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齐哈尔市公园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齐齐哈尔市公园绿地土壤理化性质,以齐齐哈尔市主城区6个公园土壤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试验法等采集齐齐哈尔市主城区6个公园绿地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测定了土壤容重、孔隙度、p 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公园绿地表层土壤容重偏紧,土壤孔隙度偏高;土壤p H值较自然土壤明显增高,呈中性或弱碱性;在0~≤10 cm和10~≤20 cm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全氮含量处于较高或中等偏上水平,全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全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多数土壤全钾含量都很高。  相似文献   

2.
齐齐哈尔城市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齐齐哈尔城市绿地土壤肥力质量,以齐齐哈尔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沿岸绿地等6种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齐齐哈尔市主城区绿地0~≤20 cm和20~≤40 cm土壤,测定土壤容重、p H值、有机质、速效氮、全磷、全钾等指标。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城市绿地土壤容重值偏大,绿地土壤总体呈碱性,绿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全钾含量普遍处于低等水平,全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0~≤20 cm土层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大小依次为生产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沿岸绿地、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沿岸绿地、居住区绿地土壤肥沃程度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公园绿地和生产绿地土壤肥沃程度处于良好水平。20~≤40 cm土层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大小依次为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沿岸绿地;土壤各种绿地类型肥沃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绿地土壤肥力特征,以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沿岸绿地等6种绿地0~20 cm土层土样,对土壤pH值、速效氮、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进行测定和计算比较,并采用内罗梅指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绿地土壤0~20 cm土层呈碱性,速效氮、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指标均处于下等水平,全钾含量处于中上等水平;生产绿地的全氮、速效氮、全钾、有机质等养分含量最高,沿岸绿地的全磷含量最高;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绿地公园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沿岸绿地居住区绿地。说明公园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沿岸绿地、居住区绿地等5种绿地土壤肥沃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而生产绿地土壤肥沃程度处于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三江源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青海省玛多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特征及各土层(0~10、10~ 20、20~30 cm 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pH 值以及容重),分析影响高寒草地植被群落退化的关键土壤环境因素。【结果】1)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的加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增大;2)草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3)草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4)土壤速效氮与速效磷是影响退化高寒草原植被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退化程度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含量较低,成为阻碍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其中主要受到磷的限制,氮次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夏季休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G显著增加了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RG和TG显著增加了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2)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0~30cm土层全氮含量和20~30cm土层速效氮含量,而降低了0~1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3)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0~30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4)不同模式放牧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总体上,NG,RG和TG高于CG;NG,RG和TG降低了0~1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而显著增加了10~3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连续放牧使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而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能有效增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的养分含量,是该区和类似区域草地放牧管理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封育和添加牛粪对退化亚高山草甸土壤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封育和添加牛粪措施对退化草地土壤恢复的影响,本研究以滇西北部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延续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封育、添加牛粪均显著提高了退化亚高山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且封育下有机质含量高于添加牛粪处理;二者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封育、添加牛粪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作用有所不同,封育显著提高了0-10cm土层中全氮、全磷、速效钾的含量(P0.05),降低了全钾的含量(P0.05);牛粪处理则显著降低了0-10cm土壤全氮和速效磷的含量(P0.05),对全磷、速效钾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P0.05)。封育和添加牛粪措施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共同作用时对0-10cm的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影响最大,对0-3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则存在累积效应。另外,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在土壤中的分布以0-10cm为主,在0-30cm土层中从上往下呈递减趋势。可见,封育和添加牛粪均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有利于退化亚高山草甸土壤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生草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对黄土高原渭北苹果园生草土壤性状测定结果表明,生草能降低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田间贮水量,且与生草年限呈正相关;能显著提高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种植禾本科牧草有机质年积累量为0.10%,种植豆科牧草年积累0.15%;随生草年限的增加,较深土层土壤有机质趋于增加,种植白三叶改善较深土层土壤有机质的效果强于种植黑麦草。对N、P、K营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40 cm土层,生草的前期(4年)土壤养分消耗大于积累,苹果与牧草在该土层存在养分竞争,在第5年全氮、全磷、全钾呈现恢复性增长,全氮、全磷、全钾的演变呈现“S”型的演变过程,但生草能提高0~40 cm土层水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具有活化有机态N、P、K的功能,有利于果树对N、P、K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生草类型不同,活化N、P效果不同,黑麦草活化P的作用大于白三叶,而白三叶活化N的作用大于黑麦草;生草后土壤三大微生物类群数量及过氧化氢酶、尿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都显著提高,并随生草年限的增加趋于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齐齐哈尔市居住区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为城市居住区绿地土壤管理提供参考,试验选取齐齐哈尔市主城区6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绿地分别采样,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测定了齐齐哈尔市居住区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居住区绿地土壤容重略微偏大,土壤压实过紧,土壤中所含杂质较多,含水量少,孔隙度在正常范围之内,土壤碱性过大,有机质含量偏低,全氮、全钾含量中等偏上,全磷含量分布不均匀,土壤总体质量水平位于中下等水平,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善绿地土壤状况,从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短花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试验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对不同放牧处理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影响较为明显,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全年重牧土壤容重上升较明显;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全年重牧土壤的0~20 cm土层下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对0~20 cm以及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1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处理土壤的0~1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处理土壤的10~20 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土层在不同放牧处理下变化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和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理化性质指标,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是最佳的草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草地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加剧,高寒草甸草地的土壤pH值逐渐增加;全氮、全磷、速效锰和速效铁含量逐渐减少;有机质、速效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含量以重度退化草地最低,速效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以中度退化草地最低;全钾和速效铜含量并未因草地退化而改变,且极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20~30 cm土层反而高于表层。总体上,随土层加深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速效锌含量下降,速效铁、速效铜和速效锰则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陇中黄土高原至少50年传统耕作历史的农耕地和退耕20年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pH值和容重有显著影响。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草地显著高于农田,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0~10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农田高于草地(P<0.05);土壤全磷含量农田虽高于草地但无显著差异。土壤C/N除0~10 cm土层外,农田高于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草地土壤pH值显著高于农田(P<0.05);除10~20 cm和底层土壤外,草地土壤容重也高于农田。2)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农田土壤在0~3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0 cm土层以下与草地有相同趋势。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草地和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都呈减少趋势。土壤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寒牧区醉马草草丛肥岛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寒牧区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草丛肥岛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醉马草草丛中心土壤养分明显高于空地。(2)醉马草草丛对土壤养分富集作用从土壤表层向深层递减,从中心向边缘递减。(3)从草丛中心到距草丛100cm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为:有机质在0~20cm土层先减小后不变,在20~30cm土层持续不变;全氮和速效钾先减小后不变;全磷和速效氮在0~10cm土层先减小后增加,在10~30cm土层先减小后不变;全钾无明显规律;pH在0~20cm土层先升高后不变,在20~30cm土层先降低、再不变、后升高;速效磷在0~20cm土层先减小后增加,在20~30cm土层先减小后不变。整体而言,醉马草草丛全氮和速效钾、全磷和速效氮变化规律一致,其他养分变化规律各异。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评价灌丛不同恢复期碳储量和土壤养分变化规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从1997年至2018年20年来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灌丛不同恢复期碳储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金露梅灌丛的逐渐恢复,灌木碳储量增加1.4~6.2倍,灌丛下草本碳储量减少0.9~1.7倍,灌丛群落碳储量增加1.1~2.0倍;0–10 cm土层容重减小,10–30 cm土层容重则呈先减后增趋势;0–30 cm丛间土壤全磷含量减小0.7%~6.0%,速效磷含量减小6.3%~28.8%,速效钾含量总体减小53.9%~61.0%,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全钾含量则呈先减后增趋势。丛内各层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与丛间的变化相同。综上,随植被恢复,碳贮量增加,但部分土壤养分呈减少或先增后减趋势,故建议以放牧利用为目的草地应适度控制金露梅灌丛大尺度扩张,以环境效益为目的的草地应促进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14.
不同放牧强度下西藏高山嵩草草甸土壤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藏高山嵩草(Kobuesia tygmaea)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及p 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在不同土层中,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减少;而全钾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放牧强度对土壤p H值影响没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延迟+适度放牧和适度放牧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地,防止高山嵩草草甸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源区4类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和pH值表现均为高寒草原>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沼泽草甸;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碳、氨氮、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沼泽草甸>高寒草甸>人工草地>高寒草原;土壤硝氮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沼泽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表现为沼泽草甸>高寒草甸>人工草地>高寒草原;土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沼泽草甸;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碳、氨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碳含量与氨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碳氮磷元素呈强相关关系,三者之间高度耦合;3)在0~10、10~20以及0~20 cm土层,土壤质量高低排序均为沼泽草甸>高寒草甸>人工草地>高寒草原,各草地0~10 cm土层土壤质量均高于10~20和0~20 cm土层,0~20 cm土层土壤质量高于10~20 cm土层。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不同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将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均分别按1∶2、1∶1和2∶1比例进行同行混播,研究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苜蓿单播,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对浅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 0.05)。2) 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混播组合。0–4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养分的积累,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混播对于钾素的积累效果更明显。3)混播比例的变化对浅层的速效磷、全磷,深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影响显著(P 0.05),增加苜蓿的比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3种混播比例中,0–2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配比处理1∶1和20–4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配比处理2∶1较其他两个比例混播更有利于速效养分的积累;0–20 cm和20–40 cm土层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配比处理1∶2土壤速效钾、全钾含量最高,2∶1土壤碱解氮、全氮、全磷含量最高,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配比处理2∶1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个比例混播。4)空间分布上,随着土层加深,除草地早熟禾单播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配比处理土壤全钾出现深层高于浅层现象外,其余所有混播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浅层高于深层,呈现养分表聚性现象。  相似文献   

17.
种植苜蓿对黄绵土表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对定西黄绵土多年苜蓿地与传统耕地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种植苜蓿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在土壤表层的累积,减少了土壤表层有效硫的损耗,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累积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0~10cm土层内,而且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耕地中的速效氮主要以NO3^--N为主,而苜蓿地中NH4^ -N和NO3^-N的含量差异不明显。长期种植苜蓿对土壤表层全磷、全钾、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影响甚微。苜蓿地表层土壤的坚实度显著高于耕地。苜蓿根系的穿插有利于打破由于长期耕作造成的犁底层,而对整个土体的土壤容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邵建翔  刘育红  马辉  魏卫东 《草地学报》2022,30(6):1370-1378
青藏高原生态地位显著,草地退化影响区域生态安全,针对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众多但结果存在较大异质性。通过检索纳入79篇与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相关的文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用于定量述评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浅层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效应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草甸0~10 cm、10~20 cm土层内随着退化加剧土壤容重、pH上升,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下降;高寒草原0~10 cm、10~20 cm土层内随退化加剧,土壤容重上升,pH、含水量、有机碳、速效钾下降。总体反映出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青藏高原青海省海北州原生矮嵩草(Kobresia humil)草甸、原生灌丛草甸、退化矮嵩草草甸、退化灌丛草草甸、人工草地、农田地为研究对象,对各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退化导致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大,而对下层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影响,2种退化草地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大于10~20 cm土层,其中退化灌丛草甸与原生灌丛草甸之间差异显著(P<0.05),人工种植也导致表层土壤容重有升高的趋势,人工种草和开垦均导致0~20 cm土层土壤容重的变异消失。草地退化和开垦均导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草地退化还导致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但开垦为农田后对土壤全磷的影响不大;草地退化和开垦也导致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沿土壤深度的变异消失。草地退化后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降低,而退化对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大。草地退化、开垦和农用均导致土壤表层速效氮的损失,草地开垦和农用的损失尤为剧烈;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较为复杂,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在苹果树行间种植苜蓿、鼠茅、三叶草和黑麦草等不同种类的草,清耕为对照,测定3月27日、5月27日、9月27日和10月27日等4个时期5个生草处理的0~20cm和20~40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研究不同生草不同时期对苹果果园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树行间生草种类的土壤含水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不同,在0~20cm和20~40cm的土层中,4个时期,所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均高于清耕,且处理1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均高于其余处理。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变化不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后的土壤肥力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相比对照清耕处理,处理1在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增加了14.88%、60.71%、67.11%、57.11%、52.30%和60.61%、36.90%;在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了47.17%,全氮、全磷、全钾平均增加了47.05%、59.85%、47.11%,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增加了49.38%、105.95%、33.51%。因此,处理1即种植苜蓿能有效发挥苹果园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