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玉米覆膜沟穴播综合栽培技术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宁南山区旱地玉米,采取覆膜沟穴播种植,施肥水平为N150P150,并选用旱地宝+锌肥+锰肥浸各可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水分利用效率;覆膜沟穴播比覆膜穴播增产7.7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宁南旱地春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宁南旱农试区就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旱地春步麦覆膜穴播栽培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露地小麦相比,覆膜春小麦生育进程提前,生育期延长,植珠高大健壮,其叶面积系数、干物质重都显著提高,覆膜可使春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显著增加,产量增加幅度达30.23% ̄45.89%,同一水分处理,覆膜与露地春小麦耗水差异不大,但覆膜春小麦WUE显著提高,增幅达49 相似文献
3.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干旱和苗期低温等问题,从改善旱地玉米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将小垄沟集水和覆膜增温保墒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旱地玉米垄沟周年覆膜栽培新模式试验研究。结果使旱地玉米水热条件明显改善,增产效果显著,是陇东旱地玉米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土壤含水量、种子浸泡时间、种液用量为试验变量,出苗率为试验指标,对玉米流体穴播条件进行了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种液用量对出苗率影响显著,随着二者数值的增大种子出苗率提高,但二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二者数值较大时,对出苗率影响的变化趋势减缓并下降,表明土壤总含水量过高对种子萌发出苗不利;在试验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为7.12%、种液浓度为0.15%时,单位面积种液用量应低于5.6 m3·hm~(-2)。种子浸泡时间对出苗率的影响不显著,但播前浸泡可缩短或略去种子在田间的吸水膨胀过程,使种子萌发出苗早。建立了确保玉米出苗率的种液用量与土壤含水量数学模型,依此模型可根据土壤含水量确定种液施用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烘干称重法和地温计法测定了环县川旱地不同覆膜与露地栽培方式下全生育期内0~8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0~4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成熟期随机测量不同处理方式下的株高、株重、茎粗、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叶面积等指标,计算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分析不同覆膜与露地栽培对玉米土壤水热环境和产量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全膜平铺穴播、半膜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垄播和露地平播栽培,全生育期0~80 cm土壤水分分别提高了0.3%、1.0%、1.6%和2.4%,0~40 cm土壤温度分别提高了0.3℃、1.2℃、1.6℃和2.2℃,生育期分别缩短了0、3、5 d和13 d,生物产量分别提高了679.5、2 740.5、3 376.5 kg·hm-2和4 861.5 kg·hm-2,经济产量分别提高了424.5、1 729.5、2 032.5 kg·hm-2和2 971.5 kg·hm-2。因此,在相应的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能大幅提高玉米产量,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旱塬冬小麦周年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1994-1998年度,在镇原试区进行的旱地冬小麦周年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周年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这项技术突出的特点是;把解决旱地冬小麦生长期缺水问题的重点放在降雨高峰期,将天然降雨蓄,盖,聚在土壤中,并与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系统的研究了主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8.
覆膜栽培方式对谷子(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采用不同的覆膜栽培方式进行试验,证明覆膜穴播和膜际条播均能程序不同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能,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创造更适合谷子生育的土壤环境,从而促进谷子的生长发育,增大叶面积和光合势,提高光合效率和净同化率,增加干物质积累,并促进体内物质运转,从而提高成苗率、成株(穗)率和成粒数,实现高产高效,高水分利用效率。覆膜穴播栽培方式增产增值23.0%,WUE提高23.04%;膜际条播栽培方式增产增值13.4%,WUE提高12.95%。 相似文献
9.
旱地小麦覆膜沟穴播集雨增产技术多点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研究旱地小麦覆膜沟穴播栽培技术在不同生态区域的增产效果,在前两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点试验研究及生产东范。结果表明,覆膜沟穴播较覆穴播平均增产16.8%,较露地条播平均增产49.95%,且有明显的集雨保水,抗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覆膜玉米穴播机采用的平行四杆成穴机构作业时垂直入土扰动大、撕膜严重的问题,设计了三刚一柔成穴机构,主要将平行四杆机构从动杆换装为弹簧阻尼杆。基于Adams建立三刚一柔成穴机构和平行四杆机构仿真模型,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三刚一柔成穴机构的成穴杆在x轴水平方向较平行四杆机构位移变化较小且平滑,在y轴垂直方向趋势一致;三刚一柔成穴机构的成穴杆对前后土型均有扰动,但扰动力均较小,而平行四杆机构只对前边的土壤有扰动,但扰动力是三刚一柔机构的9.4倍。因此,所设计的三刚一柔成穴机构较平行四杆机构对土壤扰动小,有利于种子发芽,成穴杆不受力时又可恢复至垂直入土的状态,对地膜破坏较小。 相似文献
11.
在南疆荒漠绿洲交错带的特殊环境条件下,以富士苹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授粉方式、不同授粉时期试验,形成高效节本的辅助授粉技术.结果表明:同一授粉时间的不同授粉方式中坐果率排序依次为人工点粉>器械喷粉>液体授粉.同一授粉方式的不同授粉时间中坐果率排序依次为始花第3/4d>始花第3/5d>始花第4/5d>始花第3d>始花... 相似文献
12.
渭北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膜侧沟播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膜侧沟播是融“深松储水效应”、“残茬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体的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极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夏闲期留茬覆盖、深松耕可把占小麦全生产年度50%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76.2mm,蓄水率达50%以上;在夏闲期多蓄水的基础上,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住,加之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热条件明显改善,达到既增产增收,又保水保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设置样方、样点和运用物候观测,对退化荒漠植物群落进行轻度放牧利用分析,即运用植被状况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运用不同稳定性沙丘的植被状况和土壤种子库资料,分析荒漠草地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程度;运用物候资料分析民勤荒漠区(灌木和草本植物)牧草利用的主要季节。结果表明:民勤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子丰富,影响当地植物密度和植被盖度的关键因素是降水,可进行轻度放牧。轻度放牧时,要依据牧草展叶盛期的开始序列和果熟期的开始序列选择植物群落,实行小规模、间歇式轮牧。展叶盛期为一年中牧草的第1个利用季节,果熟期为一年中的第2个利用季节。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川道地种植业结构分析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川道地村为研究对象,对种植业用地结构、系统生产力、产值结构、系统稳定性和种植业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显著,坡地明显减少,林草地明显增加,种植业用地结构由坡地与川道地为主转变为以川道地为主;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由粮食与经济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与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为主的种植结构,蔬菜已成为种植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产值结构趋于平衡,系统稳定性有所提高;种植业产投比较低,种植业已步入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轨道,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种植业效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