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德宏州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宏州所辖5县(市)的农业生产方式,畜禽养殖方式,农村生活垃圾粪便产生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秸秆、人畜粪便等资源化,循环农业发展案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德宏州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家畜是环境污染源动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循环:(1)代谢废物,如热、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粪便和尿。(2)由粪尿分解和转化而形成的代谢废物。(3)从内环境排泄到外环境的废物,如来自液体粪肥的化学物质(Na、K、硝酸盐)和致病微生物。以前畜禽的粪便被认为是土地的重要肥  相似文献   

3.
外源有机碳对黑土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了阐释外源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运转中的作用机制,以黑土为供试材料,进行了5年的室外培养试验,并结合室内全土及颗粒组分单独矿化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外源有机碳对黑土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其矿化特征的影响。试验包括单施化肥、牛粪配施化肥、鸡粪配施化肥、秸秆配施化肥和树叶配施化肥5个处理。结果表明:(1)单施化肥黑土SOC的损失主要来源于POC的损失,外源有机碳有利于SOC和POC的累积,与对照相比,禽畜粪便处理的SOC和POC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16.6%和27.8%,植物残体处理的SOC和POC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27.0%和46.4%;(2)一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SOC和POC的矿化动态(R~20.9),且POC比SOC易矿化,POC的60d累积矿化量是SOC的3倍以上;(3)禽畜粪便处理和植物残体处理的POC平均矿化率分别为31.5%和29.8%,禽畜粪便处理的POC更易矿化;(4)外源有机碳有效降低了黑土有机碳的矿化,尤其是牛粪,其SOC矿化率为1.9%,比对照低了3.4%,其POC矿化率为24.8%,比对照低17.4%;(5)外源有机碳在黑土中的碳累积能力表现为树叶秸秆牛粪鸡粪。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保持80%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海伦262 kg·hm-2(14年平均),沈阳956 kg·hm-2(12年平均),桃源3 063 kg·hm-2(11年平均);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  相似文献   

5.
种植业与养殖业缺乏协调规划导致“种养分离”日趋明显,由此影响了种养系统间物质循环利用过程,导致畜禽粪便过量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为此,从种养系统间物质循环与农业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种养平衡”发展模式,分别从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角度探讨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平衡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以种定养”是从种养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防止畜禽粪便过量产出增加环境压力;“以养促种”是通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合理地还田利用等手段,降低畜禽粪便资源化的环境风险。通过建立“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从而缓解农业污染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畜禽排泄物处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的排放量快速增加,并成为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本文通过对全国5省的养殖户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2005年和2010年畜禽散养户和专业户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粪便循环利用率在过去5年都呈下降趋势,废弃率明显增加;散养农户和专业养殖户在动物畜禽粪便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与散养相比,专业养猪的粪便循环利用率较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畜禽粪便处理方式与当地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家庭非农收入、播种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随着未来我国畜禽养殖进一步向专业化转变,以及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畜禽污染可能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干湿循环下崩岗土体裂隙发育对其渗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渗透是崩壁降雨重分布的关键且直接影响其重力侵蚀过程。试验设计6次干湿循环,通过进行崩壁4层土壤的饱和渗透试验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干湿循环效应下崩壁4层土的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对各层土饱和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表土层和红土层裂隙发育明显,裂隙率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过渡层和砂土层几乎没有产生裂隙;表土层在第3次循环后裂隙几乎发育完全,裂隙率达到3.50%,形态纤细且破碎,而红土层在第1次循环后裂隙骨架基本定型,随着干湿循环的进行,裂隙宽度不断增大至一定程度时不再发生变化;(2)4层土壤渗透系数大小为砂土层>过渡层>红土层>表土层,表土层和红土层渗透系数随干湿循环的进行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过渡层一直比较稳定,砂土层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3)土壤裂隙率与渗透系数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裂隙发育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研究结果可为降雨入渗-重分布下崩壁失稳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油松林养分元素积累与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人工林乔木层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以树叶为最高,树干最低;各器官中养分元素含量N最高,P最低,凋落物层养分含量总计约占整个林下层养分含量的26.69%~37.36%;(2)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为3 238.548 kg/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分别72.24%,12.31%,8.70%和6.74%,说明该地区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树种单一;(3)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分别为256.825,110.328,146.497 kg/(hm2.a),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的42.96%,凋落物的回归量不到吸收量的1/2。(4)循环系数为0.364~0.398,循环速率依次为PMgKCaN。  相似文献   

9.
基于氮素循环的耕地畜禽承载能力评估模型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避免畜禽粪便大量流失对环境构成威胁,指导农区畜禽养殖规模合理配置与布局,建立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环境友好型现代动物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提供直观、实用、易行的科学方法,该研究基于农牧生产系统中"耕地-作物-畜禽"氮的流动循环规律及养分收支平衡原则,运用畜牧生产学及线性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引入猪饲料蛋白当量及粪便氮排泄当量等参数,设计建立农区耕地畜禽承载能力评估数学模型(N-LSCM)。并以四川农区为案例分析评估表明,2006年该农区畜禽养殖规模较为合理,对环境不构成威胁,且仍有新增22419574头猪(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夏三元杂交,出栏体质量100kg的商品肉猪的头数)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羊、鸭、兔粪厌氧消化产沼气潜力与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弄清羊、鸭、兔粪便厌氧消化产沼气潜力及特性,试验以各新鲜粪便为发酵原料,以自行培养的厌氧污泥为接种物,在(35±1)℃、(25±1)℃和常温(9~19℃)条件下进行了批式厌氧消化试验,研究了各粪便厌氧消化的产气速率与产气量、酸碱度变化、消化料液COD及NH4+-N的去除效率。试验结果显示:(35±1)℃时各原料总固体(TS)产气率为:羊粪0.273 m3/kg,鸭粪0.441 m3/kg,兔粪0.210 m3/kg;(25±1)℃(羊粪为(27±2)℃)时为:羊粪0.206 m3/kg,鸭粪0.359  相似文献   

1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三大主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则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制约评估陆地增汇/减排效果,预测分析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固碳功能影响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耦合过程基础上,论述了制约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空间格局耦联关系的生物地理学机制,制约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耦合关系的生物生理生态学机制,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重点评述了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包括:(1)植物叶片冠层生物学过程和根系冠层生物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控制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与互作关系;(2)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网络及其对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3)生态系统碳氮水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实践。本文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生物控制机制"的研究思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期望能够通过这些探讨对推动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建设和新技术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广大城乡居民对炊事采暖等多用节煤炉的需要,研制了新一代炊事、采暖多用且具有汽化助燃装置的节煤炉。总的技术要求是: (1)在满足冬季相应供暖能力的前提下,兼顾四季炊事使用;(2)为节省燃料又便于推广,采用蜂窝煤作燃料;(3)供暖方式采用温差重力自然循环;(4)原材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安装使用维修方便,寿命长,且易于实现系列化。 1.结构概述 为了使燃料的干燥、干馏、氧化和还原有充分的时间,选用可容纳四块φ120×75蜂窝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中国西北地区农业自然水土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2)土地沙漠化加剧;(3)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趋重;(4)农业水土环境污染严重。根据其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加快水土流失治理;(2)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3)积极恢复植被;(4)防治农业水土环境污染;(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6)加大政府投资力度;(7)依法保护农业水土环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业景观发展缓慢、环境管理不到位、农业景观建设缺乏特色等现状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提出建议性措施:(1)体现农业景观的朴素之美;(2)形成农业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地理个性;(3)保护农业景观的生产性;(4)建筑与农业景观相呼应;(5)合理规划农业景观道路;(6)制定乡村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15.
肉鸡粪便理化指标与其肥料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探明肉鸡粪便理化指标与其肥料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20个肉鸡粪便样本,使用密度计和电导仪测定肉鸡粪便密度和电导率,用实验室常规分析方法测定其干物质、氮、磷、钾和铵态氮的含量,对肉鸡粪便理化指标与其主要肥料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肉鸡粪便密度与磷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2=0.8447(P<0.001);电导率与钾和铵态氮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0.734(P<0.001)和R2=0.852(P<0.001)。通过测定粪便密度和电导率可快速、较准确的预测家禽粪便中氮、磷、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韩钢  曾昭顺 《土壤》1959,(6):20-21
我们管理区的土壤有八种:(1)石头土;(2)白浆土;(3)黄土;(4)灰色土;(5)黑黄土;(6)黑鳅土;(7)黑油砂;(8)黄砂土。  相似文献   

17.
湿地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硝化-反硝化作用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及氮气态损失密切相关,其对于湿地氮循环的生态意义重大。综述了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模型表征的研究动态。当前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净硝化/反硝化能力方面,而模型研究仅停留在一般概念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表征上。影响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条件、水分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区系等。鉴于当前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和不深入性,其在今后研究中应亟需加强的领域包括:(1)硝化-反硝化作用驱动机制;(2)概念模型与应用模型表征;(3)全球变暖、降水改变及碳、氮输入等对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4)人类活动对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北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畜禽养殖区,因秸秆和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均属于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它们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对于缓解环境压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问卷法、座谈法、访谈法及新媒体投票法等方法,调研了东北三省生产者对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认知程度和执行意愿,并对废弃物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中,90%以上的生产者对秸秆及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比较认可,期待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活环境,减少资源浪费,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建议加大农业废弃物的技术推广和资金补贴,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环保意识,以达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05—2008年,重庆市对31个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142641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经统计分析,对养分进行分级和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得出:(1)土壤pH值降低趋势明显;(2)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趋势明显;(3)有一半的土壤碱解氮缺乏;(4)土壤有效磷含量上升趋势明显;(5)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趋势明显;(6)土壤有效铁含量比较稳定;(7)土壤有效铜含量上升趋势明显;(8)土壤有效锌含量大幅度提升;(9)极度缺硼的土壤面积比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0.
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美化城市环境、为群众提供户外文化活动场所等功能,其开发与建设现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头戏。本文简述我国城市街头绿地开发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是:(1)科学布局,融入城市整体规划;(2)尊重历史与现状,因地制宜;(3)充分发挥其功能;(4)遵循适用性与经济性;(5)坚持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最后展望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