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后碧绿湿润的青苔上,两只蜗牛伴随着抒情的歌声,缓缓向对方爬去,先是用洁白的触角触摸对方,然后相拥相吻。当晶莹的水珠折射着通红的晨辉时,昆虫世界里的成员开始了新一天的旅程:小蚂蚁在贪婪地吮吸着嫩叶上的甘露,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翻飞。借着太阳光辉的温暖,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慢慢蠕动,有的在振动着五彩的翅膀。在盛开的鲜花下,瓢虫和蚂蚁爬过草丛,她们没有打扰一对呢喃细语、缠绵爱抚的蜗牛。——这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小宇宙》里的情景。100多年以前,另一个法国人法布尔出版了是科学更是文学的宏篇巨著《昆虫记》,揭示了昆虫世界复杂徽妙的喜怒哀乐现象以及虫性和人性的交融。两个法国人带领我们走近令人惊叹、奥妙无穷的昆虫世界。中国人对昆虫的细心观寮有更早的记录。甲骨文的“夏”字,就是一个以蝉的形象为依据的象形字。古人把蝉和夏季联系在一起,蝉开始呜叫就是天气要童热了。《诗经·七月》篇中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意思是:五月螽斯开始用腿行走;六月“沙鸡”(纺织娘)的两翅摩擦发出鸣声.同时也可飞行;八月到了住户的屋檐之下;九月即进到屋里了;十月蟋蟑就得钻到热炕下了。昆虫在古人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例如“雉鸲麦苗秀,蚕眼桑中稀。”王维《渭川田家》,“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杜甫诗《曲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杜牧《秋夕》,“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昆虫,这些小小的生命,随时随地会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在我们熟悉的昆虫中,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我们喜爱的,也有我们憎恶的(有的仅仅因为长相)。不过它们仅仅是整个昆虫世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我们陌生的、不知名的和难以见到的。地球上有近100万种昆虫,是生物界最大的动物群体,远比其它动物总数大得多。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昆虫和植物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居住几亿年了。它们渺小,但它们顽强。历经地球上的多次生命的劫难,依然以最庞大的队伍生活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旅游凝视现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旅游现象的理论基础,根据Urry的观点,摄影是旅游者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因此,旅游者拍摄的图片就可以作为探究游客凝视的重要文本。本文以旅游凝视为基础,通过网络搜集南京乡村游客摄影照片,采用图片内容分析法对图片进行分析,结合Hunter和Stepchenkova的图片分类方法将照片分为自然风光、游客与景、景观建筑等14类,并通过绘制南京乡村聚合形象地图进一步分析了各类照片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为乡村旅游形象建设提出了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世界的一件盛事。上海世博会5月1日开幕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纷至沓来,前来欣赏和了解世界文化和科技的最前沿展  相似文献   

4.
游客凝视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客凝视理论洞察和分析了现代旅游的逻辑运行及现代游客的种种偏好和行为.通过将游客凝视理论引入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乡村旅游中,得到乡村游客倾向的凝视类别以及凝视给乡村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探讨了乡村旅游如何在游客凝视影响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     
正土地知道自己金贵,从没心思说闲话。大块小块土地手牵手向远处伸去,鹰鸟一样,不倦地仰天飞翔。天滚着天,月滚着月,年滚着年。一天紧过一天的日子里,土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没白没黑地做着天下最大的事。没人不知道,土地知根知底的伙伴是村庄。土地选择了村庄,村庄选定了土地。它们天天说着生命里最该说的话,想着岁月中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旅游OTA平台分享旅游经历。为了了解游客眼中的故宫意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旅游门户网站中的数据进行在线云采集,使用ROST CM6软件对文本数据进行高频词统计分析,对故宫的认知意象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故宫人文景观具有高度代表性和独特性,皇家建筑成为故宫的核心吸引物,故宫馆藏对游客构建故宫意象起到正面促进作用,并且故宫利用丰富的展览内容和先进展览手段,对故宫意象的构建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置多条主题游览路线、丰富游客对故宫的印象、加强藏品展览功能、丰富故宫文化内涵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亲近土地     
柴人 《湖南林业》2005,(4):35-35
谈起与土地的感情,绝不是我作为一个基层国家公务员自然的特性。作为自己的职业,那是阴差阳错,作为一种感情,那是天然而生。  相似文献   

8.
亲近土地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土地是城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土地洁净、健康、安全是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前提。通过文献资料和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出了城镇土地生态化综合开发治理技术,以富平石川河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详细探讨了土地工程技术在促进我国未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以期能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林业工作参考》2005,(1):20-31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144亿亩),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居世界第3位。在144亿亩土地面积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沙漠、戈壁和永久积雪山地、冰川占19%,城市、Xi矿、交通用地7%。此外,现有耕地14.9亿亩,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4%,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2%;人均耕地为1.4亩,仅占世界的口叽。林地面积18.3亿亩,草地面积42.9亿亩,宜农荒地面积5亿亩,宜林荒山荒地11.7亿亩。海岸线1.84万公里,滩涂23亿亩,淡水面积2.5亿亩。从总的情况看,我国土地面积以…  相似文献   

12.
计算一块土地面积时,只要量出地块的长(米)和宽(米),然后相乘,得出一个乘数;接着把乘数除二、得出商数;最后把乘数和商数相加,并从加数的个位开始向左数三位,点上小数点,即是那块土地的面积。例如:一块土地长56米,宽33米,面积计算顺序是: ①56×33=1848 ②1848÷2=924 ③1848 924=2772 ④2.772亩,即要计算的面积我们用普通法验算:56×33×O.0015=2.772(亩)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从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涵出发,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历史与发展,并分析了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土地是农业生产之母,也是人类生存之本。我国耕地总量仅占世界耕地总量的9%,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将近19%,现有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已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然而,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土地被人为撂荒的问题日渐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以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撂荒具有面广、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既发生在发达地区,也发生在欠发达地区,既有一般性的季节性撂荒,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照片共享平台,通过GooSeeker爬取靖港古镇旅游照片作为研究数据,应NVivo11.0和Ucinet6软件,采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结合扎根理论、旅游凝视等理论分析游客对于靖港古镇的景观关注度。研究结果显示:靖港古镇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关系处于破裂与失衡状态,游客与靖港古镇仍处于单向凝视关系,因此对古镇景观规划提出以下建议:①打造古镇名片,发展古镇特色;②增强游客体验,创造文化氛围;③规划景观布局,丰富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林业》2005,(3):1-1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2月23日由国务院第八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  相似文献   

17.
裴艳岭  齐善忠 《绿色科技》2013,(11):163-165
借助RS和ArcGIS的统计分析功能,得到了1987年和2010年两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发现:在近20年的时间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是变化最为明显的两种用地类型,而且变化数值相当,探讨了引起两种用地类型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另外从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出发,定性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和土地用途管制在我国耕地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土地整理和土地用途管制在耕地质量保护中的作用,包括中低产田的改造和环境质量的保护;概括性地总结了土地整理与土地用途管制在耕地保护中的相辅相成作用,这对于保证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等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尤其是土壤盐渍化,呈现出H趋恶化的趋势。为此,排除盐渍,科学规划,合理治理和利用土地,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一生都会有许多情结 但是一辈子都解不开的或许只有一个 那就是——土地情结 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七年来全国耕地已减少1亿亩。2003年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01%。人均耕地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耕地无疑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本中之本”。从1991年开始,每年的6月25日被定为中国的“土地日”,告诉人们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的国情,以唤起全民的土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