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BA,NAA及蔗糖3个因子对牛蒡(Arctium lappa L.)组培苗的增殖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NAA,BA及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3个因子对牛蒡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各试验均按正交表L9(34)形成3因素、3水平的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增殖培养基是MS+BA 2.0 mg/L+NAA 0.05 mg/L+蔗糖30g/L,最适于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BA 0.1 mg/L+NAA 0.05mg/L+30g/L蔗糖.  相似文献   

2.
3.
正交试验法在牛蒡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BA,NAA及蔗糖3个因子对牛蒡(Arctium lappa L.)组培苗的增殖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NAA,BA及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3个因子对牛蒡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各试验均按正交表L9(3^4)形成3因素、3水平的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增殖培养基是MS BA2.0mg/L NAA0.05mg/L 蔗糖30g/L,最适于生根的培养基是1/2MS BA0.1mg/L NAA0.05mg/L 30g/L蔗糖。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对同一试验两种设计和分析,证明在畜牧试验中析因试验设计与正交设计结论的一致性。在多因素试验中,即使当予计试验因子间存在明显交互作用时,只要使所研究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在正交表中分别占据一定的、不受干扰的列号,采用正交设计分析所得的有关主效应和互作效应的分析结论与析因试验设计中所作的常规方差分析的结论是完全相同的。但前者所需的试验水平组合大大少于后者。当予计试验因子中互作效应很小时,按正交设计只需选用一张能按排下主效应的正交表即可。这样正交设计在畜牧试验中可显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木瓜多糖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木瓜多糖的工艺条件,提高得率。[方法]采用L_(27)(3~(13))正交试验考察超声波处理时间(A)、浸提时间(B)、固液比(C)和浸提温度(D)这4个因素对木瓜多糖得率的影响。同时,考虑可能的交互作用(AB、AC和AD),最终寻找出最优水平组合。[结果]通过考虑交互作用并设计使用L_(27)(3~(13))正交表的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水平组合为A_3B_2C_1D_3,即超声波处理时间40 min、浸提时间60 min、固液比1∶30 mg/m L和浸提温度80℃。在最优水平组合条件下测得木瓜多糖的最佳提取率为15.2%。[结论]确定了木瓜多糖提取的最优工艺组合,为木瓜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正交试验法在月季离体快繁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红成功”带侧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月季离体快繁研究。采用MS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6-BA、NAA,按正交试验表形成不同配方的培养基,分析了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以及活性炭时月季茎段分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月季生根培养,采用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NAA和6-BA,按正匀表L9(3^4)形成3因素、3水平的不同配比,比较了不同培养基时月季组培苗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MS培养基 6-BA2.0mg/L NAA0.05mg/L 活性炭O.3%配方时茎段分化和植株再生效果最好,最适于长根的培养基配方为:MS培养基 NAAO.05mg/L 活性炭O.3%。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金银花、蒲公英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绿原酸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优选提取工艺。结果乙醇浓度对绿原酸的提取影响较大,其他3个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为: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用量。结论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75%乙醇、10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  相似文献   

9.
关于正交试验设计的重复试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计算机进行大量随机模拟试验,揭示了在正交试验设计时因素水平差异显著与否,主要取决于试验效应的平方和与随机标准差,并推导出随机误差临界值近似计算公式:σ≈θ·r·m·∑α2k(a-1)·[Fα((a-1),fe)-1]。其正确性经随机模拟得以验证。建议做正交试验时尽可能设置2次重复试验。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10.
正交试验在评价山杏经营管理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正交试验法在辽西地区山杏林地经营管理技术评价中的应用。以追肥、叶面施肥和土壤管理为试验因素,对比追肥因素中尿素、二铵、复合肥;叶面施肥因素中微肥、硼砂;土壤管理因素中扩穴、松土对山杏产量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追肥因素来说,尿素的效果最佳k=16.072;对于叶面施肥因素来说,硼砂的效果最佳k=16.128;对于土壤管理因素来说,松土的效果最佳k=16.380。以尿素、硼砂、松土水平组合为最好。试验的实际产量这种组合产量最大,达到320.04 kg/hm2。  相似文献   

11.
从茶叶中提取天然咖啡因,以乙醇作为溶剂,利用正交试验法探究了料液比、超声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乙醇的浓度对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1∶18,超声时间为5 min,浸提温度为70℃,浸提时间为60 min,乙醇浓度为85%,咖啡因的提取产率可达3.74%。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同时产品产率高、纯度好。  相似文献   

12.
以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培养条件,接种量5%(V/V),pH=6.5,120r/min,28℃,120h,对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cadae进行液体培养。通过对生长的菌丝体干重的测定及分析,得到该菌生长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g/L,酵母膏:5g/L,K2HPO4:1g/L,并证明碳源为其生长的最重要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交试验法制备生物柴油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可以由菜籽油与甲醇在碱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得。为解决生物柴油酯交换过程中的产物与催化剂分离问题,制备了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观察了反应条件如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的变化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找出菜籽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醇油摩尔比18∶1,催化剂用量8%,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7 h。在此反应条件下生物柴油转化率可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14.
越橘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正交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萘乙酸、蔗糖以及活性炭等因子对越橘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因子对越橘再生苗生根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活性炭、吲哚丁酸、基本培养基、萘乙酸和蔗糖。其中,活性炭的添加对越橘的生根有极显著影响,吲哚丁酸的影响较显著,基本培养基有影响但不显著。越橘纽培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组合为1/2WPMA+IBA2.0mg/L+NA.AO.5mg/L+蔗糖20g/L+活性炭1g/L。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烤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烤烟主要栽培因子一有机肥比例、种植密度、留叶数等与烟叶品质的关系,建立了烤烟在豫中地区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的高产优质栽培方案,即有机肥比例25%,种植密度16500株/hm2,留叶数为22片,株.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计算机实现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正交表生成、交互作用列寻找、因素位置安排及方差分析的算法和程序结构。  相似文献   

17.
种养结合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复合肥用量、腐熟干粪用量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三因素中高钾复合肥用量对花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最大。2)13-10-20高钾复合肥用量为300kg/hm2的处理组合普遍表现出植株较高、分枝数较多、单株结果数多等特点。3)产量分析结果显示:最优处理组合为种植密度120 000穴/hm2、高钾复合肥300kg/hm2、腐熟干粪30kg/hm2,同时影响产量大小的因素顺序为:高钾复合肥腐熟干粪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正交分析的方法,以羟丙基纤维素浓度、羧甲基壳聚糖浓度、乙酸钙浓度为考察因素,通过对黏度、澄明度、止血效果、成膜时间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佳伤口清洗剂配方组成。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伤口清洗液性能的影响次序由大到小为羧甲基壳聚糖(CMC)浓度(B)羟丙基纤维素(HPC)浓度(A)乙酸钙浓度(C)。结论:由2%羟丙基纤维素、1%羧甲基壳聚糖以及1.5%的乙酸钙组成的伤口清洗剂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选定因素下湿地基质中氨氮释放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型静态实验,研究了成熟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基质在不同影响因素正交组合条件下氨氮的释放速率和变化.在控制温度T、pH值、溶氧(DO)及有机质(COD)的情况下,监测氨氮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氨氮的释放速率和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一定范围内(15~35℃)温度越高,释放速率越大;溶氧对氨氮的释放无显著影响;基质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因而较低COD浓度不构成氨氮释放的限制因素;湿地基质对pH值有很强的缓冲能力,进水pH值基本不影响氨氮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