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曲县沙漠化草地褐鳞苔草固沙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玛曲县沙漠化草地固沙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种群的繁殖及固沙特征,对其地下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种群繁殖特征,种群密度和地下部分数量指标与积沙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鳞苔草地下茎(水平茎)高度发达,当地面被风沙覆盖后,地下水平茎会迅速延长并在茎节点上长出垂直茎,垂直茎快速向上生长并穿透沙面形成新的植株(沙埋深度小于50 cm),周而复始使地下茎形成多层网状结构,起到固沙作用。当种群密度小于146株/m2、地下茎直径小于1.40mm、一级根系直径大于0.627 mm时存在明显的风蚀现象;种群密度为146~158株/m2、地下茎直径为1.40 mm、一级根系直径为0.612~0.627 mm时固沙效果较好;种群密度大于158株/m2、地下茎直径大于1.40 mm、一级根系直径小于0.612 mm时出现明显的堆积现象。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人工辅助和工程措施,褐鳞苔草可作为玛曲高寒沙漠化草地生态治理的优良草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柱花草是一类优良的热带豆科牧草,它主要以种子繁殖。超干贮藏是一项节能、简便、有效的种子贮藏技术。为了研究柱花草种子超干贮藏的效果及其对遗传的影响,该研究以贮藏10 a的热研5号柱花草种子为材料,对种子超干、?20℃和常温(25~35℃)贮藏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超干长期贮藏对种子发芽率、生活力、植物物候期、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含水率为3.17%的超干种子贮藏10 a、含水率为8.70%的种子分别在?20℃和常温(25~35℃)贮藏10 a后,其发芽势分别为77.9%、71.3%、18.5%,活力指数分别为60.10、50.79、4.98;超干处理与?20℃贮存10 a的处理发芽势和活力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与常温贮存10 a的处理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柱花草种子超干长期贮藏效果好。通过植物形态特征观察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技术检测分析,柱花草种子超干贮藏不会引起种苗在植物形态表型变化和AFLP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将为柱花草种子超干贮藏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水稻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 1.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取决于种子的生活力以及合适的外界条件。有发芽能力的种子,当水分、温度和氧气条件都满足时便可发芽。一般当种子吸水量达到干种子本身重的25%时,就开始萌发,但慢而不整齐;吸收水分达到本身重40%时,达到饱和吸水量,最适于萌发。  相似文献   

4.
《核农学报》2012,26(4)
以甘农4号、阿尔冈金2个品种苜蓿为材料,用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NO清除剂c-PTIO、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脂、硝酸还原酶抑制荆钨酸钾及硝普钠类似物亚铁氰化钠(不产生NO)处理苜蓿种子,研究NO对盐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2个苜蓿品种的发芽率、胚芽和胚根长及幼苗干重(P〈0.05),降低种子萌发过程中α、β-淀粉酶、蛋白水解酶活性,抑制淀粉水解和可溶性糖积累(P〈0.05);盐胁迫下添加外源NO则使2个品种苜蓿α、β淀粉酶、蛋白水解酶活性、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P〈0.05),淀粉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胚芽和胚根长及幼苗干重显著增加(P〈0.05);NO供体SNP的类似物亚铁氰化钠对盐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施用NO清除剂c-PTIO、硝酸还原酶抑制剂钨酸钾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脂具有降低苜蓿种子萌发的效应(P〈0.05)。因此,盐胁迫抑制苜蓿种子的萌发,而添加外源NO是缓解这种抑制作用的有效途径,内源NO也可能参与盐胁迫下苜蓿种子萌发的调节,且通过NOS和NR途径产生的NO在缓解盐胁迫抑制苜蓿种子萌发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培养眦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4种多年生根茎型耐旱植物俄罗斯新麦草(Elymus junceus Fisch)、苇状羊茅(Festucaarundinacea Schreb)、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Trzvel.)和高冰革(Agropygron elongatum Host Nevski)种子对不同浓度(0、25、50、75和100mmol·L^-1)Na2CO3胁迫及胁迫解除后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响应。结果表明,4种牧草发芽率均在没有Na2CO3胁迫时最高,且以苇状羊茅最高达到96.8%,羊草最低73.1%;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呈下降趋势,高冰草在100mmol·L^-1Na2CO3下发芽率仍达到14.9%,而其他3种牧草在此浓度下没有观察到萌发的种子。4种牧草的发芽速率均与Na2CO3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同Na2CO3浓度下,4种牧草中苇状羊茅最高,羊草最低。Na2CO3胁迫对根长的抑制明显高于苗长,且对不同物种影响不同;75mmol·L^-1Na2CO3胁迫下,除了高冰草根长为3.4cm之外,其他3个物种根的伸长几乎完全被抑制。解除胁迫后,羊草种子发芽恢复最快,且发芽率与原Na:CO,浓度成正比;高冰草、俄罗斯新麦草和苇状羊茅几乎均为0。上述结果说明,4种牧草中,种子萌发期以高冰革耐Na2CO3能力最强,其次是俄罗斯新麦草和苇状羊茅,羊草种子最差;但当胁迫解除后,羊草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恢复率,这也是其适应盐碱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盐胁迫对番茄种子萌发中多胺形态变化和抗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合作903”为材料,研究25~200 mmol·L-1 NaCl胁迫对其种子发芽、种子活力指数(SVI)、丙二醛(MDA)含量、保护酶活性、溶质积累和不同形态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5、50 mmol·L-1 NaCl处理7 d,不影响番茄种子发芽率,但显著降低SVI;随着盐处理浓度上升,发芽率和SVI均显著下降。分别以种子发芽率和SVI为因变量,NaCl处理浓度为自变量,种子萌发和萌发后幼苗建成的耐盐阈值分别为106.1 mmol·L-1 NaCl(0.62%)和43.38 mmol·L-1 NaCl(0.25%)。随着NaCl处理浓度上升,萌发种子MDA含量显著上升,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SP)和可溶性糖(SS)均上升,游离态腐胺(fPut)、游离态亚精胺(fSpd)和游离态精胺(fSpm)、(fSpd+fSpm)/fPut均显著上升,束缚态腐胺(bPut)、束缚态亚精胺(bSpd)、束缚态精胺(bSpm)均显著增加,而(bSpd+bSpm)/bPut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相比,50 mmol·L-1 NaCl处理下,番茄萌发种子结合态亚精胺(cSpd)、结合态精胺(cSpm)含量及(cSpd+cSpm)/cPut均极显著上升,随着NaCl处理浓度上升,cPut、cSpd、cSpm含量及(cSpd+cSpm)/cPut均逐渐下降。综上所述,盐胁迫延缓、抑制番茄种子萌发,对于萌发后幼苗的建成抑制作用更强。番茄种子萌发阶段对盐分具有一定的抗性,主要由于番茄萌发种子中多胺代谢在盐胁迫下呈现(fSpd+fSpm)/fPut比值的急剧上升、cSpd和cSpm含量的显著上升和束缚态各多胺的显著积累,同时SS和SP的积累随盐胁迫加剧显著积累,从而提高了萌发种子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但是在高盐(150 mmol·L-1 NaCl)下,cSpd和cSpm的上升调控作用明显减弱,而束缚态各多胺、fSpd和fSpm的上升以及SS和SP积累调控作用仍在增强。  相似文献   

7.
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土壤种子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地3个坡位与1个对照区共4个大样地54个小样方的土壤样品,通过室内种子萌发和地上植被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种子库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种子密度平均为1 496.7粒/m^2,最小为1 240.0粒/m^2,最大为1 785.0粒/m^2,荒山对照区为510.0粒/m^2;2)种子库的垂直分布格局显示,近90%的种子储存于枯枝落叶层和0-7.5 cm土层中;3)研究中共统计到植物种32种,分属于20科,其中多年生草本和常绿灌木种子比例最高,分别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48.3%和41.9%;4)不同坡位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2.523-3.082之间,而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458-1.781之间,其中中坡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而多样性指数最小,上坡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最大;5)各坡位地上植被主要建群植物种中,除白颖苔草、大披针苔草、胡枝子、唐松草在对应坡位的土壤种子库中出现且分别占该坡位种子库的19.7%、2.1%和0.8%、1.7%和3.1%0、.4%外,其他建群种如榛子、子、地榆等在种子库中均未出现,种子库不能很好地反映地上植被组成,部分未出现物种与其自身萌发性质有关;6)土壤种子库中柴松种子所占比例约为0.6%(地上植被调查发现),柴松林下有更新幼苗,约5-7粒/m^2,说明种子库具有潜在萌发能力,森林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1.繁殖方法。韭菜繁殖方法可分为有性和无性繁殖两种。前者是用种子繁殖,繁殖系数高、植株生活力强、分蘖旺、寿命长、产量高;后者是用分株繁殖,可随时进行,但繁殖系数低,生活力、分蘖力弱,寿命短、产量低。生产上主要采用有性繁殖法。  相似文献   

9.
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是分布于我国典型草原带沙地中的优势灌木,由于长期生长在草原区沙地高温、干旱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不同温度,不同于湿度处理,对褐沙蒿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沙蒿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15 ℃和25 ℃,10℃和30 ℃时,种子萌发率比较低,萌发在35 ℃时受到抑制.在不同温度下对种子进行抗热抗旱的预浸-回干实验表明,在种子适宜萌发的温度范围内,预浸-回干处理不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而在种子萌发受抑制的温度条件下,预浸一回干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培养皿光照培养箱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铀矿浸出液胁迫对绿豆种子的萌发、幼苗及其根系的早期生长以及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铀矿浸出液的浓度≤10%时,胁迫对绿豆种子的萌发率没有影响,但加快了种子的萌发势,显著激发了绿豆幼苗及其根系的生长(P〈0.05);浓度〈10%时,铀矿浸出液胁迫显著增加了绿豆幼苗及其根系SOD的活性(P〈0.05),但它们的CAT活性接近对照;浓度=10%时,铀矿浸出液胁迫显著增加了幼苗及其根系CAT的活性(P〈0.05);浓度=100%时,铀矿浸出液胁迫显著抑制了种子的萌发势(P〈0.05),最终的萌发率只能达到60%,幼苗及其根系不能正常堆长.它们的SOD和CAT活怀远远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赤霉素和细胞激动素对白刺种子萌发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白刺种子萌发特性,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和细胞激动素处理方法,测定了白刺种子生活力、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指数.结果表明:浸种最初的2 h是白刺种子的迅速吸水期,整个吸水过程呈快--慢--缓慢规律.赤霉素和细胞激动素处理对白刺种子萌发有明显调控作用.150 mg·kg-1的赤霉素处理24 h,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生活力最高,300 mg·kg-1赤霉素处理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最低.6 mg·kg-1细胞激动素处理白刺种子1 h,其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生活力均最高,而10 mg·kg-1细胞激动素处理白刺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最低.  相似文献   

12.
以中性溶液(pH=7.0)为对照,研究了pH值为1.0,2.0,3.0,4.0,5.0和6.0模拟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各指标随着pH值的降低而降低,弱酸(pH5.0~6.0)条件下小麦种子能够正常萌发和生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各指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在pH低于5.0时,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严重受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P < 0.05);pH为1.0时,小麦种子则完全失去活性;不同pH值模拟酸雨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保护酶(SOD,POD,CAT)和非保护酶(PPO,PAL)活性随酸性的增强呈降低趋势,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综合分析认为,小麦幼苗生长比种子萌发对模拟酸雨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观察和室内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的物候期、生育习性、不同条件下种子萌发情况等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银胶菊为一年生有害杂草,以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其生长历期约为170d;3月中旬至9月下旬均有出苗,出苗高峰期为4月上旬和8月下旬,其出苗率分别为21.65%和11.9%;植株分枝期在5月中旬至7月初,5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开花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结果盛期;单株瘦果量为7500~10000粒,千粒重为0.74~0.76g。瘦果在成熟后约有3个月的休眠期,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种子出苗率与瘦果土埋深度有密切关系,瘦果处于土表时,种子出苗率最高,瘦果土埋深度超过1.5m时,种子不能出苗。  相似文献   

14.
《核农学报》2012,26(2)
以98份花椰菜自交系资源为试材,测定了盐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GP)、发芽势(GR)、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苗高(SH)和根长(RL)等指标的耐盐系数,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了耐盐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花椰菜种质材料萌发期的耐盐性强弱评价结果受多个指标的影响。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并赋予测定指标以相应的权重,计算出种质材料耐盐性强弱的综合评价D值,对98份种质材料耐盐性的强弱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综合评价D值与GP、GR、GI、VI、SH、RL的耐盐系数隶属函数值的相关性均迭极显著水平(r=0.910^**、0.921^**、0.955^**、0.972^**、0.585^**、0.686^**),综合评价D值可以全面反映供试种质材料的耐盐性。分别对综合评价D值、GP、GR、GI、VI、SH、RL的隶属函数值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发现GR、GI、VI、RL可以作为花椰菜种质材料萌发期耐盐性筛选的指标,而GP、SH不宜直接作为花椰菜种质材料萌发期耐盐性筛选的指标。基于综合评价D值聚类分析,可以将98份种质材料的耐盐性分为强、中、弱、差四大群类,其中有7份材料属于强耐盐性群类的种质,可供花椰菜耐盐性品种选育改良利用及耐盐性机制、耐盐遗传机理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是沙地固定过程几个明显的阶段,每一阶段发育着典型的群落类型,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分别是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上群落的优势种。沙米种子圆而扁平的形态.种子萌发后胚根的快速伸长。是其适应流动沙地风沙环境的主要特征。沙埋促进生长,生长对水分条件的快速反应以及全季生长型特征是差巴嘎蒿在半固定沙地繁茂生长的主要原因。而隐子草则以增加根系生物量投入比例、须根系形态及其分布的浅表化来适应固定沙地的旱化土壤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农田恶性杂草,野燕麦具有很强的环境胁迫适应能力,并且在种间竞争中常处于优势地位。本试验对野燕麦种群的繁殖与扩散特性、种子与幼苗抗逆特性及其根系分泌物对小麦的异株克生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找寻治理野燕麦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野燕麦具有很强的种子繁殖与扩散能力,开花结实比小麦早,种子产量大、地下储量多、扩散距离远;(2)野燕麦种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室温与变温条件下均可以正常萌发,而冷冻后置于室温环境是其萌发最佳条件,总发芽率可达93.33%;(3)野燕麦种子对盐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浓度低于1.8%的NaCl溶液中均可正常萌发;(4)野燕麦幼苗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随着NaCl浓度和PEG浓度的升高,野燕麦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5)野燕麦根系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株高、干重、根长及根系活力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证明野燕麦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异株克生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野燕麦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繁殖扩散能力、较强的抗逆性以及异株克生效应,相关研究可为大田野燕麦防除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新疆特有濒危保护植物矮沙冬青(Ammmopiptanthus nanus(M.Pop.)Chengf)的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渗透势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讨干旱胁迫对矮沙冬青种子发芽率、平均发芽速度、胚轴和胚根长度及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胁迫处理均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延缓了矮沙冬青种了萌发进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当-1.20MPa的PEG胁迫处理的种子在试验结束时仍未能萌发,表明-1.20MPa是矮沙冬青种子萌发的临界水势。PEG模拟十旱胁迫中,当PEG处理为-0.2MPa时,虽然最终发芽率与对照一样,但其胚根、胚轴的长度都比对照短,说明矮沙冬青胚根、胚轴的生长比发芽率对干旱胁迫更敏感。干旱胁迫可能是导致矮沙冬青种群天然更新能力弱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将为矮沙冬青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种群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花梨木快速繁殖无菌苗,本试验以花梨木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愈伤组织形成、腋芽萌发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MS+0.5 mg/LGA3最适合种子萌发;3.0 mg/L的BA与0.5mg/L的IAA的培养基为最佳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泡桐、杨树叶水浸液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陈桢  王科举  王谦  樊巍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3):400-405
为了研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树种对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泡桐和杨树为对象,采用振荡溶解的方法提取泡桐和杨树叶浸出液,通过测定种子萌发率,研究树叶水提取物对小麦、玉米、大豆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杨树和泡桐叶水提取物质量浓度达到50 mg/mL对大豆的发芽率、发芽速率有明显抑制作用;杨树叶水提取物质量浓度达到10 mg/mL和泡桐叶水提取物质量浓度高于20mg/mL对小麦、玉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杨树叶水浸液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RI=15.147)大于泡桐叶(RI=13.973)。(3)杨树和泡桐叶水浸液对3种作物种子的化感抑制作用强度依次为小麦>玉米>大豆,而且随着杨树和泡桐叶水浸液质量浓度的上升其化感抑制作用越来越强,作物种子的发芽率也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甘露醇(MA)对海水胁迫下冬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不同浓度的甘露醇溶液处理海水胁迫的小麦种子及幼苗,记录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并在幼苗生长期测定幼苗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甘露醇(≤0.5mmol/L)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高浓度的甘露醇溶液(〉1mmol/L)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一定浓度的甘露醇溶液(≤1mmol/L)可以提高海水胁迫下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游离脯氨酸(Pro)和游离丙二醛(MDA)含量,并可通过分析结果观察施加海水胁迫与甘露醇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随时间在冬小麦幼苗中的积累情况。低浓度的甘露醇对海水胁迫下的冬小麦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缓解农业生产中的盐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为小麦的盐渍化土壤种植提供了新思路,并为甘露醇进一步开发利用于农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