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林蛙因其具有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关于东北林蛙养殖和生态学的研究。文章着重介绍温度对东北林蛙生长发育、性别分化的影响和营养因子对东北林蛙变态期的影响,同时就环境因子对东北林蛙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在东北林蛙养殖中应注意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东北林蛙人工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人工养殖东北林蛙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发展对策。认为人工养殖东北林蛙应该以半人工养殖方式为主。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是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还不成熟,不适宜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3.
<正>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东北林蛙的人工养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养殖品种[1]。东北林蛙雄雌交配产卵后进入较短的蛰眠状态,称为生殖休眠[2],生殖休眠是雌、雄东北林蛙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工养殖的东北林蛙生殖休眠死亡率在70%以上[3]。试验研究养殖圈舍和拟自然生境条件对东北林蛙生殖休眠的影响,探索东北林蛙适宜的休眠生境,为  相似文献   

4.
2010年7~9月,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并结合全事件取样法对东北林蛙的捕食行为研究表明:对运动敏感的视觉特性对东北林蛙的捕食行为有重要影响,其所能捕获的对象均为移动物体;东北林蛙整个捕食行为存在多种模式和环节,分别由相应条件触发;猎物的形状、运动方向和活动性的强弱均影响东北林蛙的捕食行为;相对于移动的目标,振动和闪动的目标更容易引起东北林蛙的捕食;东北林蛙对猎物运动的敏感度较高,但处理食物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和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的耐寒能力,试验测定了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对两种林蛙存活率的影响,低温下两种林蛙的过冷却点及血糖水平,比较并分析了两种林蛙的耐寒能力。结果表明:在潮湿环境中,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能较长时间(≥10 d)耐受的最低温度分别为-1℃和-2℃;在低温胁迫下,黑龙江林蛙与东北林蛙均可通过升高机体血糖水平维持较低的过冷却点免受冰冻,但黑龙江林蛙可通过保持更高水平的血糖维持更低的过冷却点。说明黑龙江林蛙比东北林蛙具有更强的耐寒能力,因而其地理分布的最北纬度界限也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6.
<正>东北林蛙是一种传统的珍稀药用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长白山脉。在东北林蛙的养殖过程中,人们大多采用封山封沟的方式养殖,经常在不同地区互相引种,这可能会使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野生群体不同。关于野生东北林蛙的遗传多样性,已在锦州地区野生东北林蛙群体~([1])、桓仁等4个野生东北林蛙群体~([2])、东北三省10个林蛙群体~([3])中有了一些研究报道;但关于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人工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正>东北林蛙别名哈士蟆,是一种传统的珍稀药用动物,其输卵管的干燥物即哈士蟆油,其皮肤含有广谱的抗菌活性物质[1-2],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长白山脉。东北林蛙一般生活在临近海滨的丘陵至海拔900 m左右、山区植被较好的湿润环境中。由于东北林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辽宁省林蛙的养殖规模和林蛙产业总产值已经非常可观。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东北林蛙对养殖环境的要求十分高,圈舍小气候对林蛙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3-5],辽宁地区大多  相似文献   

8.
<正>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长白山脉的重要经济动物,在生物学特性和遗传上与中国林蛙、日本林蛙、昭觉林蛙、黑龙江林蛙等非常相似,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优势物种。东北林蛙皮肤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三套防御系统,其中,皮肤抗菌肽是先天性防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皮肤分泌物抗菌肽粗提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心率的变化,为其养殖、运输或暂养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通过采集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在体和离体心脏的心电图(ECG),分析了低温环境对东北林蛙心率的影响,探究了低温环境下或冬眠过程中两栖类动物心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和离体心率分别约39次/min和38次/min,而由10℃下降至0℃时在体心率迅速下降为15~10次/min、由10℃下降至2℃时离体心率迅速下降为13~5次/min,-2℃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可短时间维持在9次/min以下,-3℃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为0;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和离体心率均随温度下降而下降、或温度回升而升高;相同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在体心率显著高于离体心率。说明进入冬眠时东北林蛙心率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可耐受的极限低温下(-2℃)东北林蛙仍维持较低心率;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心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其机体可通过神经或体液正向调节心脏活动,进而满足低温环境下机体新陈代谢对血流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与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10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东北林蛙养殖场,对1龄、2龄和3龄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体重(Y)、体长(1)、前臂及手长(f)、后肢长(X)和头宽(z)体尺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龄、2龄东北林蛙在7月的绝对生长率最大,3龄东北林蛙在5月和8月的绝对生长率高于其他月;1龄、3龄东北林蛙5月的相对生长率最大,2龄东北林蛙5月和7月的相对生长率大于其他月;不同种源的1龄东北林蛙体重差别显著(P〈0.05);东北林蛙各体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P〈0.0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东北林蛙体重与其他体尺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8.374+4.417x+1.246z(R=0.923、R^2=0.853、校正R^2=0.851)。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东北林蛙的生长规律,运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3种非线性模型分别对东北林蛙一龄和二龄生长期间体重数据进行了曲线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型都能很好地模拟东北林蛙的生长曲线,但Logistic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结果显示,运用3种模型对东北林蛙进行生长曲线的拟合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东北林蛙油是林蛙冬眠前膨大的输卵管组织,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因其具有多重药用和保健作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尽管东北林蛙养殖已成为广大农林水产养殖户增收的手段,但有关东北林蛙油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对东北林蛙油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林蛙输卵管的组织解剖结构、激素与东北林蛙输卵管膨大形成蛙油关系等的综述,剖析了当前东北林蛙油形成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深入研究东北林蛙油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和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的两性异形特征,试验动物为采自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黑龙江林蛙60只(公、母各半)和东北林蛙114只(公、母各半),测量头体长、头长、头宽、前臂及手长、后肢长和胫长,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特点。结果表明:两种林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两性异形,黑龙江林蛙两性异形程度指数为0.082,东北林蛙两性异形程度指数为0.074。两种林蛙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其头体长呈显著正相关(除黑龙江林蛙雌性前臂及手长P0.05,其余均P0.001),两种林蛙雌雄头体长比值分别为1.089,1.080,雌性的头体长和头长均大于雄性,雄性前臂及手长均大于雌性。  相似文献   

14.
东北林蛙与黑龙江林蛙空气呼吸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改进的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实验室条件下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的空气呼吸静止代谢率(RMR)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林蛙与黑龙江林蛙体温均与环境温度(Ta)呈正线性回归,且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5~30℃之间6个温度条件下,东北林蛙与黑龙江林蛙雌雄个体的RMR均与Ta曲线正相关,相关性极显著(P<0.01),东北林蛙RMR的回归方程为雄性RMR1=176.811-0.914Ta 0.573Ta2,r=0.875,af1=2,df2=27;雌性RMR2=158.997-8.335Ta 0.667Ta2,r=0.914,df1=2,df2=27.黑龙江林蛙RMR的回归方程为雄性RMR3=296.557-12.276Ta 1.282Ta2,r=0.861,df1=2,df2=27;雌性为RMR4=256.13-5.648Ta 0.899Ta2,r=0.921,df1=2,df2=27.无论雌雄个体黑龙江林蛙RMR水平都较东北林蛙高,2种林蛙RMR的差异是与呼吸频率和体表散热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自然状态下健康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体表常驻菌群为研究对象,用无菌水漂洗掉东北林蛙体表暂住菌后,用无菌拭子收集蛙体表常驻菌并进行培养,之后对单菌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对菌落形态观察、生化反应管等生化方法测定及16S rDNA序列检测,两方法同时鉴定出东北林蛙体表常驻细菌2种: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属于环境常见革兰氏阴性细菌。根据结果推测东北林蛙体表常驻细菌来源于环境,并对其生物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蒽酮比色定糖法分别检测低温胁迫下东北林蛙血糖和肝糖原、肌糖原的含量,并通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偶联比色法、乳酸脱氢酶偶联比色法分别检测低温胁迫下东北林蛙肝脏、肌肉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GP)和肝脏、肾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比活性,以探讨低温对东北林蛙GP、PEPCK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降低,东北林蛙血糖水平逐步升高,糖原含量逐步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各低温组血糖升高极显著(P<0.01),而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降低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0℃组、-1℃组肝脏、肌肉组织GP比活性升高极显著(P<0.01),且肝脏、肾脏PEPCK比活性升高极显著(P<0.01)。说明低温胁迫促使东北林蛙糖原含量降低,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限速酶比活性升高,进而血糖含量升高,提示血糖作为抗冻保护剂在东北林蛙冬眠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地理因子对蛙类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目前还缺少定量研究,为了确定东北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与生态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的鹤北、东方红和阿城等7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采样地点的经纬度、海拔、气温等生态地理因子进行测量,并对东北林蛙带毒率进行PCR检测确认;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与生态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1个采样点的生态地理因子对东北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其中气温的影响高于其他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张广才岭山系的经度、纬度、温度对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影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的某些非生态地理因子对该地区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影响超过了所研究的生态地理因子,生态地理因子已经不是影响林蛙虹彩病毒带毒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东北林蛙是我国著名的经济蛙种。文章介绍了东北林蛙的陆地生活期和冬眠期生态特点,并结合养殖中实践经验,从温度的调控、酸碱度的控制、性激素的调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养殖者更好地掌握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东北林蛙是我国著名的经济蛙种,林蛙的输卵管即林蛙油是名贵的食品、补品、药品.林蛙养殖环节多,难度大,难点多,加之养殖者对林蛙生活史的生态及生理特点缺乏了解,常常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并结合养殖中实践经验,以期为林蛙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通量测序获得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MyD88和TRAF6mRNA序列设计引物,将蛙类易感微生物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经东北林蛙腹腔注射后,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蛙皮肤MyD88和TRAF6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期揭示东北林蛙在识别嗜水气单胞菌后,其机体TLR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免疫效应。数据显示,处理后12h试验组皮肤MyD88和TRAF6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升高且达到峰值,分别为2.38倍和8.12倍,其中TRAF6mRNA表达水平尤为显著,在24h~48h仍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4.32倍和2.54倍。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胁迫能促使东北林蛙机体TLR信号通路中的MyD88和TRAF6mRNA的表达量上调。本研究探讨了微生物侵袭时东北林蛙的TLR信号调控机制,为认识两栖类机体的先天免疫系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