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龙茶鲜叶的生化特性,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前提,鲜叶内含生化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不同,所制的乌龙茶品质也有所差异。而鲜叶的生化组分因产地、土质、小气候、树龄,肥培管理采摘时间鲜叶老嫩等不同而异。在此,笔者结合这几年加工新工艺乌龙茶的体会,略谈几点看法。1鲜叶采摘标准乌龙茶必须采摘较为成熟的开面2—3叶茶树嫩梢为原料(接近中开面,即华安茶区所讲“中菜”),过于幼嫩或过于粗老的鲜叶难以加工出优质乌龙茶。生产实践证明,鲜叶是基础与关键,保持其鲜灵是关键的关键。如果鲜叶在离开母树后受损严重,就会加速其多酚类的氧化,晒青后不但…  相似文献   

2.
试论乌龙茶对鲜叶原料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除了具有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醇厚外,还具有自然、幽雅、馥郁的花香和叶底“绿叶镶金边”等独特的品质特征。鲜叶原料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内在物质基础,适制乌龙茶的鲜叶要求来源于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并有适当的成熟度,一般以嫩梢全部开展、伸长将要成熟、形成驻芽时采下一芽三、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相对于红、绿茶的鲜叶要求而言要偏老一些。究其原因。这是由于乌龙茶的品质风格所决定的。1.从吴味成分来看乌龙茶素以滋味浓醇回甘、收敛性强著称。茶多酚与茶汤的浓度、茶多酚/氨基酸与茶汤的醇度密切相关;可溶…  相似文献   

3.
德化县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8.6℃,日照时数1800h,全年平均降雨量1800-2000mm,境内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具有温度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的特征。茶园种植有铁观音、佛手、本山、软枝乌龙、金观音等品种,属于闽南乌龙茶区。近年来茶叶市场追求高香新鲜清爽的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4.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08~2010年8个茶树品种春、夏、秋三季共72个样品的鲜叶生化成分与黑毛茶感官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含量、EGCG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与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粗纤维含量与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在进行共线性诊断的基础上,剔除了EGCG、EGC、GCG三个多重共线性自变量,建立了以感官审评得分为因变量,其余10个生化成分的含量水平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标准化回归系数正相关大小顺序依次为儿茶素总量、ECG、水浸出物、总色素,说明这些成分对黑毛茶品质起正效作用,其中儿茶素总量的正效作用最大;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咖啡碱、粗纤维、DL-C、EC、氨基酸总量,说明这些成分对黑毛茶品质起负效作用,其中咖啡碱的负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对黄金桂、岭头单丛和大叶奇兰三个茶树品种的陈年乌龙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生化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别比较其体外抗氧化及抑制α-淀粉酶与胰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陈年乌龙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2016年比1990年高,没食子酸含量则相反,水浸出物、可溶性糖、黄酮类和咖啡碱含量没有明显规律。体外总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岭头单丛和大叶奇兰陈年乌龙茶表现为2016年比1990年高,黄金桂则差别不大;三个品种的乌龙茶陈茶体外抑制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均表现为2016年比1990年高。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陈年乌龙茶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关联系数0.6292)和抑制α-淀粉酶活性(关联系数0.3136)贡献最大,而茶多糖对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关联系数0.4715)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7.
唐颢  杨伟丽  文海涛 《茶叶科学》2005,25(3):197-202
试验选用毛蟹和梅占两个适制乌龙茶品种,研究了乌龙茶新工艺做青和对照(不进行摇青)处理过程在制品内源果胶酶(PG)活性及相关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鲜叶经晒青后,PG活性有小幅上升,摇青前期,酶活性逐渐增强,在第三次摇青结束时达到峰值,此后的第四、五次摇青中,酶活性迅速下降。不同品种、不同摇青工序间PG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的PG活性及变幅明显低于摇青处理。在制品含水量及可溶性果胶含量与PG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用直线和曲线模型,模拟分析了60个品种(系)鲜叶中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浸出物(We)、儿茶素(TC)和咖啡碱(Cf)与绿茶品质(GQ)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模型(GQ=32.48+3.043We-0.0429We~2,GQ=84.5329+0.0463TC-0.0003 TC~2,GQ=48.57+18.3629Cf-2.2402 Cf~2)来模拟,茶多酚与绿茶品质之间也呈二次曲线关系,但以其对水浸出物的相对含量(Ph/We)来分析比绝对含量更适宜[GQ=80.23+0.3058 Ph/We-0.0037(Ph/We)~2],氨基酸(A)、酚氨比(P/A)和还原糖(S)与绿茶品质的关系宜用直线模型(GQ=79.94+2.3652A,GQ=87.88-0.2107P/A,GQ=87.5816-3.142S)来描述。  相似文献   

9.
杨亚军 《茶叶科学》1990,10(2):59-63
用直线和曲线模型,模拟分析了38个品种(系)一芽二三叶鲜叶中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红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浸出物(We)与红茶品质(BQ)的关系可用直线模型(BQ=67.1204+0.4196We)来模拟;茶多酚(Ph)、咖啡碱(Cf)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宜用渐近曲线模型(BQ=91.9736-206.0034 Ph~(-1),BQ=89.8686-26.9622 Cf~(-1))来描述;氨基酸(A),酚氨比(P/A)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BQ=73.84+15.4138A-4.9612A~2,BQ  相似文献   

10.
选用裸大麦(HordezmVnlgare.L.)品种冬青1号、藏青—80、果洛、错郎白及598白作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成熟期测定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SOD及POD酶活性、叶绿素含量、N、K素含量及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耐旱力强的品种藏青—80及果洛在旱地栽培时能保持较高的酶活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较小的叶片细胞膜透性,而不耐旱品种598白则表现出较高的K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较大的叶片细胞膜透性。这可能是渗透调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茶树花是茶叶种植过程中的重要副产物,含有和茶叶类似的丰富内含物质,以其高多糖、高蛋白等生化特征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附加价值高。本文概述了茶树花的生理生化特征、茶树花茶加工技术、茶树花综合利用的现状,并对茶树花产业开发等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潮州野生茶树资源中发现了以可可碱为优势生物碱的种质资源14份,可可碱含量在29.87~55.94mg/g,其优势儿茶素为GCG,含量在20.99~42.21 mg/g,未检测到EGC和ECG。这14份茶树种质资源在生物碱及儿茶素特征上与‘南昆山毛叶茶’较为相似,可能为茶种近缘植物或天然杂交种,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其余11份资源以咖啡碱为优势生物碱,其优势儿茶素单体为EGCG,含量在43.54~96.89 mg/g,可能为茶种。在特异生化成分种质资源方面,发现高咖啡碱资源1份(含量56.64 mg/g)、高可可碱资源5份(Tb> 50 mg/g)、高EGCG茶树资源1份(含量96.86 mg/g)和高EGC茶树资源2份(EGC> 30 mg/g),可为相关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花香型绿茶即采用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按绿茶标准采摘鲜叶原料,同时按绿茶加工工艺流程(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结合乌龙茶中的晒青、摇青方法加工而成的。花香型绿茶干茶具自然花香,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持久,滋味浓爽带花香,叶底黄绿明亮,具有乌龙茶的自然花香。据调研,花香型绿茶是当前绿茶消费市场的新宠,价格一路飙升,供不应求。1花香型绿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