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遗传性不同的品种或类型,经过杂交,其杂种一代表现有较强的生活力、繁殖力、生长势、适应性、抗逆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上具有比双亲优越的现象,这种超亲 优势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利用这种超亲现象配制和种植第一代杂交种,以达到较多的增产和更大的经济效益称为杂种优势的利用.因此,杂交水稻优势的利用一般只是第一代.  相似文献   

2.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它的含义是指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或类型进行杂交而产生的一代杂种,往往比父母双亲具有较强的生长势、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杂种一代这种超亲现象称为杂种优势,但如何利用两个亲本杂交所能产生的优势,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存在着大量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特别是像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  相似文献   

3.
对在不同的氮素营养条件下进行诱导培养的8个水稻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子一代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Ec6、3、1、2)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不同的氮素营养条件培养下,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的变化,杂种子一代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是由双亲遗传性决定的,杂种子一代表现了高氮素吸收和利用率基因型的杂种优势;水稻营齐生长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可以作为杂种优势分析与预测在生理方面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4.
两个遗传性不同的品种或类型,经过杂交,其杂种一代表现有较强的生活力、繁殖力、生长势、适应性、抗逆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上具有比双亲优越的现象,这种超亲优势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利用这种超亲现象配制和种植第一代杂交种,以达到较多的增产和更大的经济效益称为杂种优势的利用。因此,杂交水稻优势的利用一般只是第一代。1.选好地块制种田要集中成片、地力均匀、肥力中等以上、水源方便,且周围300m内不得种植其他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杂种优势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现象,近年来,杂种优势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杂种优势的机理,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杂种比势预测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杂种优势利用是农业生产有效的增产途径之一。查明杂种与其亲本的遗传关系,进行杂种优势预测,对选配杂种的亲本组合和培育生活力强、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的强优势杂种有一定意义。长期以来,杂种优势的预测一般都采用与产量有关的数量性状统计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杂种优势预测开始从数量性状的统计深入到了细胞学和生物化学领域。鉴于同工酶是基因转录和翻译的直接产物,是与基因距离最短的一种表现型,因此把同工酶的研究看作是研究基因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1960年,Schwartz首先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玉米自交系杂种的酯酶同工酶,并发现杂  相似文献   

7.
<正>从育种学的观点来看,杂交是遗传性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品种或品系间的个体交配。杂种优势则是指不同群体、不同品种间的个体交配所生的后代,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性能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在数量性状方面,表现为杂种的生产水平超过双亲平均生产水平,繁殖力提高,饲料利用能力增强,生长速度加快。在质量性状方面,表现为杂种的生活力以  相似文献   

8.
<正> 芝麻杂种一代的优势表现,与选种目标有较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杂种一代优势弱的,在以后各世代中,也难分离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类型.现以1977年对18个芝麻杂交组合的杂种一代优势分析结果,作一简介.一、芝麻杂种一代超亲优势的主要表现芝麻杂种优势在子一代的主要表现是植株增高、单株蒴数增多、生长势和抗逆性增强,而蒴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等性状,一般均介于于双亲之间或稍优于亲本,超亲现象较少.在18个杂种一代中,株高超过双亲  相似文献   

9.
棉花杂种优势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作了回顾,指出杂种优势研究利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未来杂种优势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提出看法,认为化学杀雄技术,杂种优势预测技术与海陆杂种棉的选育是未来最具潜力的三大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种优势已经在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但对杂种遗传基础的认识仍显不足。显性和超显性假说是传播最广的两种学术观点,也得到一些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的支持。现在已经明确杂种优势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基因位点间的上位性互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存在控制杂种优势的遗传网络。这些研究将为有效预测杂种优势和利用分子设计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优势是一种天然现象,即杂交后代在产量、适应性和对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方面表现出超过双亲的特点。由于杂种优势能够使农作物产量和抗性等方面显著提升,故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植物学家们已经初步解释了作物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和遗传机制,但是杂种优势的形成原因复杂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阐述了杂种优势预测方法及主要农作物对杂种优势的应用进展,可以预见未来的研究会通过先进的测序技术结合多组学研究来逐步阐明杂种优势的复杂机理。同时更多地挖掘与杂种优势相关的基因、分子标记;创新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从而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准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匀浆互补和同工酶分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了30个水稻杂种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利用更多的试验信息,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准确率达83.33%。此外,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玉米、小麦杂种的杂种优势预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证明模糊综合评判能有效地预测植物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酯酶同工酶测定杂交水稻杂种纯度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杂交水稻的杂种纯度直接关系到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增产效果,早期鉴定杂种纯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水稻同工酶的遗传研究当中,种子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稻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都可以用来鉴定杂种的纯度,以此提供了从杂种的胚乳、种子早期预测杂种纯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但杂种F1的育性问题严重阻碍其杂种优势的利用,水稻广亲和性被广泛认为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本文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水稻籼粳亚种间广亲和性的遗传学研究以及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育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种植高粱杂交种都是利用杂种一代的优势来提高产量。杂种优势是指两个亲本杂交后,杂种第一代(F_1)的植株,在生长势、生产力、抗逆性、生理生化等特性和生长发育状况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可见杂种优势起始点是从 F_1代出苗之后植株才具有杂种优势。那么,F_1代的种籽即杂交 F_0代(从受精后到籽粒成熟)是否也具有杂种优势的启示下,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试验方法与结论由于高粱是雌雄同花常异交作物,因此在试验设计上采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与该不育系保持系交配得到姊妹交籽粒,与恢复系交配则得杂交籽粒。为确保试材的遗传物质基础相同及外界生活条件一致,在不育系植株出穗后开花前,从穗顶主轴起将穗均匀分成两个分穗,每个分穗  相似文献   

16.
烤烟主要性状杂种一代优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烤烟杂种一代在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杂种优势.正交的杂种一代与双亲平均值相关性较大且显著,反交的杂种一代与双亲平均值相关性小.烤烟品质和经济性状受细胞质遗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籼粳杂种不育是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主要瓶颈,其遗传机制很复杂。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是由基因控制的,与遗传重组有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遗传分化和基因控制的角度综述了籼粳杂种不育现象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向日葵亲本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同其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向日葵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75份材料及50份杂交组合材料,以多元统计方法对亲本进行遗传距离的估算和聚类分析,旨在研究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中亲本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与其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调查了株高、茎粗、花盘直径、叶片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籽仁率及生育期共9个性状。对得到的50个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的测定。研究表明,向日葵存在较高的杂种优势,但其与双亲的遗传距离的相关不显著。对9个性状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除在籽仁率上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余性状相关均不显著。类群内有些组合的杂种优势不低于甚至超过类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类群间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也不都高于类内杂交组合。初步结论认为,遗传距离作为预测杂种优势的一个指标,其可靠性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籼粳交恢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方差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选择遗传差异适当的亲本配组是选育籼粳亚种间强优势组合的重要基础,双亲适度的遗传差异可有效提高杂种的结实率和产量水平,改善杂种的一些不良性状如生育期和株高超亲、籽粒充实差等,并使杂种保持强大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20.
对36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的300个杂交种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发现:互补酶带,杂种酶带的出现与否,不能准确预测杂种产量的高低;双亲酯酶同工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杂种优势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