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山小流域是彭阳县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治理转型的示范流域,在治理机制上采用"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协作机制,在治理模式上采用"上保、中培、下开发"的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宁南地区小流域治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主要做法是: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水保搭台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将政府推动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将机制创新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态系统组合模型,对2005-2009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供需状态、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漓江流域流经市县生态赤字现象严重(除市区外);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小幅度上升,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系统多样性不足,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不高。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保护上游水源林、建设生态防洪补水工程、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创造合作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补偿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机制等措施来保护漓江流域,从而实现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彭阳县南山小流域的"上保、中培、下开发"治理模式,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人居环境改善及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在治理规划初期就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统筹考虑,着力于水保措施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加强经济产业建设,为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其"政府决策、财政牵头、水保搭台、部门整合、全民参与"的流域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自1989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安排,做到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建设精品小流域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与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面上治理与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区相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国家投入与大户承包相结合,创出了多种小流域治理开发模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32km^2。通过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世界农林业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效果出发,结合“三北”防护体体系工程实践的分析,论述了流域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流域治理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茹河流域水保生态建设项目彭阳县项目区一、二期工程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7.5k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彭阳县项目区的治理模式有立体防治模式、高科技示范园体系建设模式、一条流域一种治理模式、开发特色产业模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水土保持工作模式等。上述治理模式的实施拉开了小流域集中治理、样板示范、逐步连片的大幕,其建设机制与措施配置模式、经济开发模式可推广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环境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7.
围绕建设"富强沂南、生态沂南、宜居沂南、文化沂南、和谐沂南"的发展思路,以推动经济文化强县建设为目标,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促进县域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经济文明全面提升,把山东省沂南县打造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力的全新县域经济示范县。  相似文献   

8.
彭阳县自1983年建县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速转型,彭阳县提出了小流域治理"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升级"的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思路,在流域建设中重点培育林果业、草畜产业、蔬菜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并建设了南山、茹河水利景观等示范流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围绕建设"富强沂南、生态沂南、宜居沂南、文化沂南、和谐沂南"的发展思路,以推动经济文化强县建设为目标,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促进县域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经济文明全面提升,把山东省沂南县打造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力的全新县域经济示范县。  相似文献   

10.
九华沟流域 1996年列入甘肃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前 ,该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单一 ,不能形成系统的生态平衡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侵蚀模数为 5 40 0t/(km2 ·a) ,自然资源利用率低下 ,经济发展缓慢。治理路线以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为指导 ,调整流域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还草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 ,以草促牧 ,以牧养农 ,以副促经济发展 ,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在治理上推广立体配套治理模式 ,农业发展“12 1”雨水集流工程 ,林业重点经济林果 ,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 ,开发水土保持产业化 ,提高系统对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循环 ,为同类地区的治理开发、资源的永续利用 ,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是在继续做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对于大流域和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水质改善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依据调查、监测资料,以北京门头沟区法城和炭厂西沟2条清洁小流域为对象,以未治理的田寺和上苇甸小流域为对比,分析了清洁小流域建设效益。  相似文献   

12.
浅谈城郊型生态观光小流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城市郊区小流域生态建设 ,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发展城市经济等起着积极作用。城郊生态观光小流域建设 ,既解决了城市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又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城郊型生态观光小流域建设应搞好小流域总体规划、主体景观设计、园林小品设计及流域治理工程与景观开发项目的衔接设计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土保持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地域模式已在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许多村级小尺度单元获得了成功。为能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大的地域范围 ,以位于延安的燕儿沟中尺度流域为例 ,在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总结该流域“九五”期间产业基础建设和大农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工作业绩的基础上 ,对燕儿沟流域进行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评价 ,结果表明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尺度条件下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晋中市流域开发治理户在政府及水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十分迅速。截至目前,治理面积在13.3hm^2以上的治理大户就达382户,治理面积近2万hm^2,累计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超过了1983年以来国家在该市的水保投资总和,成为流域治理的一支生力军。治理大户主要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购买“四荒”形式,开展园区建设型、林牧发展型、生态经济型、旅游开放型等模式的开放治理。由于其投入本金多、起点高、市场意识强、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开发治理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5.
<正> 江西省于都县在水保重点治理过程中,注重提高品位,不断创新,做到重点治理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牛梅工程”,实施农民增收模式;结合“猪-沼-果”生态农业工程,实施产业化经营模式;结合开发旅游资源,实施水保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景点开发模式;结合广大群众关心的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促进区域资源循环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性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生态资源与生产力耦合过程,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结果]依据陕北退耕区域资源特征,确定了生态林资源、林果资源、高效设施农业资源为主的3种资源类型下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即生态林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特色种植+休闲旅游+服务业”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林果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果业+食用菌+加工业”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耕地(川、梯、坝)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果业+食用菌+种植业+养殖业+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结论]在陕北退耕区域建设商品型生态农业满足了“两山论”的需求,成为后退耕时代这一区域实现“两山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作者总结了小石沟小流域经过多年的规划,治理过程和采用的措施及产业调整的经验,在具体实施经验后,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该流域对示范推广试验成果及治理开发起到了典型的引路作用。  相似文献   

18.
涿鹿县焦家梁、小五台山北麓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3年施工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04 km2,初步实现了规划的建设目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促进了社会进步;积累了综合治理经验,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其主要经验及做法是: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因地制宜确定治理模式;治理开发紧密结合,发展流域经济;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护和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三河两滩”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在“三河两滩”生态综合治理中,根据工程区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荒滩治理区植被成活率达到95%,古河道废弃砂石场治理区植被成活率大于92%,沙地桑成活率大于98%,收到了春花、夏荫、秋色、冬绿的生态景观效果,形成了永定河流域集多功能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园林景观型防沙治沙模式,康庄地区以风沙治理、富民工程与环境美化相结合为特色的园林景观型防沙治沙模式和南口地区近自然景观生态型防沙治沙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朝阳市龙城区杠头沟小流域位于朝阳市区的西北部,总面积46.66 km2,水土流失面积30.68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5.75%,流域内沟壑纵横,以土石质U、V型沟壑为主,发育较活跃,沟壑密度达1.76 km/km2。从2008年始,对该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具体治理模式是:修筑谷坊-蓄水保土-产业配置-提高沟壑开发利用效益。经过治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卓有成效,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该流域的治理模式和经验可在同类型流域治理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