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青海省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效应。结果表明,青海省湟水河流域相同林龄(8a)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5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微生物总量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土壤容重和pH值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土壤持水性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沙棘〉桦树〉云杉〉农田;土壤可蚀性K因子大小顺序为:沙棘〈云杉桦树混交〈云杉沙棘混交〈桦树〈云杉〈农田;缓解日温变化效应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沙棘〉云杉〉农田,土壤微生物总量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细菌占95%以上。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退耕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青海省大通县选取退耕年限分别为5 a以内、5~10 a、10~20 a、20 a以上的青海云杉群落及其对比的青海云杉天然次生林及耕地群落,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分层取土样,对各群落表层和中下层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团粒、大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地>退耕地>耕地,且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土壤孔隙状况和结构性能越来越接近于天然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CEC均表现为天然林地>退耕地>农耕地,而且与农耕地相比,退耕地土壤碱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且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偏向于天然林地.  相似文献   

3.
两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刘子雄  朱天辉  张健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3):132-135,149
在四川省洪雅县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模式的桦木(Betula luminifera)林地、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林地和农耕地(对照)中,系统研究了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数量组成、季节性动态变化、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两种林木的根际效应。主要研究结果为:①在土壤微生物3大类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95%以上),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②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总数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两种退耕还林地中基本相似,而农耕地与两退耕地之间差异较大;⑧微生物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趋势是表层(0~15cm)〉亚表层(15~30cm)〉深层(30cm以下),尤其是个体生物量较大的真菌、放线菌数量的这种变化趋势明显,且苦竹林模式表层微生物数量高于同层次的桦木和农耕地;④在桦木和苦竹林地中,3大类微生物各季的平均R/S值都在1~2之间,即两林木都具有较强的根际正效应;⑤从微生物学角度评价两退耕还林地的生态效益是:苦竹林模式优于桦木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改良土壤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效应,选取东营市河口区内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对照农田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都有良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化学特性和微生物活性的效应,且对上层土壤的改良效果好于下层.②表层土壤容重、pH值和含盐量低于20-50 cm土层,乔木林地下土壤通气、透水性及压碱抑盐效果好于灌木林地,而农田和草地则较差.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N,P,K养分及微生物数量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数量大小表现乔木林农田灌木林草地.细菌数量最多,占到微生物总数的97%以上,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低.④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指标密切相关,且20-50 cm土层相关性比表层要显著,随着盐碱条件的改善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多,盐碱滩地微生物数量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5.
湖南紫鹊界梯田区森林改良土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湖南紫鹊界梯田区林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紫鹊界梯田区森林改良土壤作用,旨在为梯田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结果表明:(1)林地表层土壤物理性黏粒(<0.01 mm)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性、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比梯田或荒坡高,林地土壤容重较梯田或荒坡低.紫鹊界梯田区森林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的改良作用.(2)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水解氮等营养元素贮量及速效性养分供应状况亦比荒坡高.紫鹊界梯田区天然林覆盖下的土壤具有良好的自我培肥功能.湖南紫鹊界梯田区森林对土壤物理化学特性有明显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选择云南省金沙江于热河谷典型地段,以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入渗特征为指标,对不同类型植被蓝桉乔木林和扭黄毛草被的改良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和草被都有良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化学特性和土壤入渗能力的效应,且对上层土壤的改良效果好于下层。(2)对土壤物理性能的改良乔木林优于草被,0-50cm土层乔木林地和草地上壤容重分别比荒地低15.5%和10.9%,总孔隙度高15.4%和15.3%。(3)草被对土壤化学特性的改良优于乔木林,0—50cm土层乔木林地和草地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荒地高24.8%和32.3%,全N含量高23.2%和42.9%。不同植被覆盖对P素和K素的调节作用不明显。(4)改善土壤入渗性能的作用草被优于乔木林,乔木林地和草地的稳渗率分别比荒地高27.4%和88.4%,120min的入渗总量分别高5.7%和30.1%。研究结果还显示,霍顿下渗方程较好地反映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不同地类的土壤入渗过程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林地水文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内选定3种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基于2007—2009年连续3a的观测,对退耕还林林地水文效应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与坡耕地比较,退耕还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2%~11.5%,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69.1%~162.6%,平均可增加饱和蓄水量42.5%,非毛管蓄水量221.4%;(2)各退耕还林模式A层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分别在2.73~4.74mm/min和1.30~2.96mm/min,与对照相比A层土壤渗透性能差异不大,B层土壤初渗及稳渗速率分别较对照提高0.85~5.21倍和3.33~6.83倍,在0.14~0.87mm/min和0.06~0.47mm/min间变动;(3)各退耕还林模式年均径流深为13.21~22.38mm,较农耕地减少74.7%~57.3%,各退耕模式土壤侵蚀模数在137.1~331.1t/(km2.a),较对照减少92.4%~81.6%。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鲁中南退化石灰岩山地土壤的恢复效果,以该区域不同造林模式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造林前数据(CK)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了蒙阴县刘家峪村小流域4种造林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4种造林模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相比于造林前均有明显改善;(2)刺槐黄栌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低,孔隙度最大,饱和含水量最高,侧柏连翘混交林的容重大、孔隙性最小、持水性差;(3)刺槐黄栌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最高;(4)不同造林模式的土壤入渗能力表现为刺槐黄栌混交林侧柏五角枫混交林五角枫臭椿混交林侧柏连翘混交林CK。综合考虑4种造林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来看,刺槐黄栌混交模式更适合在研究区栽植。  相似文献   

9.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苏打盐碱土添加硫酸铝后,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表现为:土壤结构有显著改善,土壤团聚体(〉0.005mm)数量明显增加,土壤容重降低.膨胀度增加,孔隙度增大,土壤渗透性能及持水能力增强。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Al^3+水解产生大量H^+,降低了水田湛水层和土层的pH值;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递增,碱化度显著降低;CO3^2-和HC3^-含量也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添加硫酸铝后,土壤结构得到良好改善,土壤盐分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苏打型→苏打-硫酸盐型→硫酸盐型。同时,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改良也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果园、林地和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的采集与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了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轻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功能。结果显示:果园土壤的容重、pH值和全盐含量等物理性状要优于其它3种用地方式;棉田土壤有机质与全N、全P和全K含量超过果园与林地土壤,而速效N和速效P含量以果园土壤最高,速效K含量以棉田最高,果园土壤最低;果园土壤C/N比值明显高于其它3种用地方式,以荒地土壤的C/N比值最低。综合分析认为:种植果树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改良效果较好,种植棉花对土壤的化学性状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漠化生态重建的关键是恢复植被,本质是提高土地生产力。本文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坡耕地为对照,对退耕种植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7种主要模式固定标准地的21个土壤指标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综合生态效应,筛选了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与同纬度地区的红壤相比,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土壤质量除全钾和速效磷含量稍低外均较高;退耕还林还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大部分土壤主要养分、水分和矿质养分含量,降低了SiO2含量,除任豆模式外均恢复到了石漠化以下水平,同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BC、BC/SOM和BC/TN,但BN和BN/TN略有降低;聚类分析直观地将坡耕地和7种模式分为土壤显著改良型、改良型、缓慢改良型和改良迟滞型4种类型,其中香椿和板栗的土壤生态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2.
在测定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生物学性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与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优势微生物中的微球菌与转化酶,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木霉和游动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酵母菌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线菌、真菌及其微生物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标在评价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种土壤酶活性是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而细菌、酵母等生物量较小的微生物对土壤生态肥力评价的贡献较小。用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IFI)进一步评价各样地的土壤生物学肥力质量的顺序依次为:苦竹林表层>桦木林表层>农耕地表层>农耕地亚表层>农耕地深层>桦木和苦竹林亚表层>桦木林深层>苦竹林深层。苦竹对退耕地的生态改善效果,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生态肥力的增加等方面要优于桦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比较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各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在耕层垂直分布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种植时间的长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程度不同,总体表现是苜蓿种植时间越长,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越大。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在耕层垂直分布均无差异,而速效养分和容重等特性随苜蓿种植时间的增长,层次之间的差距愈明显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后土壤入渗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入渗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测定土壤的入渗特征,并测定不同地类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等指标,使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入渗性能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并将各地类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类型对于土壤渗透速...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农业耕作模式的崇明滨海盐碱土进行了为期15个月的跟踪采样,通过分析土壤的10余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在原始数据呈现季节性波动的情况下,借助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方法将对土壤的多指标评价转化为单一综合指标的评价。在通过数学模型强化土壤改良效果的显著性和规律性的同时,将土壤呼吸和生物量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得出了不同于传统土壤评价系统的结论。模型评价结果显示,a、b、c3区传统评价体系的综合主成分得分为0.4131、-2.6217和2.20858,3区加和土壤呼吸和生物量后的综合主成分得分为-1.6989、-2.28724和3.98612,3区的耕作模式的差异表明不同样地的综合主成分得分和农业利用模式的多样性相关,多样化的耕作模式虽然加强了土壤的呼吸,但同时导致了该样区生物量的显著提高。因此加和了土壤呼吸和生物量的综合主成分得分仍然高于未加和这两项指标的得分。就实验样地而言,多样化的土壤利用模式可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粉煤灰改良粘质石灰性褐土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环境保护》2001,20(3):172-174
  相似文献   

17.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青海大通北川河流域山地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植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层的容水量、土壤总持水量随着林分植冠层生物量和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在林分总蓄水量中,土壤持水量所占比值较大(〉97%),而土壤稳渗速率随着土壤总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1)在浅山区,植冠层截留量和枯枝落叶层的容水量以模式D(中国沙棘)最大,分别为1.43mm,1.87mm;土壤持水量和林分总蓄水量以模式C(青杨+枸杞)最大,分别为327.88mm,329.07mm,稳渗速率则以模式A(川赤芍)最大,为4.8mm/min。(2)在脑山区.植冠层截留量、枯枝落叶层容水量、土壤总持水量、林分总蓄水量和稳渗速率均以模式F(青海云杉)最大,依次为2.37mm,6.24mm,323.3mm,331.91mm,6.8mm/min。  相似文献   

18.
不同物料改良碱化土壤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9.
土壤调理剂对滨海吹填土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蘑菇棒、锯末、诺沃肥、脱硫石膏组成的土壤调理剂,通过调理剂掺拌和水力淋洗相结合的方法,对滨海吹填土进行土壤改良试验,检验该调理剂改良吹填土的可行性,并确定调理剂的最佳用量。研究结果表明:调理剂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小土壤容重,增大渗透率和非毛管孔隙度。调理剂的使用虽然没有明显改变吹填土土壤盐分的去除总量,但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脱盐效率,减少洗盐用水量,试验组用水量为对照组的69.23%。其所去除的盐离子以Cl~-和HCO_3~-为主。调理剂减弱了土壤溶液中盐分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其自身也为植物提供了所需养分;随着调理剂用量的升高,植物生物量也相应增大。综合考虑使用土壤调理剂对滨海吹填土的改良效果,确定其最佳用量为15%。  相似文献   

20.
复合改良剂对盐碱土改良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雪  尚辉  刘广明  姚宇阗  张凤华  杨劲松  周龙祥  储睿 《土壤》2021,53(5):1033-1039
为探寻更加高效的复合型改良剂,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了脱硫石膏、黄腐酸钾和稻壳三种物料不同配比施用对盐碱土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复合物料添加比例,旨在为盐碱地改良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处理下0-20和20-40 cm土壤pH均有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4.2%~9.6%和4.5%~9.4%。0-20 cm土层的土壤盐分含量也显著降低,土壤中〖HCO〗_3^-、〖Cl〗^-、〖Na〗^+含量分别降低了6.1~39.4%、18%~43.1%和6.2%~33.2%,其中稻壳、黄腐酸钾和脱硫石膏配比为5-1.2-9 t/hm2和15-0.4-9 t/hm2时对〖HCO〗_3^-、〖Cl〗^-、〖Na〗^+降低效果最为明显。复合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与景天植株生物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机质增加了3%~46%、碱解氮增加了16.1%~111.8%、有效磷增加了59.5%~154.8%和景天生物量增加了7.1%~47.6%。效应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稻壳、黄腐酸钾和脱硫石膏配比为5-1.2-9 t/hm2时是滨海盐碱土壤最适宜的生物化学复合改良剂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