株接种和离体叶接种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认为离体叶接种可作为番茄早疫病品种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温室进行番茄抗叶部早疫病的筛选,一般较困难。笔者通过对一种从番茄( Lycopersiconesculentum Mill)早疫病抗原C1943中分离的F2代种群,在温室用喷雾法将病抱 Alternaria solani(Ellls and Martin) Jones and Grout接种在 6周苗龄的茎上,再进行筛选。从F2代植株中分离出的抗病型、中间型和感病型的民代家系,做田间重复试验,鉴定叶部对早疫病的抗性。 通过温室茎斑抗性和田间叶部抗性筛选的结果比较,表明C1943后代对早疫病这两种病症的抗性是相关的。同时还表明叶部抗性和茎斑抗性被部分或完全的连锁基因控制。这不仅有利于在温室对…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快速有效的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鉴定技术,比较喷雾法、涂抹法、叶腋针刺法、茎上针刺法和灌根法5种接种方法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法是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鉴定技术的最佳接种方法,简单有效,适用于种质资源材料的抗性鉴定。采用喷雾接种法鉴定209份醋栗番茄品种的细菌性斑点病抗性,其中22份为中抗品种,57份为感病品种,130份为高感品种,未发现抗病或免疫品种。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评价23种微生物菌剂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安全、高效的微生物菌剂2种,分别为芽孢IVF 018号、芽孢IVF 021号,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达到100.00%、82.50%和71.25%、61.67%,预防效果明显高于治疗效果,说明田间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9.
2022年,以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7个常见的海棠品种为试材,对离体的叶片、枝条和幼果均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鉴定其对梨火疫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7个海棠品种对梨火疫病抗性不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王族海棠为高抗品种,贴梗海棠、绚丽海棠、高酸海棠为抗病品种,光辉海棠、黄太平、锦绣海棠为感病品种;离体枝条和幼果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王族海棠为高抗品种,贴梗海棠、绚丽海棠为抗病品种,高酸海棠、锦绣海棠为感病品种,光辉海棠、黄太平为高感品种。综合认为,在北疆地区,王族海棠高抗梨火疫病,贴梗海棠和绚丽海棠抗梨火疫病,均可作为新疆城市街道种植景观海棠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抗性辣椒品种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辣椒根系分泌物与抗疫病的相关性,测定了4 个不同抗性辣椒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辣椒疫霉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辣椒疫病表现抗病的PRMND 和DNP56 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辣椒疫病表现高度感病的科星6 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科星6 号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新机遇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囊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科星6 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释放和处理8 h 后对休止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效果显著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青椒品种为"宇椒一号"为试材,通过地面模拟装置锂离子束处理青椒干种子,利用不同剂量分析其生物效应,探讨青椒辐射诱变变异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锂离子对青椒影响效应差异较大,其中种子发芽率、幼苗成苗率、苗期长势以及分子检测变异较大,说明锂辐射可以造成青椒的遗传变异,是改良青椒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甜瓜枯萎病接种方法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别采用灌根法、米饭粒接种法、蘸根法及胚根接种法对甜瓜枯萎病进行接种试验,拟为甜瓜抗病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米饭粒接种法发病率最高,达到99%;胚根接种法最低,为10%;灌根法发病率为66.7%;蘸根法发病率为91%,且操作简单、精确,最适合进行甜瓜枯萎病抗病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3.
辣椒抗白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抗感病辣椒品种(系)为试材,从接种浓度、调查时间、接种植株苗龄、接种后发病条 件、接种植株处理方式等方面对辣椒抗白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抗白粉病 的最佳人工接种鉴定方法为:用含孢子1×104个·mL-1的菌悬液接种,接种15 d后进行抗病性鉴定,15 片真叶期为接种鉴定苗龄,接种后黑暗保湿24 h,随后转为白天温度23~27 ℃,相对湿度60 %~85 %, 夜间温度16~18 ℃,相对湿度95 %~100 %的环境条件适宜白粉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4.
海南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南辣椒品种单一,农民对辣椒新品种了解不及时,加上辣椒疫病和病毒病发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辣椒市场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在露地覆膜滴灌栽培条件下,对5个辣椒品种的果实商品性与产量进行了比较试验,以筛选适合海南本地种植的辣椒新品种。结果表明:超特大尖椒、黄冠与吉祥109尖椒表现较好,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试验比较了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苗期鉴定的4种接种方法和浸根法的不同浓度1×10~5、1×10~4、1×10~5、1×106、1×107孢子/ml的效果.以及杂交一代材料“85—26”的室内鉴定结果与疫区表现。结果表明:胚根法易出现于叶畸形(25.8%~47.2%)和烂籽(53.4%);灌根法潜育期长(16~18天);以浸根法最好,孢子培育法次之,潜育期一周,重复性好,结果稳定。浸根法最适浓度为1×10~5~1×10~6孢子/ml。“85—26”的疫区表现与室内鉴定相符。  相似文献   

16.
栽培菊感染菊花白锈病后体内防御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切花菊抗、感品种分别接种菊花白锈病病原菌,肉眼观察及显微鉴定其症状变化,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定期测定菊花叶片内PAL、PPO及POD的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15 d内,C039、B86均未出现明显症状,而C002于接种后第10天肉眼可见冬孢子堆,B76于接种后第11天肉眼可见冬孢子堆;随着病原菌的侵染,与对照相比,切花及盆栽的抗、感菊花品种的PAL、PPO及POD活性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活性提高幅度及变化规律因酶而异,就同一种酶而言,抗病品种酶活性较感病品种增高幅度大;在菊花与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互作过程中,菊花白锈病的潜育期长短因品种而异,防御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性密切相关,这3种防御酶活性峰值高低及出现的早晚可作为菊花白锈病早期抗性鉴定的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克隆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 对9 个不同抗、感疫病的辣椒种质材料基因组DNA 进行抗病基因同源性序列的特异PCR 扩增, 经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发现14 个抗病基因同源性序列(RGAs) 与辣椒抗疫病作用相关, 其中B 引物扩增的8 个RGAs 与烟草抗花叶病基因N 、拟南芥抗丁香假单菌基因RPS2 和亚麻抗锈病基因L6 的同源性较高, 属于广谱(细菌、病毒、真菌)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C 引物扩增的6 个RGAs 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2 和Cf9 有较高的同源性, 与抗疫病作用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 高感疫病的辣椒基因组中也存在抗疫病相关RGAs , 这与已报道的辣椒抗疫病微效QTLs 位点则来于感病亲本基因组的研究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8.
我国辣椒种质资源对黄瓜花叶病毒的抗性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363份来源于我国31个省、市的辣椒地方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黄瓜花叶病毒(CMV)的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中抗病(R)材料2份、中抗(MR)材料124份、感病(S)材料237份。同时对供试材料的CMV抗性与花期、株高2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期与CMV抗性之间为极显著的正相关,株高与CMV抗性之间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对CMV抗性较强的供试材料中,羊角椒、圆锥椒、指形椒和线椒占有较大比例;来源于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抗病性材料所占的比例较其他地区高。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合西藏种植的辣椒品种,对引进的O8H3、O4H7、O5H16、O6H15等4个参试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并以当地主栽品种华美1号为对照(CK)。试验结果表明,O4H7、O6H15与华美1号(CK)熟性接近,为早熟品种,具有提前上市的优势,而O8H3、O5H16相比CK成熟较晚,但后期表现坐果集中,具有较好的丰产性;除O4H7品种微辣外,其余品种都为西藏消费者所喜爱的辣味品种;从抗逆性、抗病性、辣味等方面综合评比.引进的4个品种均适合在西藏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