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角倍春迁蚜的迁飞期与生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角倍春迁蚜的生殖率及其所产性蚜的雌雄比率与羽化迁飞期有关,最早和最末迁飞的角倍蚜的生殖率和雌雄比率较低,以末期迁飞部分尤为明显;在相对湿度50% ̄65%,室内日均温度为17 ̄19℃的环境条件下,春迁蚜的迁飞率接近100%,90%以上的越冬蚜集中在8d内羽化迁飞。  相似文献   

2.
控温存放春迁蚜的影响代廷富袁天树李坚强张正昌毛登龙(重庆市丰都县林业局)在角倍蚜的生活周期中,春迁蚜迁飞损失十分巨大。据报道,在春迁蚜的迁飞过程中,因迁飞不利,其损失量达到94.31%。因此,如何减少春迁蚜的损失,提高春迁蚜的有效利用率,是五倍子生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1988—1990年的研究,找出了角倍蚜在瘿外、瘿内阶段及春季迁飞期的种群消涨规律和影响因子.给出了角倍蚜瘿外阶段的种群生命表,性母蚜在湿地匐灯藓上的种群成活曲线,角倍蚜在瘿内阶段的种群增长曲线,以及春季迁飞期到产生致瘿干母时,春迁蚜、性蚜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4.
角倍蚜瘿内世代生物学及角倍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所形成的倍子(即角倍)约占全国五倍子总量的80%,经济价值很大。该倍蚜的生活周期属异寄主全周期型,虫型多样,生活习性复杂。在其生活年史中,春季有翅孤雌蚜(春迁蚜),迁飞到第一害主盐肤木上产雌雄性蚜,经一月左右(一般在夏初),雌蚜生殖,产下的干母爬到嫩叶上取  相似文献   

5.
角倍蚜春季迁飞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倍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产中国。其中,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所致的角倍分布最广,产量约占五倍子总量的80%。每年春,角倍蚜从冬寄主迁飞到夏寄主(结倍寄主)上。夏寄主上春迁蚜(性母)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角倍产量。日本高木五六氏和我国唐觉教授等曾对春迁蚜的迁飞进行过观察,并指出:自然迁飞发生在晴天,对迁飞时的气候状况也作过记载。为对其迁飞规律有所认识,笔者于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不同类型虫袋和填充物对角倍春迁蚜产性蚜数量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柱状虫袋填充玉米苞皮及对玉米苞皮进行浸泡处理可以提高性蚜的数量和雌蚜/干母的存活数;与传统的三角纸袋填充棕丝相比较,柱状虫袋填充浸泡玉米苞皮的雌蚜数、雌蚜/干母存活数、雄蚜数和性蚜总数分别增加了107.6%、229.1%、71.1%和87.5%,雌蚜/干母存活率提高了21.1%。虫袋内的雌蚜数、雄蚜数和性蚜总数与春迁蚜数呈显著负相关;雌蚜数和雌蚜/干母存活数与雄蚜数、性蚜总数和雌雄性比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角倍产区的环境因子明显影响春迁蚜的羽化期,但对春迁蚜产性蚜的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肚倍蚜人工养殖与挂放技术实施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肚倍蚜的人工养殖与挂放技术尚无成功的经验报道,本文将美灰藓的栽植,种倍采摘,夏迁蚜收集与散放,春迁蚜收集与装袋,性蚜保存和挂放袋等技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化、趋光行为及秋迁蚜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存于峨眉、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为4月19-22日、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7-10日,与原产地峨眉相比较,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提前了19、12 d,但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干母发生期持续4 5 d,发生期中间的1 2 d发生量占总量的70%以上;干母发生时间集中在10:00-16:00,发生量占日发生总量的80%以上;干母对直射自然光或灯光有明显趋性。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子的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别为(387.7±52.3)头·cm-3、(26.4±3.8)头、(27.6±4.2)头,与体积为(5.4±0.3)cm3的小倍子相比分别增加了46.7%、24.5%和23.8%(p0.05)。在冬寄主藓类存在的条件下,秋迁蚜产若蚜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14:00和1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后即开始产若蚜,并在4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分别为30、28 h,而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2 h后开始产若蚜,16 h后才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6 h。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青麸杨(Rhuspotaninimaxim)叶上致瘿成倒卵壮肚形倍的蛋肚倍蚜(KaburagiaovatirhustcolaXiang)春迁蚜(具翅性母)的形态特征、生活周期、冬寄主藓类植物、自然分布地理环境、人工培育的产品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取“看藓定地、植树护藓、成熟采倍和留种放虫”的技术措施可大大提高铁倍产量。一农户1985年产倍量为30公斤/公顷,收倍时在林内投放爆裂倍1公斤,让夏迁蚜迁飞到冬寄主上过夏越冬,1986年产倍量增到380公斤/公顷,较1985年增产12.67倍。  相似文献   

11.
角倍蚜(虫袋内)春迁蚜至干母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温I、Ⅱ,恒温Ⅲ、Ⅳ四组对角倍蚜虫袋的保藏试验,计算出角倍蚜(虫袋内)春迁蚜至干母的有效积温:180.20+-30.34日度。其中春迁蚜至性蚜的有效积温:7.90+/-0.94日度,发育起点温度:9.93+/-0.88℃;雌性蚜至干母的有效积温:176.26+/-29.40日度,发育起点温度9.52+/-1.2℃。  相似文献   

12.
在青麸杨人工纯林中,采取生荒法以优化肚倍蚜侨蚜及冬寄主生境,可使肚倍蚜春迁蚜上树率增加38.4倍;在倍树树权处缠绕细茅草,能有效的助长和保护肚倍蚜春迁蚜的上树,使其单株平均结倍数量及产量分别增加2.6倍和2.5倍;选植复叶为13小叶类型的青麸杨,其自然单个倍重高于其他小叶数类型;采用合理修剪、重度疏花、摘心控梢、环割节留技术,能有效地促进肚倍单个与群体重量及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角倍蚜干母分批上树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角倍蚜分批上树及接种方法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迁飞接种(同批上树)时,单株虫瘿数为15.65个,而迁飞加挂袋(分批上树-A)及挂袋2次(分批上树-B)时,单株虫瘿数分别为48.39个和161.84个,增加了2.09倍和9.34倍;同时单叶虫瘿数也从1.69个增加到2.77个和3.42个;单株有虫瘿复叶数从8.70片增加到17.87片和46.00片;有虫瘿枝条率从21.65%增加到59.74%和91.58%。(2)迁飞接种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第1~7片复叶,其中1~5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迁飞加挂袋及挂袋2次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的第1~8片及第1~11片复叶,其中第3~6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3)无论是干母同批上树还是分批上树,单叶虫瘿数均以1~3个为主,虽然分批上树时单叶平均虫瘿数从1.23个增加到1.47个和2.53个,但仍然低于单叶最适虫瘿数5~6个,对虫瘿的大小和生长没有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干母分批上树可以显著增加角倍蚜虫瘿数量,提高虫瘿的分散度,充分发挥盐肤木形成虫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肚倍是我国14种五倍子中单产较高、质量优良的种类之一,过去多为野生,单产很低.肚倍的致瘿蚜、冬、夏寄主分别为肚倍蚜、美灰藓、青麸杨.本文侧重论述肚倍蚜的生活周期、繁殖、迁飞、种群数量变化、适生气候条件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对肚倍生产中有关基地规划、宜倍地选择、造林密度、植藓方法、夏迁蚜的收集与散放、青麸杨的修剪与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介绍了肚倍丰产技术推广应用后产生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角倍春迁蚜收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春迁蚜进行了收虫兜斜挂,收虫兜挖洞,塑料管斜挂,三合板硬性架收虫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收虫方法都可行,但以在传统塑料薄膜收虫兜上改进的收虫兜挖洞效果最好,能活动收虫,省时方便,又增强了抗风能力,生产成本较低,春迁蚜收虫率最高,春迁蚜盛虫器及填充物的对比试验表明:牛皮纸三角袋是角信生产中的较好的盛虫器,降生纸作为填充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周期中7个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显微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蚜型的形态特征与其分工相适应,春迁蚜和秋迁蚜体型大,具有发达的足、翅、触角和次生感觉圈,与其迁移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干雌和越冬若蚜体型稍小,具有较发达的足和口器,与其取食、繁殖或越冬的分工相适应。干母体型最小,但体型修长,具有发达的足和喙,与其取食、形成虫瘿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雌、雄性蚜体型小,口器完全退化,足不发达,与其交配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结合各蚜型生活环境的变化,探讨角倍蚜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倍林中倍蚜及其冬、夏寄主在数量如何配置才能获得倍子高产,是倍子生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首次报道了三者数量与倍了产量的关系,也首次提出了依雏倍数估测倍子产量的方法。文章指出,在夏寄主充足的前提下,每亩倍林植侧枝匐灯藓(含原有藓)25-30m^2,每m^2接种秋迁蚜6-8万头,让倍蚜自然繁衍,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五倍子蚜虫的瘿外世代死亡率较高,影响五倍子产量的提高.本文报道了1987~1988年应用快中子辐照角倍好的试验结果,倍蚜能够完成生活周期,减少越冬死亡数,提高春迁蚜的羽化率,增加结倍数.辐照剂量为10~(16)通量的处理组,增产率最高,达108.3%.  相似文献   

19.
倍蚜种间亲缘关系及角倍蚜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3条和9条,分别对11种倍蚜和角倍蚜4个地理种群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分析.结果表明:倍蚜的遗传距离在不同属之间为0.482 8±0.170 8,不同种之间为0.252 0±0.178 0,不同亚种之间为0.147 2±0.076 4,聚类分析反映了倍蚜属间、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圆角倍蚜属与其他3个属的差异明显,可能是倍蚜中较早分化的类群.角倍蚜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75 9±0.030 2,种群间具有丰富的DNA序列多态性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上的隔离.  相似文献   

20.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彭兴民关键词角倍、种倍、秋迁蚜、收集近年来,角倍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3],生产面积扩大,种倍需要量剧增。人工收集秋迁蚜的量多,技术要求较高。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技术必须跟上为提高种倍利用率的要求,笔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