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安全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该区保存了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三江平原原始湿地景观的一个“缩影”,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基因库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该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在具体分析洪河保护区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地处低纬,属高原山区。受地理和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境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立体、干湿分明、雨热同季,为野生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气候生境。为揭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及其与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地间的气候生境差异,选取了云南省125个县及全国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地(5—10月)的气温、地温、降水、日照、湿度和海拔高度,进行多因子影响的主成分分析、干燥度计算和单个气象因子分析,最后在arcgis平台上做IDW插值。结果得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菌丝体向子实体过渡初期光、热量充足,干湿转换明显,子实体收获期长,收获盛期热量和降水适中,且变幅小,昼夜温差大。晴雨交错的野生食用菌气候生境特征惟云南独有,并可大致划分为滇中以北高海拔冷凉气候生境区、滇中及周边中海拔温暖气候大宗菌类生境区和滇南温热气候生境区;其中滇中楚雄州为中心向东西延伸的同纬度、同海拔地带的5月、6月、7—9月的平均气温为20℃、21℃、20℃,降水量为80 mm、150 mm、480 mm,相对湿度为67%、77%、83%,日照时数为220 h、160 h、380 h,与野生食用菌最适宜气温、降水和空气湿度条件一致,是云南省野生食用菌大宗品种丰富区和产量最高区。  相似文献   

3.
尹楠  王俊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6):322-328
[目的]对西安市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进行研究,为保护区未来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InVEST生物多样性模型,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从保护区整体、分区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类型分别对保护区生境质量进行分析。[结果](1)2006—2016年,保护区内农田急剧减少,对草地、森林和湿地面积的增加贡献较大。(2)保护区生境质量呈上升趋势,局部有所下降,整体生境质量中等。(3)保护区所在各区生境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灞桥区、未央区、高陵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分别较2006年增长了21.05%,50.01%,37.84%。[结论]人工生境包括交通用地、居住地、工业用地和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天然生境包括湿地和森林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贡献较大,保护区森林面积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区域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采用生境质量估算模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生境贡献率,以贵州省兴义市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功能分区生境质量的影响并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情景对生境质量改善效果。[结果] 1990—2017年自然保护区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草地和耕地转为林地、其他类型转为草地和林地间。28 a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提高15.71%,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0年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表现为:缓冲区 > 核心区 > 试验区,2001年以后转换为:核心区 > 缓冲区 > 试验区。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情景下,坡岗自然保护区平均生境质量从当前情景的0.88提高到0.92,生境质量改善。[结论] 坡岗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是影响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游憩对莲花山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的冲击程度依次为:紫霄宫>保护区管理局>唐坊滩--沙河滩>莲花宝殿.在这4个调查节点中,紫霄宫与其它3个节点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游憩对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景点和地段的植被造成冲击,但对保护区整体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云南省2015年土壤侵蚀调查成果及云南省各年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统计结果,利用坡耕地坡度特征指数和坡耕地治理度两个指标,对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45 337.34 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4 727.74 km^2的43.29%,极强烈以上的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12 152.38 km^2,占全省极强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2 609.54 km^2的96.37%。无措施的坡耕地面积达到34 377.66 km^2,占耕地总面积82 022.00 km^2的41.91%,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2.83%。云南省坡耕地坡度特征指数为0.34,坡耕地坡度总体较大,坡耕地总体治理度为48.01%,治理水平相对较低,大面积的坡耕地急需治理。应基于坡耕地分布及结构的区域性差异,确定未来如何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境对蚂蚁功能群的影响* ——以云南省绿春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主导的生境变化对蚂蚁功能群的影响,采用陷阱法和Winkler袋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天然次生林(N)、桉树林(E)、紫胶林(L)、橡胶林(R)、紫胶-玉米混农林(M)、旱地(D)和农田(F)7种生境类型的蚂蚁群落。共采集蚂蚁37 891头,隶属于8亚科52属137种;依据竞争关系、生境要求、行为优势以及对环境压力和干扰的响应等4个生态学特性,将52属划分为7个功能群:优势臭蚁亚科(DD)、从属弓背蚁族(SC)、广义切叶蚁亚科(GM)、机会主义者(O)、隐蔽物种(C)、气候特化种(CS)和专业捕食者(SP)。不同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排序为机会主义者(10属32种)气候特化种(15属29种)广义切叶蚁亚科(3属24种)隐蔽物种(14属21种)从属弓背蚁族(2属16种)专业捕食者(6属14种)优势臭蚁亚科(2属2种)。从属弓背蚁族、气候特化种、隐蔽物种3个功能群的蚂蚁多度在天然次生林、桉树林和紫胶林中所占比例较高,而优势臭蚁亚科功能群则在干扰多的农田中比例较高;除优势臭蚁亚科仅2属2种外,在天然次生林、桉树林、紫胶林和紫胶-玉米混农林中大多数功能群的蚂蚁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农田,而专业捕食者功能群蚂蚁物种丰富度在不同生境中差异不大。桉树林和紫胶林蚂蚁功能群的群落结构与天然次生林较为接近,橡胶林、紫胶-玉米混农林和旱地蚂蚁功能群的群落结构相似。气候特化种、广义切叶蚁亚科、机会主义者和从属弓背蚁族在不同类型样地中的物种组成变化程度大于同一类型生境重复样地间的变化程度。广义切叶蚁亚科、机会主义者和从属弓背蚁族3个功能群的蚂蚁群落在不同生境中变化明显,整体上表现为桉树林、紫胶林和天然次生林的蚂蚁群落与旱地和农田不相似;隐蔽物种和气候特化种仅在桉树林和紫胶林蚂蚁群落较为相似;专业捕食者功能群蚂蚁群落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不明显。蚂蚁功能群能够指示生境变化,广义切叶蚁亚科、从属弓背蚁族和机会主义者的指示效果较好,实质上是不同功能群中不同物种的多度及功能群内的群落组成变化对生境变化导致的干扰及资源可利用程度的响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提前拟定问题及答案选项,随机问卷调查和现场交谈的方式,对云南省昆明、曲靖、大理等12个地州92个县进行了水土保持意识调查,调查覆盖面达72%。共调查32 514人,涉及高中生、大学生、高中及以下教师、大学教师、农民、商贩、工人、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群体,获取问卷9 835份,现场交谈笔录22 679份。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全社会对水土保持或水土流失知之甚少,总体水土保持意识比较淡薄。针对此,提出了努力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与文化素质、加强中小学阶段的水土保持意识教育及强化水土保持宣传普及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云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状,归纳总结了云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架,针对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地位 ,湿地是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功能从生态环境功能和资源功能 2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生态环境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维系功能、水文过渡带功能和高效滤过截留作用等方面 ,资源功能主要包括水土资源环境功能、生物资源环境功能、休闲娱乐和科研宣教及社会人文价值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析了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内旅游 ,区外服务”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措施 ,并强调“区内旅游”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 ,突出区域特色 ,以人为本和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云南省老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为该区及类似保护区资源环境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方法] 以滇东南老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12.5 m分辨率的DEM数据,将野外地质地貌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相结合,选择海拔、起伏度、坡度、坡向、面积—高程积分、地形剖面等揭示该区地貌特征,选择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等定量化指标探讨地貌特征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结果] ①保护区共有3个山地海拔类型、6个坡度等级、6个基本地貌类型和具有南北差异的坡向分布特征,这些地形因子进一步在碳酸盐岩和花岗岩等岩性基础上发生分异。②在地形因子和构造、岩性综合作用下,保护区内各子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在0.279~0.763,平均值为0.501,保护区整体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早期阶段,在子流域尺度上则表现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地貌多样共存的空间格局。③随着海拔、坡度和地形位指数梯度的增大以及坡向由阳坡向阴坡的转变,以人为因素占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逐渐丧失优势地位,进而被以自然过程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所替代。[结论] 独特的地貌空间格局特征和丰富的生境类型既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撑,也是土地利用类型空间配置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区不同生境中云南鼠刺树干液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喀斯特区不同生境中云南鼠刺为研究对象,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利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测定方法,在树冠相似、决定树冠蒸腾的气候因子一致条件下,通过观测树干液流的变化,揭示喀斯特区不同生境中水分变化规律。对雨后连续3个晴天云南鼠刺树干液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石面、石沟、土面3种不同生境中,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基本一致,呈不规则的峰形曲线,总体上呈昼高夜低的变化趋势,且日液流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0:00—14:00之间。2)云南鼠刺树干液流变化因生境类型而不同,石面生境中树干液流速率差异最大、土面次之、石沟不明显,反映出了喀斯特区3种不同生境中水分异质程度的差异。3)在3种生境中平均树干液流速率表现为石面>石沟>土面,且随时间增长而提高,变异系数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出了3种生境中石面生境具有更强水分传导和提高水分效率能力,石沟其次,土面最弱。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数量化理论(Ⅰ)方法研究建立了云杉天然林分多因素数量化生境质量评价模型,模型复相关系数Rym为0.6888,Rymt值为11.0804,用Rymt检验,t0.05=1.98,t0.05相似文献   

15.
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Con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扎龙自然保护区1989年、1999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计算出1989-2006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明显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9年的7.511 65×109元下降为2006年的7.269 79×109元,年均损失1.423×107元;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看,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功能价值贡献率在79%以上,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变化中,除食物生产功能表现增加外,其它的功能都表现降低的趋势;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型而言,湿地系统、水域系统和草地系统的生态价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97%以上,是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部分,其中湿地在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格局配置,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方法]以云南省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因素,采用MOP-PLUS耦合模型模拟2030年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协同发展3种情景下“三生”空间及效应变化。[结果](1)3种情景下经济效益分别增长40.29%,32.10%,34.79%,生态效益分别减少0.89%,0(未变),0.06%,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下降0.78%,0.38%,0.43%,空间冲突强度均值分别增长2.79%,下降1.21%,下降2.32%;(2)3种情景生活空间均呈上升、生态空间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仅在经济优先情景有较小增长;均存在生活空间侵占生产空间、生产空间再掠夺生态空间的情况,生活空间扩张呈中心向四周蚕食趋势;(3)不同发展情景下均伴随一定程度的生境质量下降,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可平衡空间冲突;相较于其他情景,协同发展情景经济效益增幅适中,生境质量变化幅度相对均衡,空间冲突强度下降最多,符合兼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多重目标。[结论]形成的模拟-效应-优化的反馈调控机制,可与不同尺度、不同目标结合开展...  相似文献   

17.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动态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1994—2017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揭示退耕还林、生态旅游等对保护区土地格局变化的影响,为保护区林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1994,2002,2012和2017年4期Landsat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并建立转移矩阵,分析保护区20 a间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及其转移特点。[结果] 1994—2017年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林地、居民地和园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耕地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方向为耕地转化为园地、林地和居民地,小部分林地转化为居民地。1994—2002年区内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2002—2012年居民地呈现出扩张的趋势,园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则有所减少;2012—2017年区内土地利用转化量相对较小,居民地、林地以及园地面积小幅度增加,耕地面积相对减少。[结论]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退耕还林、茶业发展和旅游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旅游开发导致居民用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遐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3):130-133
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自然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阐述了现阶段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即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游客活动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是水蕨科(Parkeriaceae)、水蕨属(Ceratopteris)的蕨类植物[1]。中国境内有2种:水蕨和粗梗水蕨(C.pterioides)[1],分布于长江以南,湿生,茎叶入药治胎毒、消痰积,嫩叶可做蔬菜[1],同时是研究性别决定和基因定位的良好材料[2]。水蕨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可用于农田环境监测,洗涤剂、除草剂、重金属镉等污染对水蕨或粗梗水蕨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0.
童彦  潘玉君  张梅芬  张玲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6):243-248,258
[目的] 研究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的相互作用,为正确评价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关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运用耦合协调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从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3方面构建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从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压力和水资源管理3方面构建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08-2017年相关数据为支撑,定量测算云南省多年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度、发展度和协调度,并根据协调发展类型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类型和对比类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协调状态进行评估;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分别以2008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揭示不同时段云南省各市(州)城市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 ①从时间序列特征看,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先后经历了2个阶段,即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②自2013年起由城市化滞后向水资源滞后转变;③从空间格局特征看,呈现以昆明市为中心,从中部"协调型"逐步转变为边缘"失调型"的空间格局。[结论] 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协调发展与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水资源效率提高,同时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提高又有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