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表明,稻粒黑粉病菌次生小孢子可在供试的9种植物体表芽殖附生,在四川泸州其附生持续时间可达10月下旬,芽殖附生的次生小孢子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以香蕉状次生小孢子为主,最高可达95.3%,气候因素中适温,高湿有利于田间次生小孢子芽殖附生,孢子量上升,赤霉素(九二0)可促进芽殖附生,杀菌剂多菌灵对芽殖附生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离纯化广西怪石滩海域海绵可培养共附生细菌,分析其多样性并研究共附生细菌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制活性,为研发新型生物农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8种培养基分离纯化海绵共附生细菌,运用16S rDNA测序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及多样性分析,采用牛津杯法测试细菌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制效果。经形态学分析及16S rDNA比对,海绵中共获得34株共附生细菌,隶属于18科24属。活性检测结果表示,存在14株对甘蔗鞭黑粉菌有抑制效果的菌株。海绵中可培养共附生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部分菌株的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有成为新型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发现并证实稻尾孢黑粉菌具在植物保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循环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冬孢子萌发最终产生的次生小孢子在侵入之前的2-3个月中附生在水稻和杂草体表,以芽殖方式维持和扩大种群数量,芽殖附生的次生小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  相似文献   

4.
红树共附生微生物分离与抗白色念珠菌活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颖  时威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3):492-495
对湛江市廉江高桥、东简北港2个红树林区红树的根、叶、花、果不同部位27份样品进行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及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的评价。采用改良M1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和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进行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离,用美蓝酶标仪法对所筛菌株进行抗白色念珠菌活性评价。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从27份样品中共分离出384株红树林共附生微生物,其中细菌170株,真菌160株,放线菌54株,细菌和真菌为优势菌群,两者占分离总菌株数的86.0%;从384株分离菌中检测出64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占分离菌的16.7%;统计分析显示,除2个地区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数无显著差异外,2个地区的红树共附生微生物的组成、不同类型共附生微生物的数量、不同类型共附生微生物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红树不同部位的共附生微生物数量与活性菌株数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苔藓是一种绿色植物,主要吸取茶树的水分和养分。特别是老年茶树,抗病力低,有利于苔藓附生。苔藓一旦附生,对茶树的危害很大。安化县茶叶试验场第三工区有2.1亩茶园,树龄30年,由于长期不注重管  相似文献   

6.
巢蕨属植物统称为鸟巢蕨,是热带雨林中大型附生蕨类植物和生态系统中关键类群之一.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海南在内的国内外野生鸟巢蕨居群日益受到威胁.本文详细综述国内外对野生鸟巢蕨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鸟巢蕨在雨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和存在问题,为今后加强对野生鸟巢蕨的保护、利用、研究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生态和非生态茶园叶面附生微生物的数量、构成和发病率调查,发现其相关性,证明建设生态茶园能有效控制茶园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巢蕨属植物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蕨属植物统称为鸟巢蕨,是热带雨林中大型附生蕨类植物和生态系统中关键类群之一。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海南在内的国内外野生鸟巢蕨居群日益受到威胁。本文详细综述国内外对野生鸟巢蕨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鸟巢蕨在雨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和存在问题,为今后加强对野生鸟巢蕨的保护、利用、研究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设林下附生、林下悬挂、林下床栽、大棚床栽4种栽培模式,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的光合能力和品质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下栽培的铁皮石斛实际量子产量(Effective Quantum Yield of Photochemical Electron,Y(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lative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Rate,r ETR)、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q P)、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半饱和光强(Ik)等光合能力指标均显著高于大棚床栽(p0.05),而大棚床栽的Y(NO)极显著高于3种林下栽培(p0.01)。说明林下铁皮石斛的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均高于大棚床栽植株,且光保护能力更强。采收时,虽大棚床栽铁皮石斛的单株净重和茎长均极显著高于林下附生(p0.01),长势良好,但多糖含量低,品质不及林下附生栽培植株。这说明栽培模式显著影响铁皮石斛光合产物的分配且对其品质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附生(非寄生)微生物着生在植物体上,还能从植物的种子转移到地上部分及其根部.它们比其他微生物更抗植物杀菌素,还不会因周期性的湿度变化,长时间的干旱以及严寒等等外界因素而遭受损害.附生微生物利用植物的排泄物生活,它们与致病微生物不同,并不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所以不会危害植物.它们在每克植物上的数量可达数千到上亿个,这取决于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发育时期与生长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在植物上形成这类微生物团,主要取决于植物分泌物的数量及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是兰科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约100属530种,其中西双版纳约39属400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约101种。其中附生兰居多,是开发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绿色产品的宝贵资源。因此,药用兰科植物从观赏和产品开发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榕属植物在园林中形成的景观大体可归纳为7种类型:孤植景观、行道树景观、盆景景观、丛植群植景观、特色景观(附生与绞杀景观)、绿篱景观、地被景观。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法评价7种类型的榕属植物景观,研究公众对各种榕属植物景观的审美趋向,进而讨论如何配置榕属植物,营造符合公众审美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3.
福建兰科植物地理成分与区系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兰科植物共有61属134种(包括中国特有种29种),其中地生兰37属79种,附生兰22属50种,腐生兰4属5种,兰属和羊耳蒜属存在有地生和附生2种生活型。区系地理分析表明,本区61属兰科植物可分为11个分布区型和4个变型,其中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型及其变型属最多,共22属,占总属数的36.0%;本区134种兰科植物则可分为11个分布区型和3个变型,其中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型最多,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22.4%;其次为中国特有分布型,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20.1%。虽然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但区系整体与热带亚洲区系关系密切,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并受到北温带植物区系影响,而与温带亚洲、地中海、西亚和中亚植物区系几乎没有联系;区系发生年代较为年轻,区系过渡带特征明显;区域分布不均,单种属、寡种属占优势,种内变异大。  相似文献   

14.
茶硬胶蚧     
茶硬胶蚧 Paratachar-dina theae(Green)是近年来在部分茶区发生蔓延的一种茶树蚧壳虫,为害后招致严重的煤菌附生,严重地影响茶树的代谢功能,使茶树发芽密度下降,造成茶叶产量的损失,一般可使茶叶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5—40%,是一种毁灭性的茶树害虫。此蚧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相似文献   

15.
白蚁(Isoptera)的筑巢和觅食活动主要在土壤及腐烂的木材上进行,所以白蚁极易受到来自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因此,白蚁需要依赖共附生微生物菌群形成防御体系,放线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类群,且放线菌能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但是白蚁共附生放线菌能否对热带作物的病原真菌有抑制活性有待研究。为了挖掘在热带农业绿色健康发展中具有应用潜力的海南特色农用放线菌资源,以海南白蚁共生放线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分离法从采集的健康白蚁体内分离纯化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生防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确定其分类地位;平板对峙法研究拮抗菌株的抗菌稳定性、持效性和广谱性;滤纸片法研究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结果从海南白蚁体内分离得到1株拮抗活性较好的放线菌菌株W7,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放线菌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亲缘关系接近。菌株W7的抗菌活性持久性强,平板接种30 d后仍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抗菌稳定性好;菌株W7抑菌谱广,对16株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芒果胶孢霉(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香蕉炭疽霉(Colletotrichum musae)、辣椒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豇豆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抑制作用较强,对芦笋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荔枝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抑制作用较弱;菌株W7发酵粗提物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是抑菌率会随着水浴温度的增高而降低。本文首次对海南白蚁共附生放线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从中筛选得到1株具有抑制多种热带作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生防菌株,为高效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6.
海南黎族药用兰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海南昌江和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实地调查、访谈,结合文献与标本鉴定,归纳整理了黎药中兰科植物的种类、用法、用途和药用部位,同时采用评分排序法定量地评估药用兰科植物资源的潜在价值。结果表明:海南黎族草医使用的兰科植物有36种,分属于23个属;种类最多者为石斛属,多达7种,其余的每个属有1~3种;专性附生型的兰科植物种类最多(20种),其次是兼性附生型和地生型(各8种)。在黎药中主要利用兰科植物假鳞茎、全草、根部,使用方法主要是用水煎服,占84.6%;其次是用于外敷,占33.3%。21种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评分值,是黎族常用的种类,具有疗效好、记录较完整的特点。其中,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大序隔距兰(Cleisostoma paniculatum)、石斛(Dendrobium nobile)、半柱毛兰(Eria corneri)、黑毛石斛(Dendrobium williamsonii)、美冠兰(Eulophia graminea)、流苏金石斛(Flickingeria fimbriata)评分值较高,建议优先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兰科植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岛是我国兰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有78属214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1种(包括海南特有种14种),非中国特有种但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的有20种。种数在10种以上的属有羊耳蒜属(Liparis)、石斛属(Dendrobium)、毛兰属(Eria)、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和兰属(Cymbidium)。海南岛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变型,其中热带亚洲成分占总属数的51.3%,热带分布属有71属,占绝对优势。海南岛兰科植物的生活型多样,附生兰有43属,地生兰有32属,腐生兰5属(其中羊耳蒜属和兰属中存在附生和地生2种生活型)。多个种在叶型和花色上变异较大,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与邻近地区相比,海南岛兰科植物与西双版纳共有属最多(为56属),其次依序为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虽然海南岛与台湾和西双版纳同处热带北缘,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但其兰科植物在属、物种和特有种的数量上比后两者要少。总的说来,海南岛的兰科植物区系较为多样,与亚洲热带兰科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海南兰科植物新记录5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5个海南兰科植物新记录种:尾萼无叶兰(Aphyllorchis cuadata Rolfe ex Downie)、中越双唇兰(Didymoplexis vietnamica Ormerod)、粗茎苹兰[Pinalia amica(H.G.Reichenbach)Kuntze]、绿叶线柱兰(Zeuxineagyokuana Fukuyama)和黄唇线柱兰(Z.sakagutii Tuyama.)。其中尾萼无叶兰和中越双唇兰为腐生兰,粗茎苹兰为附生兰,绿叶线柱兰与黄唇线柱兰为地生种类。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植物标本馆(HSNU)。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槟榔根部及茎部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3 ̄2005年间对海南省儋州、澄迈、琼山、文昌、陵水、琼海、万宁、保亭、琼中、五指山、白沙、三亚、乐东等13个市(县)的部分槟榔园内发生的槟榔根部及茎部病害进行了调查与病原鉴定。共调查到海南岛槟榔茎腐及根腐病害及附生植物6类21种。其中真菌病害8种,非侵染性病害4种,地衣类3种,附生蕨类植物4种,寄生植物病害1种,病原未明病害1种(丛枝病)。其中能引起槟榔全株枯死的病因有2类12种,真菌8种,非侵染性病因4种。  相似文献   

20.
苔藓与地衣在老茶园发生普遍,它们附生在茶树枝干上,吸取汁液,使茶树生长受阻,并加快衰老.在秋冬季茶叶停采期,喷洒2%硫酸亚铁溶液或1%草甘磷除草剂,能有效防治苔藓与地衣为害.但使用硫酸亚铁溶液会较明显地增加生产成本,使用草甘磷除草剂会增加农残,影响茶叶品质与出口.已知1%的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对地衣或苔藓有一定的防效.2005年湖南省南平市农业局以1%的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为对照药剂,进行了浩伦松碱合剂对茶树苔藓和地衣的防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