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拍词是日语中“拍”数最少的词,四字词是日语中常见的“拍”数最多的词之一。掌握一拍词和四字词的声调规律,对于讲标准的日语有所帮助。本文就一拍词和四字词的声调进行举例分析,并找出其规律,以期能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知情权特别是行政知情权是公民的重要法律权利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力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客观上要求社会公权的运作能够有效的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开展的“政务公开”、“司法公开”活动,在保障公民行政、司法知情权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中国保障公民知情权特别是行政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的法律还存在许多缺陷,发达国家在保障公民知情权方面已有较成熟的法律体系,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金代的禁茶     
茶,乃饮料之佼者,中国饮食文化之奇葩。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氏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对它有所认识和利用。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至汉晋,饮茶之风突起,并越来越受到上至五公贵族、下到布衣百姓的喜爱。隋唐以降,不仅汉人把它作为居家必备之物,列为开门,“七大事”之一;就是周边少数民族也把它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成为中国人的真正国粹。然而,这个人类的宠物,也有背时的日子,历史上某些统治者出于种种原因曾一度禁止百姓饮用。这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黑暗时代”就在金代。  相似文献   

4.
终结信访     
《百姓》2003,(10)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政府和官员,能不能解决的“实权”也在政府和官员手中。信访就这样生存在对百姓“有心无力”的尴尬里,对政府“不即不离”的微妙中。  相似文献   

5.
《百姓》2002,(13)
关注百姓命运,服务百姓生活!——这是《百姓》杂志的宗旨。我们倾听来自生活底层的呼吸,构筑百姓表达声音的平台,感受平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我们关注百姓的情感生活,讲述现代情感故事,解构现代社会的婚姻状态。我们关注边缘生活状态下的人的情感和欲望,寻找动人的爱情故事。“观察”以平民的视角,坚守社会良知,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所遭受的屈辱、不公正、侵害作深刻报道。“思想”、“拷问”剥除社会生活的表象,对生活本质作理性的思考,力图与读者架起一座思想的桥梁,倾听思想者灵魂深处的巨大喧啸。“天下”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传达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回眸”反思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示社会沧桑变迁。  相似文献   

6.
吴震 《百姓》2001,(6):15
自我而上,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百姓,因此初读《论语》时,便十二分地讨厌孔夫子说的一句昏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先生凭什么要蔑视我等平民百姓?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待我们百姓,孔夫子还算是客气了的。其实,在官老爷的眼睛里,百姓竟一度与猪狗牛羊无异。打从战国时管仲起,不就有很多大人君子视百姓为禽畜,以养畜喻管理百姓,谓为“牧民”么?  相似文献   

7.
《百姓》2003,(11)
我们的生活与一些词汇发生着直接的链接关系。只要某个词开始流行,生活一下子就被刷新了。比如按揭这个词,似乎昨天它还是躺在小学课本里的一个“生词”,可一转眼,我就要与这一流行于大街小巷的新鲜词“短兵相接”了。  相似文献   

8.
钱王与钱塘     
《百姓》2003,(12)
“钱塘,钱塘,有钱塘未成,无钱成钱塘。”这首民谣曾一度流传于,人畜遭灾。灾情传到皇帝耳朵里,他一下子急了:这杭嘉湖三处“鱼米之乡”一旦被冲垮,往后的皇粮就成了问题。于是皇帝慌忙向文武百官问计。那班贪官一听,觉得“造塘堵水”不但可以立功而且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当那些贪官向皇帝提出“需十万两库银便可筑提挡住水害”等等要求时,站在金銮殿上一位姓钱的老御史再也忍不住了,他抢步出班,跪奏皇帝:“老臣不用让百姓捐一文钱,只要库银五万两就可以把事办成”。皇帝欣然钦命钱老御史出京承办,他暗下决心,不修好海塘一车,钱百文。”灾民们情绪高涨,纷纷参与修造海塘。但三天再造三天,钱在塘内”。百姓们纷纷说:“钱在塘内,造好海塘,挡住水灾,世世代代安居乐业,我们的工夫没有白丢!”在百姓们  相似文献   

9.
《百姓》2002,(12)
“汤”(Soup)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喝汤时要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呷汤时则发出“丝丝”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和“Soup”这个词的发音很相似。另一种说法是“Soup”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德文“Sop”,即一种浇有肉汤或浓汤的面包,后来,面包和汤的关系逐渐变得模糊,从十四世纪开始,就改称汤为“Soup”了。换句话说,汤已转变为“Soup”的主角。在英语中,“晚餐”(Supper)这个词来自“辍饮”(Sup),意思是请坐下喝一碗汤。在美国,喊一声“汤来啦”(Soup is coming),表示家人或客人可坐下来用餐了。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重申,要“大力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这是当前和以后一个长时期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必须从基础做起。早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就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国家的正式成员对  相似文献   

11.
没了“豆你玩”、“糖高宗”和“蒜你狠”,今夏“姜你军”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创出10年最高。姜价奇高的背后,是去年“毒生姜”事件的后遗症。由于生姜这种农产品的特殊性,局地质量安全问题就会引发整个行业震荡,增加百姓负担,损害农民利益。如何保障百姓的“菜篮子”?这一沉重的话题再次引发人们讨论。  相似文献   

12.
说起“老”,常会有人想起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等词,仿佛“老”就是衰败,就是调零、就是不幸。其实,此念差矣!同是描写“老”,我们的语言中不乏“老当益壮”、“老树繁花”、“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极为有气魄的词。究竟什么是“老”?正确的答案是:“老”并非仅指年龄,更是指,心态。  相似文献   

13.
也谈“柴米油盐酱醋茶”成都市文化局李祥林“柴米油盐酱醋茶”,民间百姓视为日常生活最基本用品,称“开门七件事”。古往令来,大而言之,善治天下者莫不将此“七事”常挂心头,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就曾对他的厨师说:“我这个当总理的,眼皮始终不敢阖上。一阖上,...  相似文献   

14.
俞可平 《百姓》2001,(10):38
我们在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就“什么是‘人民共和国’”这一问题做过调查。结果使我们大吃一惊:只有27%的人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国歌、国旗、国徽、国号,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对这些起码的常识,都应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某人不会唱国歌,在今天可能遭人讪笑。但对国号的无知,似乎还没到使人脸红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百姓打假     
林希 《百姓》2001,(1):36
谈这样一个话题,先要作一些解释,百姓打假,有两个含意,第一是说打假运动要有百姓参加;第二是对于“百姓”,也要打假,说明白些,就是打“假老百姓”。那么,老百姓也有“真老百姓”和“假老百姓”之分吗?近来常见报端披露,说有某某不法之徒或假冒记者、或假冒税务官员,找到商家、民家诈骗钱财。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假冒老百姓的。既然天下没有人假冒老百姓,那么在百姓中打  相似文献   

16.
今天,本刊披露的郓城县肖皮口乡农民张广林被非法拘禁一案,值得我们深思。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在国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积极推行普法教育的今天,这种无视国家法律、公然践踏公民人身  相似文献   

17.
阮晓芳 《农家科技》2013,(11):46-47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黔江区猕猴桃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的主要示范品种:重庆主城百姓吃的蔬菜,更多的人不会知道来自黔江,因为黔江是全市保供蔬菜基地示范建设区县之一;而且,黔江还是“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着力建设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是我们不变的追求。”黔江区农委主任翁天均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也就是说,公民的肖像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不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而擅自使用公民的肖像,就会侵犯公民的肖像权,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下列情况下,使用公民肖像并不构成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拍照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偷拍他人隐私的事件发生,人们普遍对此感到担忧,如何保障公民的隐私权,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脖子语义场”主导词在近代汉语阶段发生了演变,唐末至明前期脖子语义场的主导词是“颈”和“项”,明末开始发生分化,明清以后北方官话区中“脖”是主导词,而南方官话区主导词则是“颈”,这种两分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现代汉语方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