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我省棉区麦(油)后移栽棉花及麦套棉花发展较快,使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及栽培技术发生了变化。为了使该项技术稳步健康发展,我们调查总结了这一耕作制度下棉花增产的栽培技术与存在问题,供生产参考。 一、沿江、沿海棉区麦(油)后移栽棉花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棉粮双增产,我省沿江、沿海棉区,麦(油)后移栽棉花面积逐步扩大。兴化县1987年麦(油)后移栽棉田37.8万亩,占全县棉田面积44.6万亩的84.8%,比1984年上升  相似文献   

2.
<正> 春棉改夏棉,是棉花种植制度的重大改革,种植夏棉既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限的耕地,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也给棉农带来明显收益。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宜于种棉。该县从1978年开始推广种植夏棉以来,取得了显著效益。近年来该县棉田面积逐年扩大,1989年全县共种植夏棉22万亩,总产达1320万公斤、平均亩产60公斤,最高的达到100公斤。与此同时全县还增产小麦6380万公斤。同过去种植春棉相比,每亩可净增产值  相似文献   

3.
<正> 我省棉田面积约500万亩,在全国居第六位,在南方八省市中占第三位,是主要产棉省之一.我省棉田按自然区划分为淮北平原棉区、江淮丘陵棉区和沿江棉区.这三大棉区的管理水平、耕作制度以及产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从产量来看,近十年(1970—1979年) 的皮棉平均单产,沿江棉区为81.27斤,比江淮丘陵棉区的41.41斤高近一倍,产量高低差距较大. 再从耕作制度来看,淮北与江淮丘陵棉区多是一年一熟制,不能充分发挥土地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棉麦套作区小麦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棉麦套作小麦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套作小麦幼穗发育良好,分化小穗数目多;茎秆粗、壁厚、机械组织发达、维管束数多、根系活力高,具有抗倒伏和对产量的补偿效应。但随小麦行数的增加,这种效应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以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在华北平原棉麦产区已初步展开,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土、肥、水条件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实行棉麦套种,对于促进粮棉增产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6.
7.
漯麦4号(安90-2-9-2)具有抗寒、抗病、耐渍、抗倒伏、稳产高产的特点。为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我们对其生育规律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1生育规律1.1生育期据多年多点观察,适期播种(10月10~15日)的漯麦4号,抽穗期为4月14~2...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提高植棉效益,近年来在湖北省进行了大量的机采棉田间试验和示范,形成了一套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技术。介绍了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适用于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麦套春棉对棉花生态环境及生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扩大麦套春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3种处理:麦套春棉覆膜栽培;单作春棉覆膜栽培与单作春棉露地栽培,每处理定健株10棵,每隔4~5d观测一次棉株生长情况。[结果]麦棉共生期,作物层和耕层土壤温度是影响棉苗生长直至中后期发育诸因子中的首要因子。[结论]麦套春棉覆膜栽培能够超过单作春棉露地栽培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一、秋播存在的问题预测 据各地资料,1991年5月上中旬以前,全省南北地区小(大)麦生长有力,穗大粒多,长势平衡,病害较轻,如后期无特大灾害,今年全省麦类作物的单产和总产有“双超”历史的可能。但自5月下旬开始,淮北和淮南地区均先后连续大雨,形成了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小麦穗发芽、烂麦场、倒伏、粒重显著降低,因而产生了“丰收的长势,减产的收成”。 自1985年以来,我省夏粮产量连续7年停滞不前,甚至下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近年夏粮生产不稳、起伏不定,究其原因有多种,既有灾害性天气的干扰,也  相似文献   

12.
豫麦 55号是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根据超高产、优质、早熟的育种目标 ,以分蘖力强的 (郑州 76 1选系×繁九选系 ) F1 为母本 ,以优质早熟的西北农大 77( 2 )为父本 ,经复合杂交并连续选择而成的超高产、高光效、优质早熟小麦品种。该品种集 3个亲本的优良遗传基因于一体 ,在省区试和生产示范中表现优异。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的增产潜力 ,我们对其生育规律等进行了系统观察 ,报道如下。1 生育规律1 .1 营养生长特点豫麦 55号遗传基础宽 ,表现在三叶期前地上部分生长缓慢 ,苗势较弱。三叶期后 ,随分蘖的大量发生 ,次生根…  相似文献   

13.
<正> 博兴县麦棉套种面积发展较快,1990年发展到15万亩,占植棉面积的6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麦棉争地和麦套棉缺苗、迟发、晚熟、低产等问题,加速了粮棉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麦棉两熟的发展。三年来,博兴县通过试  相似文献   

14.
15.
<正>棉麦双丰工程是在邯郸东部植棉区实施棉田间作套种小麦,改传统春棉一年一熟为棉麦一年两熟,解决棉田冬春空闲,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在棉花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上,实现棉田亩增粮食400公斤。亩增效益800元,达到棉花、小麦双丰高效的目标。技术要点是突出"双早"核心技术,小麦要早收、棉花要早熟,协调好小麦与棉花的茬口衔接、共生期,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提高机械化程度。主要种植方式为:10月下旬晚播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 1989~1992年黄淮南片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从多方面对小麦新品种豫麦21号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豫麦21号具有耐寒、抗倒、抗病、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适应于豫中北部、皖北、苏北地区高、中产田早、中茬种植。在其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穗粒数次之,有效穗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其栽培上应在兼顾亩成穗数(40万上下)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17.
18.
19.
麦套花生综合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鄄城县地处鲁西南平原,麦套花生占95%以上,套种密度、氮肥用量和磷肥用量历来是影响该县麦套花生产量的三个关键因素.为探讨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三者与产量之间的综合关系,于1998年在什集镇大王庄进行了麦套花生综合增产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沿江棉区,人多地少,几年来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绝大部份棉田,实行了麦棉两熟栽培制度,对棉区粮食自给有余,保障棉花大幅度的增长,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