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日前,在象山举行的宁波大学"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现场沸腾了,人们惊喜地发现,"出海即死"的银鲳被人工养活了!银鲳刺软味鲜,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是目前东海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及海洋环境恶化,银鲳资源衰退极为迅速。2010年前,东海鲳鱼年产量基本还能维持在10万吨以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2月,在象山举行的宁波大学"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现场沸腾了,人们惊喜地发现,"出海即死"的银鲳被人工养活了!银鲳刺软味鲜,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是目前东海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及海洋环境恶化,银鲳资源衰退极为迅速。2010年前,东海鲳鱼年产量基本还能维持在10万吨以上,而2013年浙江海区鲳鱼的捕捞量为8.5万吨,比2009年的12.6万吨减少近33%,且每  相似文献   

3.
正东海银鲳俗称鲳扁鱼。在浙江,这种外形扁圆的海鱼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历来是人们餐桌上重要的一道海味。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加之海洋环境逐年恶化,银鲳产量逐年锐减。最关键的是,因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银鲳一直无法人工养殖,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养的鱼"之一。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日前,宁波大学一个科研项目经过16年艰苦攻关,成功养活了东海银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施兆鸿2016年12月25日透露,在银鲳捕捞量持续下降、个体小型化的趋势下,他带领团队进行了长达12年的潜心研究,目前银鲳的全人工养殖进入最后的产业化生产阶段,按照研究进度,全人工养殖银鲳有望在今后两三年内上市民餐桌。上海市民最爱海产品之一的银鲳可以走进千家万户。30年以前,我国东海海域盛产带鱼、黄鱼、鲳鱼,这三大海鱼是当时市民食用量最多、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5.
黄海南部银鲳的生殖力及其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4年5~6月在黄海南部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分析了在经过近30年的高强度捕捞下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殖力及其与叉长、纯重等生物学参数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47665±3989粒;与20世纪70年代历史资料相比,同海区相同大小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变化不显著,但相同叉长银鲳的相对生殖力FL显著增大,相同纯重银鲳的相对生殖力FW显著减小;黄海冷水区银鲳的生殖力显著大于长江口区相同叉长银鲳的生殖力。由于银鲳属于中上层鱼类,且分布较分散,集群性较差,受捕捞压力相对较小,但在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下,银鲳性成熟提前、生长状况变好。  相似文献   

6.
银鲳(Pampus aryenteus)在科威特被称为“zobaidy”,是一种价值较高的食用鱼类,具有全球性市场需求,它广泛分布于东海、东南亚海域、波斯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近年来,过度的开发造成银鲳的野生资源捕捞量下降,市场价格上升。科威特科学研究院(KISR)水产养殖业和海洋学部(AFOD)初步尝试开发银鲳孵化和幼体培育技术,利用流刺网捕获野生亲鱼,挤卵孵化,成功地将45尾幼体培育至稚鱼阶段,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人工孵化养殖条件下的幼  相似文献   

7.
河北沿海银鲳渔业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河北沿海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河北沿海银鲳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河北海域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已远远超过了银鲳资源的承受能力,银鲳资源量快速衰减;银鲳鱼群体组成呈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且生殖年龄提前。提出了恢复和保护银鲳渔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报告描述了"北斗"号资源调查船的主要技术指标、调查仪器设备;回声积分法资源量评估原理、方法、步骤;鳀鱼的洄游分布、年龄生长、资源量和可捕量评估、中心渔场形成条件、试验性捕捞结果;银鲳、竹鱼、鲐鱼、带鱼、蓝点鲅、青鳞等中上层鱼类和小黄鱼、白姑鱼、马面鲀、梅童等主要底层鱼类以及乌贼类和虾、蟹类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报告还描述了秋冬季黄、东海的水文状况及其与鳀鱼行动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报告描述了"北斗"号资源调查船的主要技术指标、调查仪器设备;回声积分法资源量评估原理、方法、步骤;鳀鱼的洄游分布、年龄生长、资源量和可捕量评估、中心渔场形成条件、试验性捕捞结果;银鲳、竹鱼、鲐鱼、带鱼、蓝点鲅、青鳞等中上层鱼类和小黄鱼、白姑鱼、马面鲀、梅童等主要底层鱼类以及乌贼类和虾、蟹类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报告还描述了秋冬季黄、东海的水文状况及其与鳀鱼行动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报告描述了"北斗"号资源调查船的主要技术指标、调查仪器设备;回声积分法资源量评估原理、方法、步骤;鳀鱼的洄游分布、年龄生长、资源量和可捕量评估、中心渔场形成条件、试验性捕捞结果;银鲳、竹鱼、鲐鱼、带鱼、蓝点鲅、青鳞等中上层鱼类和小黄鱼、白姑鱼、马面鲀、梅童等主要底层鱼类以及乌贼类和虾、蟹类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报告还描述了秋冬季黄、东海的水文状况及其与鳀鱼行动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银鲳全人工繁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水产》2014,(4):35-35
<正>2月,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组织专家对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银鲳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银鲳全人工繁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历时近10年的时间,在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我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资助下:阐明了银鲳亲鱼性腺发育过程的组织学、细胞学特征、性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以及关键营养素的需求,描述了鲳鱼生殖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受精生物学过程,丰富了银鲳繁殖生物学研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近海鲳属鱼类(银鲳、灰鲳、翎鲳、中国鲳、珍鲳)的种质资源特性,为我国鲳属鱼类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亲本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确立了银鲳及灰鲳  相似文献   

12.
银鲳(Pampus argenteus)肉厚、刺少、味佳、营养丰富,并且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已成为我国名贵的海产品。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其资源量出现明显下降,海洋捕捞产量长期维持零增长,加之海洋环境逐年恶化,银鲳资源衰退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13.
东海银鲳卵巢周年变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本文对东海银鲳的卵巢周年变化、卵母细胞发育等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银鲳的繁殖期在5—6月。繁殖期过后,其卵巢发育长期处在重复发育的Ⅱ′期,并在此期过冬,至翌年3月下旬卵巢再次发育。在卵母细胞发育早期,胞质内便出现油球结构,胞质有分层现象。卵母细胞发育至大生长期晚期后,其放射带减薄且渐消失。待卵母细胞充分发育时,仅存单层的胶质膜结构。银鲳为短期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4.
以有限数据评估方法为基础的海州湾渔业管理策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铭  张崇良  李韵洲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水产学报》2018,42(10):1661-1669
实验以计算机模拟的管理策略评价方法为基础,以海州湾海域的银鲳、小黄鱼、大泷六线鱼和长蛇鲻为例,对基于数据有限方法的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评价。模拟结果显示,基于体长的管理策略能够在产量和避免过度捕捞间取得较好的权衡,其管理效果优于基于捕捞努力量的管理策略。模拟结果显示,银鲳和大泷六线鱼处于过渡捕捞状态;小黄鱼种群规模具有较大波动和不确定性;长蛇鲻种群未遭受过度捕捞。研究表明,基于有限数据评估方法的管理策略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过度捕捞,提升遭受过度捕捞群体的产卵群体生物量规模,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并能维持可观的产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东黄海区银鲳流刺网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90 mm、100 mm、110 mm和120 mm四种网目尺寸的银鲳流刺网进行选择性试验,利用Nomal、Lognomal、Gamma和Bi-nomal模型,进行银鲳渔获数据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结果表明:(1)银鲳流刺网具有较好的捕捞对象和尺寸选择性;(2)银鲳流刺网网目尺寸选择性最适表达曲线为Gamma曲线;(3)分别利用选择性曲线和体周两种方法,推算最适捕获银鲳叉长与网目尺寸的线性关系,获得关系式为a=0.252 8L;(4)参照目前银鲳开捕叉长的最新研究结果,东黄海区银鲳流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建议调整为100 mm。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室内水泥池养殖银鲳幼鱼的摄食偏好,比较了银鲳幼鱼对4种不同软颗粒饲料的摄食速率。采用2×2试验设计,在水温为28~30℃,盐度为20~22的条件下,分别于早、晚两个时间点给东海银鲳幼鱼投喂海水鱼配合饲料粉末(F)、海水鱼配合饲料粉末+马鲛鱼肉糜(FR)、"鱼宝"饲料(Y)、"鱼宝"饲料+马鲛鱼肉糜(YR)等4种软颗粒饲料,之后测定其摄食速率,同时测定饲料的溶失速率。试验结果:软颗粒饲料中的配合饲料成分可显著影响银鲳幼鱼的摄食速率(P<0.05),而添加马鲛鱼肉糜对银鲳幼鱼的摄食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软颗粒饲料中的配合饲料成分与添加马鲛鱼肉糜的交互作用对银鲳幼鱼的摄食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无论摄食何种软颗粒饲料,银鲳幼鱼早、晚的摄食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软颗粒饲料在水中的溶失速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用"鱼宝"饲料和海水鱼配合饲料粉末分别配制软颗粒饲料,银鲳幼鱼摄食速率无显著性差异,添加马鲛鱼肉糜后可改善银鲳的摄食,但不会显著加快其摄食速率;各种软颗粒饲料在水中稳定性的排序为Y>YR>FR>F。综合分析,用"鱼宝"饲料配制的软颗粒饲料效果优于用海水鱼配合饲料粉末配制的软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17.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东海马面纯渔获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东海马面纯(Navodon spp.)渔获量的影响,对1976年~2006年的东海马面纯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马面纯渔获量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变动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前者可用Fox模型来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东海马面纯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显著相关(P〈0.01)。移除捕捞压力增长引起的变化趋势后,其渔获量变动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东海海表温度、东海冬季季风和黄海夏季季风呈显著正偏相关(P〈0.03),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黄海冬季季风及长江流域和东海沿岸降雨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根据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对东海马面纯渔获量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拟合的渔获量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R=0.91,P〈0.01),说明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东海马面纯渔获量的变动。此外,由于未来气候的变化,东海马面鲍渔获量可能出现更大波动。  相似文献   

18.
东海带鱼性早熟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性早熟原因有以下4个: 1.东海带鱼承受巨大捕捞压力自1960—1980年,东海机动渔船艘数(马力)连续增多,到1980年达到1960年艘数(马力)的11倍。带鱼在东海海洋捕捞量中占21.99—38.85%,高于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马面(鱼屯),居于突出地位,在东海区渔业资源捕捞过度形势下,承受巨大捕捞压力。 2.东海带鱼捕捞死亡增大 1976—1979年每年基本消灭去年的一个世代,70年代东海带鱼捕捞死亡显然比60年代增大。 3.东海带鱼个体平均肛长趋小 1962年平均肛长为253.1毫米,1976—1979年平均肛长趋小到224.3毫米。 4.东海带鱼补充速度加快 70年代东海带鱼从肛长238毫米以下个体中快速补充,1978年、1979年性成熟个体中最小肛长趋小到180毫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东海的捕捞渔获量占我国海洋捕捞渔获量的40%以上,由于受相邻国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影响,在东海的作业渔场面积将相应受到限制,当捕捞强度仍处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何对东海经济鱼类资源进行合理捕捞、长期保护,避免鱼类资源衰竭的现象发生将是渔业工作者在即将进入21世纪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与东海鱼类资源的现状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刘晓兵 《海洋渔业》1988,10(1):23-24
吕四渔场是银鲳的主要产卵场之一.每年4月下旬开始大批银鲳产卵群体随着台湾暖流势力的增强,自东南方向分批进入吕四渔场。该产卵群体是江苏省历年春夏汛主要捕捞对象。为今后搞好鲳鱼生产,合理利用鲳鱼资源,现对1987年吕四渔场鲳鱼生产特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