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sch蚕胚胎期温敏性的mRNA差异显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不同催青处理的伴性赤蚁sch系统进行研究 ,并以普通黑蚁系统夏芳作为对照。实验中分别抽提高温和常温催青处理 36h后的sch蚕卵和夏芳蚕卵的总RNA进行DDRT -PCR分析 ,其产物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展示 ,得到大量的差示片段。对高温催青处理后在夏sch蚕卵中特异表达的 2条能稳定重复的带进行了克隆 ,得到了长度分别为 2 73和 199bp的cDNA片段 ,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Northern杂交证实HAP82 80仅在高温催青处理的夏sch蚕卵中有转录 ,表明其为sch蚕卵经高温催青处理后特异表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利用温敏致死性状专养雄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性赤蚁(sch)具有催青期高温干燥敏感性,用30℃、相对湿度60%条件催青时雌卵孵化率很低,雄卵正常孵化。利用sch品种作父本与普通蚕品种杂交,其F1代的蚕卵仍具有高温催青敏感性,这是控制桑蚕性别实现雄蚕饲养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控制雄性孵化、提高蚁蚕群体中的雌性比率,可以降低蚕种生产的直接成本。家蚕限性蚁色系统雌为黑蚁,雄为赤蚁,且雄性赤蚁具有胚胎期温敏致死性。基于限性赤蚁性状与催青温敏致死性的关系,建立适用于降低实用家蚕品种繁育成本的限性赤蚁系统应用方法:将限性蚁色系统中控制蚁蚕体色的Z~(sch)和W~(+sch)基因通过杂交、回交、系统选择分别转移到常规家蚕品种,即普通黑蚁系统,然后再将二者融合形成新的限性蚁色系统;新的限性蚁色系统胚胎发育至己_2~己_(3+)期的蚕卵在28~34℃、RH 50%~60%的环境中保护24~60 h,可获得雌雄比例为2∶1~1∶0的蚁蚕群体;在建立新限性蚁色系统过程中同步选择提高其综合经济实用性状,并实施降低高温催青对蚕体伤害的技术措施。采用上述方法获得的经济性状达到实用水平的限性蚁色家蚕品种,可通过调节催青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达到提高雌性比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湿度对伴性赤蚁sch系统致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探讨家蚕伴性赤蚁(sch)致死的机理,比较了不同温度、湿度催青条件下,sch系统及其杂交F_1代和对照种黑蚁系统的孵化率、失水率、含水率、失水临界温度等。结果表明:伴性赤蚁sch系统在已_3至已_4期对温湿度敏感,受到高温和干燥的冲击,将获得“孵化不能”性状;温度、湿度因子对赤蚁sch孵化抑制均有较大的独立作用,sch表现出一定的“温度敏感性”和“湿度敏感性”;温度、湿度都能通过影响胚胎体内水分平衡失调而引起这种孵化不能;在不引起水分变化的情况下,温度还存在一条独立的抑制赤蚁孵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萍 《蚕业科学》2007,33(2):284-287
以伴性赤蚁家蚕品种XT和将XT的sch基因导入家蚕品种夏芳获得的伴性赤蚁品种夏sch为父本,以常规黑蚁品种为母本,分析了家蚕胚胎期伴性温敏性与伴性赤蚁sch基因及亲本其他遗传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夏sch伴性赤蚁的温敏性不比XT伴性赤蚁的温敏性弱,即伴性温敏性状随伴性赤蚁性状一起表现,认为伴性赤蚁sch基因不仅控制伴性赤蚁性状,而且还有控制胚胎伴性温敏性状作用;除sch基因外,伴性赤蚁温敏性强弱还与父本、母本的其他遗传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赤蚁蚕催青期温敏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鲁成  岳树谷 《蚕业科学》1998,24(1):46-48
家蚕正常的蚁蚕体色为黑色,迄今发现的赤蚁突变有6种[1]之多。赤蚁突变基因作为标志基因在遗传分析、连锁检索及基因定位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黄君霆等[3]研究获得限性赤蚁系统及潘庆中等[4~5]发现sch(伴性赤蚁)品种的催青温敏性,为赤蚁蚕的应用展现了新的前景。蚕丝生产上雄蚕比雌蚕有更大的经济价值[6],家蚕的性别控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因此,伴性赤蚁催青温敏性研究对家蚕性别控制及实现雄蚕饲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关伴性赤蚁基因与催青温敏性状的关系;以及赤蚁性状(包括各种赤蚁)与催青温敏性状的…  相似文献   

7.
家蚕温敏性品种胚胎发育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对温敏性家蚕品种K05在不同温湿度催青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的蛋白质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蛋白斑点1、7、8、10、13、15、17、18、19、20和25的缺失、蛋白斑点11、12、16、21、22、23和24含量的降低与高温干燥条件下催青时胚胎的不孵化有关;而蛋白斑点2、3、5、6和9的特异表达,以及蛋白斑点4和14含量的增加,与高温多湿催青条件下胚胎正常发育孵化有关。由此推测:温敏性家蚕品种在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不孵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一系列基因的被关闭或表达量下降所造成;而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催青时胚胎能够正常发育孵化,则可能是由于一些特异基因被激活,致使温敏性家蚕品种的生理代谢得到了补偿。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了解樗蚕卵催青期高温刺激对孵化酶的表达水平和孵化率的影响,用46℃干热空气处理1 h催青第2天、第5天和第8天的樗蚕卵,通过qRT-PCR分别检测樗蚕孵化酶基因PccHE在处理后0 h、3 h及6 h的相对表达量,并调查孵化率。结果表明,在催青室催青和培养箱中催青樗蚕卵的孵化率分别为87%和88%,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在催青第2天,PccHE的表达量并未受到热刺激诱导,在催青第5天,PccHE在热处理后6 h表达量受到抑制,在催青第8天,PccHE在热处理后表达量先下降,随后迅速上升,PccHE在樗蚕卵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与温度密切相关,而且可能参与了胚胎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在催青第2天、第5天和第8天对樗蚕卵进行热处理1 h,对樗蚕卵孵化率没有影响,试验区和对照区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卓兵  王茜龄  朱勇 《蚕学通讯》2004,24(2):14-18
以夏sch、秋sch为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催青处理,分别在2、4、5龄起蚕期添食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10.0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不同催青温度处理的伴性赤蚁蚕对BmNPV的抗性差异.实验中,34℃催青处理的伴性赤蚁(sch)蚕对BmNPV有最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sch基因具有胚胎期高温致死的特性,将伴性赤蚁(sch)导入实用品种中可实现专养雄蚕。通过常规和高温干燥催青处理sch雄蚕品种,找出降低雌蚕比率的有效途径,并对其孵化率进行t检验。得出结论:sch雄蚕品种在33℃、RH60%下雄蚕孵化率达到91.12%,雌蚕比率基本得到控制,雄蚕孵化率与常规催青技术处理sch雄蚕品种的雌雄实用孵化有一定的差异,经t检验中系差异显著,日系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根据两日的雌蚕比率不同,提出采用一日收蚁法技术提高sch雄蚕品种的雄蚕率。  相似文献   

11.
将温敏性蚕品种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催青 ,结果水分的散失较常温常湿催青大 ,卵内糖元、氨基酸含量较常温常湿低 ,SOD、CAT酶活性前期高于常温常湿 ,而转青时则相反。认为高温干燥条件催青对蚕卵呼吸强度有抑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家蚕二化性品种的滞育性受上代胚胎期环境条件调控,查找家蚕胚胎期滞育关联蛋白,可为最终阐明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以家蚕二化性品种秋丰的蚕卵为材料,分别在25℃常温和18℃低温条件下催青,提取胚胎不同发育时期蚕卵的易溶性和难溶性蛋白,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2-DE)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蚕卵在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在易溶性和难溶性蛋白图谱中分别检测到5个和7个差异显著的蛋白点。对这些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有8个蛋白点得到可信的最佳匹配蛋白报告,共鉴定出卵特异蛋白、卵黄原蛋白、表皮蛋白和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种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导致蚕卵胚胎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不同,据此推测低温和常温催青可能在蚕卵胚胎中诱导了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一种适用于蚕卵mRNA差异显示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自行配制的试剂取代GenHunterCorporationRNAimageTM Kit,并改用银染法代替放射自显影 ,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蚕卵mRNA差异显示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安全、高效、量多质优等特点。运用该方法对不同温湿度催青处理后的夏sch蚕卵进行mRNA差异显示 ,展示不同处理差异表达产生的RNA分子 ,回收了 1条差异带 ,并对差异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控制sch单养雄蚕品种雌雄蚕孵出比例的催青处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萍  鲁成  朱勇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1):31-34
研究结果表明 :在RH 6 0 %状态下 ,控制性比的温度和下限时间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控制性比的高温处理适于干燥状态下进行 ;处理后雌蚕孵化整齐度明显低于雄蚕孵化整齐度 ,雌雄蚕孵化整齐度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尤以雌蚕更为明显。由此提出了在RH 6 0 %状态下sch单养雄蚕品种控制性比的起点温度及温度、时间范围。认为高温催青用下限温度配合 1日收蚁法效果好 ,高温处理以后的胚胎适于在RH 80 %~ 85 %的湿度中保护  相似文献   

15.
用标记基因与数量性状关系的截尾分析法和常规统计法比较同一亲本、相同性别的 3个群体内相差 1个sch基因的两个子群体差异 ,分析sch基因对家蚕健康性、全茧量、茧层量等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sch基因对健康性无不良影响 ;在高温、常温两种催青条件下 ,sch异质型茧重与正常型茧重无差异 ;sch纯合型的茧重低于异质型和正常型。由此探讨了伴性赤蚁sch基因用于雄蚕品种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家蚕二化性品种的卵滞育与否受上代环境影响,25℃高温明催青将产滞育卵,而15℃低温暗催青将产非滞育卵。为探究催青温度调控二化性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对从家蚕卵巢细胞中克隆的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Bmdhr)的5种cD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mdhr基因的5种cDNA由相同的mRNA转录本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而来,其中Bmdhr mR-NA-1与Bmdhr mRNA-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Bmdhr mRNA-4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滞育激素BmDHR-1的序列相似度达99.2%。将家蚕二化性品种秋丰的蚕卵用蛾区半分法分成2组,分别以15℃暗催青和25℃明催青,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催青温度对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及蚕体组织中Bmdhr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Bmdhr mRNA-1主要在蛹期卵巢中表达,在对滞育激素最敏感的化蛹后4 d时,其转录水平急速上升至峰值,并且高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低温催青;Bm-dhr mRNA-4主要在各发育时期的蚕体血液中表达,特别是在高温明催青条件下,其在蛹期血液中的转录水平是低温暗催青的7.7倍,说明BmDHR-4可能是决定家蚕二化性品种卵滞育与否的关键因子之一;Bmdhr mRNA-5在化蛹后2~3 d的卵巢中转录水平高,且低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高温催青,化蛹后3 d其转录水平开始下降,至化蛹后4~5 d 2种催青处理间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阐明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积累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周怀民  勇作全 《蚕业科学》1993,19(4):208-212
对柞蚕的蛹、卵、幼虫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处理试验,调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自然发病率。结果下列情况促使柞蚕发生较多的核型多角体病:暖茧期蚕蛹和孵卵期蚕卵长期接触高温多湿(27℃、90%)、低温多湿(15℃、90%);低温(7—8℃)抑制蚕卵胚子15天以上;春柞蚕卵在自然室温(13℃—19℃)保存30天以上;出蚕期卵层堆积厚度1.5cm以上;幼嫩饲料;“下河”蚁蚕的河滩畦芽育;五龄饷食蚕受到38℃3小时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