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针对该省大面积松、杉林木遭受赤枯病、落针病严重为害的情况,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大力开展科学实验,获得了用(621)杀虫烟剂防治松、杉赤枯病、落针病的良好效果。该所图云关试验林场在1965年用(621)杀虫烟剂防治马尾松赤枯病140亩,1966年防治455亩。经放烟防治的松林,针叶浓郁翠绿,被害率、感病指数大为降低;反之,未放烟的  相似文献   

2.
松赤枯病,是我省人工和飞播马尾松、云南松幼林叶部的主要病害。分布广,为害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引起成片枯死。松赤枯病的防治继贵州省林科所1973年用“621”烟剂防治后,我省马尾松赤枯病试验组于1974—1976年,又研究用“621”硫烟剂防治,效果良好。正在普遍推广应用的时候,工厂停产“621”改生产“741”烟剂。在大面积松赤枯病无有效药剂防治的情况下,我们根据“741”供热剂配方中,六六六原粉还占30%比例,对防治松赤枯病可能仍有作用的分析,于1978年用“741”烟剂进行室内药效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赤枯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是马尾松(Pinus massoiana Lamb.)幼林叶部的主要病害。初步了解在四川、贵州、广东、江苏等省都有分布。四川的万县、涪陵、达县、宜宾、绵阳、内江、江津、南充、重庆等地(市)普遍发生。有的危害成灾,病株率高达100%,病株感病指数30.5-64.2%;病叶率39.5-99.7%,病叶感病指数28.6-76.4%。受害针叶半截以致全针枯死,林分一片枯红,状似火烧,影响林木生长成林。1974-1977年在四川忠县国营石子林场的马尾松人工幼林进行了马尾松赤枯病的危害、病原、症状和流行规律的研究,1978年在四川省永川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作接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亦枯病是马尾松叶部的主要病害,在我省分布广,危害重。受害松针半截以致全针枯死,林分一片枯红,状似火烧,对林木生长影响很大。在贵州省林科所用“621”烟剂防治马尾松赤枯病报道后,我们于1974—1978年,在研究病原和流行规律的同时,先后在我省忠县石子林场和广元县东坝公社林场,进行了几种烟剂防治试验,效果良好。林区用烟剂防治该病,不用水,不用械,简单易行,便于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据普查,云杉落针病在阿坝林区发生较普遍,危害林木严重,全州发生面积501812亩,其中金川、马尔康、黑水、理县、松潘发生较严重.如金川发生面积6874亩,林木受害株率73%,感病指数为34%;黑水县发生面积4874亩,林水受害林率80—100%,感病指数36—67%.为控制病情的发生发展,给防治提供资料,我们对云杉落针病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田林县乐里林场创建于1963年,是以经营松、杉用材林为主的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林场经营面积18.2万亩,有林面积12.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9万立方米,林木资产1.95亿元,人均占有商品林面积及蓄积量居百色市国有林场之首。  相似文献   

7.
松赤枯病生物防治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居”马尾松叶的拮抗细菌P 751、BC752菌株对松赤枯病菌孢子抑菌率78.83—94.31%,BC752优于P 751。经1132亩试验,防治马尾松赤枯病相对效果35.91—74.19%,实际效果51.25—52.25%;防治火炬松赤枯病效果45.0—64.85%。  相似文献   

8.
莆田县地处我省东南沿海,有24公社、4个农场、2个林场、199个社队办林场专业队,共130万人口。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全县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历年共造林65万亩,逐步绿化了山头,制服了沙害,在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方面都发挥了有利作用。但由于纯林多,现有马尾松林44万亩、木麻黄林2万亩,随着林木的生长,森林病虫害相继发生。1960年以来马尾松松毛虫大成灾三次,每次受害面积达  相似文献   

9.
青山呼大富     
来到马山县州圩乡青山村,举目望去,只见全村1万多亩松、杉林木,一派郁郁葱葱,与周围国营永州林场4万多亩山林,连成一片绿色的大海。进入林荫树下观测,种得早、长得快的松树高达10多米,杉树高7~8米,胸径分别达到14和米。按专家估计,像这样的林木,每亩蓄材量可分别达到5~6和2~3立方米,以最低数计,全村1.5万亩就是3万  相似文献   

10.
美国火炬松优良家系对三种叶斑病的抗性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引进1批火炬松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在福建洋口林场和南屿林场种植4a,评价各家系在自然情况下对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松赤枯病Pestalotiopsis furnrea和松落针病Lophodermium pinastri的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多数家系对赤枯病和落针病有不同程度感病性,而大多对褐斑病有一定抗性。综合评价对3种病害的抗性,以来自美国亚拉巴马州的AL-8和MG—3家系表现较好;分别来自我国广东仙菊和福建五一林场的对照湿地松和马尾松家系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1.
简要论述松落针病病原散斑壳属分类研究的进展,详细介绍我国散斑壳菌的种类、寄主和分布,并对寄生性和兼性寄生种类的特征进行比较。重点叙述三种松落针病的发生为害、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最后给出松落针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松落针病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论述松落针病病原散斑壳属分类研究的进展,详细介绍我散斑壳菌的种类,寄主和分布,并对寄生性和兼性寄生种类的特征进行比较。重点叙述三种松落针病的发生为害,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最后给出松落针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1958年以来,在奉节县南岸海拔1300米以上的茅草坝、天升、尖山、飞播林场营造了华山松林27万余亩。1964年后,华山松林相继发生落针病,至1980年发病面积达19万亩,占成林面积的95%,並出现大面积块状死亡。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林科所在1965年应用621烟剂防治松枯害虫时,偶然发现原来林分中严重的落针病不见了,他们抓住这个偶然现象,经过五、六年,反复实践,发现两体666确实对松杉落针病(叶枯病),赤枯病均有较好的效果。由于试验时既有本所的又有各地群众性的防治试  相似文献   

15.
对极小种群巧家五针松(Pinus squamata)7个引种地和原生地的重点分布区及周边人工种植种群的常见病虫害进行了连续5年调查,共鉴定出7种主要病害和8种主要虫害。病害分别是松梢枯病(Diplodia pinca松色二孢)、松干腐病(Cytospora pini Desm)、松落针病(Lophodermium pinastri)、松针褐枯病(Didymosporina sp.双孢霉)、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松赤落针病(Hypoderma desmazieri);松叶枯病(Truncatella sp.)。虫害分别是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 Hope)、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operda(Linnaeus)、华山松木蠹象(Sicut pissodes)、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松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松梢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华山松球蚜(Pineus armandixola)。阐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其中以松落针病、松梢枯病、华山松球蚜和松梢螟较为普遍,以松褐天牛、松纵坑切梢小蠹和华山松木蠹象危害最重。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壤塘县发生云杉落针病lophodermium害面积5.08万亩,中度危害面积达2.18万亩。为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云杉落针病害蔓延,壤塘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于2004年开始实施云杉落针病害工程防治。  相似文献   

17.
1958年以来,在西昌、凉山地区飞播造林90万亩,现已成林50万亩。但病虫害普遍发生、尤其是针叶病害,严重影响云南松林木生长。为了确保飞播成果,促进幼林成长,在我场杉木工区,对云南松赤枯病、落针病进行防治试验。杉木工区地处凉山昭觉县,海拔2200—3400米高,林分组成为云南松、高山  相似文献   

18.
巴马瑶族自治县定马林场创建于1959年10月,现经营面积4.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9.1万立方米.全场职工169人,其中在职职工82人.林场主要从事植树造林、森林抚育、林木采伐销售、果树种植销售.林木以马尾松、速丰桉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对松赤枯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探索以调控空间结构指标为手段的松赤枯病生态控制技术,为营林实践提供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中设立6 hm2样地,测定松赤枯病寄主树种赤松、黑松和多脂松的空间结构指标——树种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发病率,分析各空间结构指标与发病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以发病率作为松赤枯病的病害发生程度,对每个样株分上、中、下层,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随机剪取1个枝条检查病斑,病害发病率直接采用病斑长度比值来计算。【结果】1)赤松的所有空间结构指标都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胸径大小比数(R2=0.962,P=0.003)和树高大小比数(R2=0.794,P=0.043)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相关性显著,而角尺度和混交度与其无显著相关性。2)黑松胸径大小比数和混交度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性,树高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与其呈正相关性,但所有相关性均不显著。3)多脂松所有空间结构指标都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性,其中只有混交度与其相关性显著(R2=0.810,P=0.037)。4)3个树种中赤松和多脂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与空间结构的相关性强于黑松;不同空间结构指标相比较,混交度和大小比数与赤枯病的相关性强于角尺度。【结论】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对昆嵛山松赤枯病的生态调控功效明显优于角尺度。森林经营实践中可通过尽量增大寄主松属树种大小比数和增加寄主松属树种的混交度,以达到控制松赤枯病的目的;而角尺度不宜作为调控指标。同时,针对3个树种对赤枯病的抗病差异性,对病害疫区进行林分改造时多选择种植黑松,控制多脂松的比例,以增强生态系统对赤枯病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田林县乐里林场创办于1963年,是以经营松、杉用材林为主的国有林场,至2001年底,全场经营面积18.0万亩,有林面积14.8万亩。乐里林场于2000年开始实施改革,起步较晚,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几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一直排在百色市24个国有林场之首。自1999年底以来,国有田林县乐里林场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