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总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3)不同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林分密度对0相似文献
2.
大青山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 a生油松人工林中设置5块不同密度的标准地,分别选定样木,测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再换算到整个样地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相似立地条件下,30 a生油松人工林在2 200株/hm2~4 400株/hm2一定密度范围内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样地林分密度递增而增大,总叶面积却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用动态规划方法探讨油松人工林最适密度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张运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8(2):20-29
本文采用Richards函数的修正式拟合林分直径生长,并考虑间伐引起的林分直径非生长性增长,将林分平均直径和每公顷株数作为状态变量,将林分价值作为指标函数,建立了离散确定性动态规划模型,求出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各地位级不同年龄、不同初始状态的林分最适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4.
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青山区对油松人工林密度与其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指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数函数关系,即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胸径和冠幅减小。树高随密度的变化不显著,而树木的高径比随密度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二者关系可拟合为对数曲线。该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生长因子影响的最大临界值阳坡为3 000株/hm2,阴坡为4 000株/hm2可作为调空密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陇山林区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提出维持植物多样性、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健康状况的合理林分密度。【方法】以小陇山林区5种不同密度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系数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油松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23科38属50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物种数逐渐减少,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发生变化。②不同密度油松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基本表现出减小趋势。③各指数与林分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与林分密度均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其中草本层均匀度指数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④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共有物种减少,相似系数逐渐降低。【结论】密度对人工油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为1717~1867株/hm2时,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Alatalo指数均达到最高,表明此密度是林下植被生长发育较为合适的密度,能够保障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方法】以秦岭西段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林分密度(1 367,1 861,2 517,2 617,3 012和3 683株/hm2)的标准地,采集土样和枯落物样品带回室内,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持水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等。【结果】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体积质量、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具有显著影响。密度为2 617株/hm2的林地土壤体积质量较小(1.14g/cm3),总孔隙度较大(62.57%),有机质含量较高,为1 367株/hm2林地的1.63倍,土壤持水性能较好(1 251.40t/hm2)。【结论】油松人工林在适宜密度条件下,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使林地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在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为2 617株/hm2左右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点与大气降水及林分的蒸散量紧密相关,阔叶林地土壤水分动态比针叶林地变化较缓和,变化幅度较小;同一林地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动态特点与一次降水时接收到的净雨水量及森林植物根系在各层中的耗水量密切相关。在整个生长季节内,0~20cm和20~40cm土层水分变化较为剧烈.而40~60cm和60~80cm土层水分变化较为缓和。植物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密度与对应土层的耗水量的相关关系只有在土壤水分条件充足时才比较明显,当土壤水分条件较为干燥时,植物根系对下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则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树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25块标准地资料,尝试用美国的树冠调查指标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进行初步调查探究,对4种林分密度(500、1000、1500、2000株9hm-2)同龄级(40~50a)油松人工林树冠因子的研究发现: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40~50a)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500株·hm-2以下有利于树冠生长;对比分析3种立地条件(低山阴坡厚土、低山阴坡薄土、低山阳坡厚土)下树冠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油松最适宜生长在阴坡厚土条件下;对不同林分密度、立地条件下树冠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林分密度与冠幅、树冠长度、树冠密度、树冠透光率呈显著负相关;立地条件与树冠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7),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低,说明林分密度对树冠生长的影响较立地条件更大,是影响树冠生长的重要因素,合理调整林分密度有利于树冠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晋西黄土区油松和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对林分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
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人工油松林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1-4月仅占当年降水量的3.2%~17.0%,表现出春旱严重;(2)林地土壤含水量随降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表现出1-2个月的滞后期,旱季不同密度的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雨季及生长季末差异明显,0~3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小密度林地显著高于中密度和大密度林地(P<0.05)。(3)3种不同密度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具有相似规律,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低(P<0.05)。 相似文献
11.
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青山前山地区不同立地油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土壤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青山前山地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透水性、通气性、持水能力比较协调,有利于林分生长,而阴坡的土壤物理性能及通气透水保水性能比阳坡好。 相似文献
12.
华北油松人工林蒸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84年生长季,利用氚水作为示踪剂对河北隆化碱房乡大水泉村西山28年生油松人工林树木蒸腾进行了测定。林木蒸腾速度变化明显,其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整个生长季林木蒸腾速度平均值:1号标准地(2742株/公顷)为1.39毫米/天;4号标准地(1358株/公顷)为1.34毫米/天。林木蒸腾耗水总量约占同期降水量的60%,同土壤水量平衡提供的估计值相比较,氚水测量的结果是令人相当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刘春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9(1):1-10
研完了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的积累和生物循环等。并与类似立地条件的同龄油松纯林和栓皮栎纯林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物量和生长量分别大于纯林;本文并从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方面,分析了混交林生态系统油松和栓皮栎营养元素利用特点及营造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4.
华北油松人工林的透流、干流和树冠截留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在1984年生长季对河北隆化碱房林场2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透流、干流和树截载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林分中透流、干流和树冠截留均与降水量密切相关。一年中,随叶量增加,透流率和干流率减少,树冠截留率增加。生长季透流总量为:1号标准地(郁闭度0.7)占降水量的69.7%,4号标准地(郁闭度0.4)占降水量的80.4%;两块标准地的总干流量分别为降水量的22.5%和16.5%。并对应用Gash模型估计林冠截留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盆栽油松幼苗接种菌根真菌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盆栽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幼苗接种各种菌根真菌试验证实:黄空柄牛肝菌(Gyroporuscyanescens)与彩色豆马勃270号菌株(Pisolithustinctorius270)两菌种不仅对油松幼苗根系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能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构,而且对幼苗整体的生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初步认为黄空柄牛肝菌与彩色豆马勃为油松的两个优良共生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人工油松林凋落量及其持水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人工油松林凋落量及其持水性动态变化的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2002.92003.10)凋落量是5.900t/hm^2a,月凋落量在0.166~1.775t/hm^2之间变化,其中以10月凋落最盛,该月占了全年凋落量的30.09%;而凋落最少则出现在5月,本月凋落量仅2.81%。凋落物自然含水量在13.75%~63.62%之间变化,半分解凋落物含水量普遍高于未分解凋落物,但2者月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凋落物自然含水量与其饱和持水率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2者有较好的拟舍关系。未分解和半分解凋落物饱和持水率分别在85.05%~323.41%.147.66%~251.11%之间波动,半分解凋落物饱和持水率变幅相对较小,未分解凋落物呈现明显的“凸”形月变化,半分解凋落物则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内蒙古大青山区阴坡中部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林地土层厚度为35 cm~104 cm。林地土壤石砾含量表层为59.21%~71.88%;土壤A层为53.24%~79.83%,B层为47.35%~67.13%。林地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的研究结果为:当林分密度为2 933株/hm2~3 307株/hm2时,其分别为23.60%~26.90%、1.21%~1.31%和53.16%~53.68%;当林分密度为2 202株/hm2和4 463株/hm2时,其分别为22.88%~23.04%、1.39%~1.42%和48.68%~49.37%。20 cm深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40 cm深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桉树林地酶活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性质和林木生长关系的研究表明: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同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有一定的专性特性;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同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相关;间种菠萝林地较之纯林地具有更适宜的酶活性;但以土壤酶活性作为桉树林地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还须对其适宜范围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姚延涛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3(2):163-165
用埋入法将NaH_2~(32)PO_4(1.78mci/株)引入油松侧柏个体,分别于3、7、14天采样用液体闪烁仪测其叶的放射性脉冲;用注射法将NaH_2~(32)PO_4(0.45mci/株)引入油松侧柏个体,两周左右取土壤一根系样品用定标器测其放射性脉冲。结果表明混交林提高了油松对磷的吸收能力;一定时间后,生理机能越旺盛的部位,吸收到磷越多;侧柏根系更趋于表层,油松根系更趋于深层,从而使混交林提高了抗逆性和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