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变态过程中肠、肝和胰腺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取变态前后5期(27,35,38,42期和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各10只,解剖后观察,并测量体质量、消化管质量等数据。再分别取38和42期蝌蚪数只,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用Spss13.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在38期,中华蟾蜍蝌蚪消化管最长,在38~42期消化管的长度平均缩短75%左右。体质量在38期前呈增加趋势,38~46期则迅速下降;肠比重(I/B)在38期最大;在整个试验期内,肝胰比重(LP/B)变化不显著;变态高峰后与变态高峰前相比,胃壁厚度显著减小,肝细胞密度显著增大,肠壁厚度变化不显著。【结论】中华蟾蜍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变态发育过程中食性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阎中军  张佑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35-17537
[目的]研究碳酸盐碱度对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数据与参考。[方法]以中华蟾蜍蝌蚪为试材,研究蝌蚪在碱性不同水平值上中毒反应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出致死量和安全量。[结果]碳酸盐碱度对中华蟾蜍的24、48、72、96h零致死量(LD0)分别为9.97、8.85、6.23、3.84mmol/L,10%致死量(LD10)分别为11.13、9.97、6.82、4.10mmol/L,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15.24、12.16、10.94、7.68mmol/L,90%致死量(LD90)分别为19.47、15.88、14.85、11.78mmol/L,全致死量(LD100)分别为20.21、16.64、16.41、13.49mmol/L,安全量(SD)为2.83mmol/L。适宜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水环境中碳酸盐碱度的范围在1.0~3.0mmol/L。[结论]碱度应控制在有利于水生生物种群生长和发育的适宜范围,才能使生物种群数量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蝌蚪对饮用水浑浊度的除浊效果,为进一步探索利用蝌蚪改善饮用水质量的可能性提供依据,采用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对不同浊度的百花湖水进行除浊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第2天初始浊度值由4.1NTU降低到3NTU以下;试验第6天初始浊度值由6.3NTU降低到3NTU以下。密度为0.625个/L的蝌蚪对不同浊度的除浊效果均达显著水平(P<0.05);由于种内干扰效应,在一定浊度范围内平均每只蝌蚪降低浊度的能力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评价吡虫啉和敌百虫对水生生物的复合毒性。[方法]以中华蟾蜍蝌蚪为指示生物,研究吡虫啉、敌百虫以及这2种农药混合作用下的急性毒性。[结果]在吡虫啉安全浓度下,敌百虫对中华蟾蜍蝌蚪的LC50值约为单剂的0.6;在敌百虫安全浓度下,吡虫啉对蝌蚪的LC50值约为单剂的0.4。[结论]环境中低浓度的吡虫啉、敌百虫虽然不会对中华蟾蜍蝌蚪产生毒害作用,但会大大增强敌百虫、吡虫啉对蝌蚪的毒性。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蝌蚪控制藻类生长的效果,用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和花姬蛙蝌蚪在实验室内用红枫湖水进行塑料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明显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不喜食绿藻,蓝藻密度降低使绿藻获得较多的营养源而大量繁殖,导致绿藻密度增加.同时展望了蝌蚪在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期为农药的水环境监测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的单一毒性影响。【结果】中华蟾蜍蝌蚪在稻瘟灵中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27.885、25.181、23.366和22.551mg/L,安全浓度(SC)为6.283mg/L;在乐果中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52.321、38.998、29.319和24.115mg/L,安全浓度(SC)为6.500mg/L。【结论】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属于低毒性农药,本研究结果将为合理使用这两种农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1年1~2月、9月对采于重庆北碚的中华蟾蜍皮肤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但基本结构相同,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比真皮薄,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真皮分为疏松层、筛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有大量腺体分布,主要是粘液腺和毒腺.粘液腺在表层分布多,并与毒腺相间排列.两种腺体在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上有差别,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色素细胞在表皮之下形成色素层,呈不规则分支状或块状.皮下组织发达,有大的淋巴腔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脊椎动物的皮肤表皮角化逐渐加深的进化过程及中华蟾蜍皮肤组织对生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8.
中华蟾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1-2月、9月对采于重庆北碚的中华蟾蜍皮肤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但基本结构相同,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比真皮薄,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真皮分为疏松层、筛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有大量腺体分布,主要是粘液腺和毒腺。粘液腺在表层分布多,并与毒腺相间排列。两种腺体在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上有差别,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色素细胞在表皮之下形成色素层,呈不规则分支状或块状。皮下组织发达,有大的淋巴腔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脊椎动物的皮肤表皮角化逐渐加深的进化过程及中华蟾蜍皮肤组织对生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在正常盐度不同pH、正常pH不同盐度和相同水温23.2~25.7℃的条件下,研究pH和盐度对黑眶蟾蜍变态期蝌蚪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6~8.0时,盐度在4.0~7.0 g/L范围内对变态期蝌蚪96 h内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均在80%以上),盐度对变态期蝌蚪的24、48、72、96 h TLm值分别为8.99、8.25、7.99和7.64 g/L,安全浓度为2.17 g/L.在不同pH试验条件下,黑眶蟾蜍变态期蝌蚪适宜生存的pH为3.6~10.4,pH对变态期蝌蚪24、48、72、96 h TLm值分别为10.90、10.76、10.57和10.50,最低耐受限为3.21,最高耐受限为12.67.  相似文献   

10.
参照《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的方法,测定不同时期华西蟾蜍蝌蚪初水分、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钙和总磷7种指标,得出其含量分别为90.84%~91.76%,4.82%~6.33%,26.49%~47.39%,25.69%~42.40%,13.23%~18.09%,0.88%~1.36%和0.70%~1.06%。随着蝌蚪的成长,除初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递减外,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磷的含量都呈递增趋势。华西蟾蜍蝌蚪含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均较高,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脂肪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小尾寒羊甲状腺组织中与繁殖功能相关的miR-370-3p与COL4A3的靶向关系,本研究利用miRDB与Targetscan网站预测了miR-370-3p的靶基因,并取其交集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RNAhybrid与Targetscan网站预测绵羊miR-370-3p与候选靶基因的结合位点;随后检测了miR-370-3p与COL4A3基因在小尾寒羊甲状腺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构建psiCHECK2-COL4A3-3′UTR-野生型/突变型双荧光素酶载体,并将其与miR-370-3p mimics/mimics NC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并检测荧光活性。结果显示:1)miR-370-3p的靶基因可富集到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和FoxO信号通路等与动物繁殖有关的信号通路中。2)miR-370-3p可与COL4A3基因3′UTR区域结合,且两者在小尾寒羊甲状腺组织中表达呈相反趋势。3)共转染psiCHECK2-COL4A3-3′UTR-野生型和miR-370-3p mimics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发育阶段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身体大小和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溶液的反应,在室温为(25±2)℃条件下,戈斯纳37、38~39、40~41、42~43、44~45和46期蝌蚪被取样,测定了体重、体长、尾长、体全长和重长比,以及注射PHA-P溶液前(0 h)和注射后3,6,9和12 h被注射部位皮肤组织的增厚程度的变化。不同发育阶段蝌蚪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体长、尾长和体全长均随发育进程推进而缩短(P<0.05),但重长比在登陆前后明显增大(P<0.05)。登陆前(37~43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出现于注射后3 h(P<0.05),登陆后(44~45期和46期)出现于注射后6 h(P<0.05),但不同发育阶段的最大PHA-P反应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黑斑侧褶蛙登陆后尾部萎缩,重长比明显增加,这些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对陆生环境的适应性,但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被延迟,这可能是造成蝌蚪登陆后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 d(变态早期)和26 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 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 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 d胸鳍和腹鳍仍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 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显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株茶树菇菌株栽培过程中7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了解茶树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利用营养物质的规律。【方法】以茶树菇菌株ZK08、JX09、Ag16为材料,将其接种于组分为棉籽壳39%、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8%、蔗糖1.5%、石膏1.5%(均为质量分数),含水量62%的栽培袋中。25℃条件下遮光培养50~60d,分别在菌丝生长半袋、满袋、现蕾、出一潮菇、一潮菇子实体成熟、出二潮菇、二潮菇子实体成熟和二潮菇采收1周后,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析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3株茶树菇菌株在栽培过程中的7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一潮菇子实体成熟前;而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着栽培时间延长一直呈下降趋势。【结论】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高峰值比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来得早;淀粉酶的高峰出现在一潮幼菇期到子实体成熟期。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淀粉类物质可促进茶树菇的生殖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家蚕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CyclinL1)在丝腺及其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探讨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取家蚕5龄3d幼虫的脑、脂肪体、中肠、丝腺、马氏管、精巢、卵巢及血液等组织,用Trizol提取各组织的总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Actin3为内参基因,合成的cDNA为模板,利用每个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丝腺中,CyclinE基因的表达量最高,CyclinA、CyclinL1基因表达较弱,而CyclinB、CyclinB3基因没有表达;在其他组织中,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L1基因均在精巢中高表达,而CyclinE基因在脂肪体中表达较高。【结论】CyclinE基因在家蚕丝腺细胞G1/S期起重要作用,CyclinB、CyclinB3基因在G2/M期起作用;CyclinA基因可能参与丝腺染色体的后期复制;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L1基因在家蚕精巢中的精母细胞发育形成精子进行分裂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美洲棘蓟马体内共生菌Wolbachi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蓟马体内Wolbachia的进化位置,为进一步探讨Wolbachia对其生殖作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sp基因为目的基因,对美洲棘蓟马体内的共生菌Wolbachia进行特异性扩增和测序,使用Clustal X 1.83软件对所得DNA序列进行比对;在MEGA 4.0软件中采用邻接法对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利用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美洲棘蓟马体内扩增出了632 bp的Wolbachiaws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JN315668),580 bp的Wolbachia A群的wsp基因片段和405 bp的Mel亚群的wsp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美洲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与黑腹果蝇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美洲棘蓟马体内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群Mel亚群。  相似文献   

17.
以欧李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欧李果实在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钙和酚类物质的变化,以期为欧李果实贮藏及品质变化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欧李果实可保鲜贮藏10 d,低温条件下可保鲜贮藏30 d,低温贮藏能显著延长欧李果实的保鲜贮藏时间。常温条件下欧李果实在10 d的贮藏期内,水溶钙、醇溶钙、有效钙和总钙含量持续增加,比贮藏前分别增加60.40%、255.09%、75.69%和23.24%;果胶钙、草酸钙、磷酸钙和剩余钙含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各酚类物质含量均持续增加。低温条件下欧李果实在30 d的贮藏期内,水溶钙和有效钙含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平稳;果胶钙含量持续下降,比贮藏前减少47.60%;总钙、草酸钙、磷酸钙和剩余钙的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各酚类物质含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贮藏期内,常温条件下各类钙素的变化幅度较大,低温条件下各类钙素的变化幅度较为平缓;不同温度条件下酚类物质变化幅度相似。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及其受体IGF-IR在鸡胚胎腿部肌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选取藏鸡和矮小蛋鸡受精蛋孵化后,采集鸡胚胎孵化第9天、第13天和第20天时腿部肌肉组织,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GF-I和IGF-IR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IGF-I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利用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筛选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群体水平分型。结果表明:藏鸡和矮小蛋鸡胚胎腿部肌肉组织在孵化第9天和第13天时的IGF-I和IGF-IR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第20天,且藏鸡IGF-I的mRNA表达量在第9天也显著高于第13天,而矮小蛋鸡的IGF-I mRNA表达水平在第9天和第13天无明显差异。此外,在整个孵化过程中,矮小蛋鸡的IGF-IR的表达模式与IGF-I表达模式基本一致。而藏鸡IGF-IR的表达水平在第9天明显高于第13天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发现第9天藏鸡IGF-IR的表达水平也高于矮小蛋鸡(P0.05)。除此之外,在藏鸡和矮小蛋鸡的IGF-I的编码区均发现c.282AG单核苷酸多态性,该SNP在藏鸡中主要以杂合子A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57,而在矮小蛋鸡中主要以G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77。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IGF-I和IGF-IR在腿部肌肉组织的表达水平在鸡胚胎孵化中期(第9天和第13天)显著高于孵化后期(第20天),可能是由于中期属于胚胎腿部肌肉快速发育阶段而后期腿部肌肉发育变得相对迟缓,同时IGF-I和IGF-IR的表达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镰孢菌(Fusarium)分泌多种真菌毒素引起的枯萎病、赤霉病、根腐病和穗腐病等植物病害,造成重大的作物生产损失。化学防治是防治镰孢菌的重要手段,但其带来的镰孢菌抗性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病害管理中使用生物防治剂为控制镰孢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和可持续的手段,因此生物防治具有比化学防治更深远的优势。在生物防治剂中使用最广泛的生防微生物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成员,其可通过多种机制为植物提供有效控制镰孢菌入侵的方案。芽孢杆菌作为一种优良的生物防治剂已被广泛研究,其可通过生态位竞争、产生抗菌物质、诱导植物系统抗性和塑造根际健康微生物组来拮抗镰孢菌侵染,本文从以上4个方面对芽孢杆菌拮抗镰孢菌的机制进行综述,为农业生产中芽孢杆菌防治镰孢菌病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