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庆市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位分析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生态位理论,运用生态位数学测度模型,对重庆市都市区1998-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都市区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位差较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更加剧了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速度和强度;②就生态位变化而言,都市区内各个区县又有所不同.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雪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62-16863,16867
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模型,将丰都县土地资源利用分为3个区:长江河谷经济区、低山丘陵农业区、低中山农林牧业区;并分析了各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分区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恩施州2003~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进行计算并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显示,2003~2009年恩施州人均生态足迹从0.941 7 hm2增长至1.333 9 hm2,人均生态承载从0.490 6 hm2增长至0.476 0 hm2。总体而言,恩施州的土地利用状况呈现生态赤字,从人均-0.451 1 hm2减少至-0.857 8 hm2。2003~2009年恩施州土地利用表现为不可持续性。同时,恩施州的万元GDP所占的生态足迹也有明显的降低。经过预测,恩施州的生态足迹将会呈现加大趋势,其土地不可持续的程度也会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斌城  邱道持  贾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21-422,446
阐明了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的重大意义,揭示了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存在规划技术体系薄弱、规划成果内容简陋等突出问题,难以保障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科学布设和规划。提出建立和强化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的技术保障和实施保障,以此推进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位分析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生态位理论, 运用生态位数学测度模型, 对重庆市都市区1998-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做了分析, 结果表明: ①都市区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位差较大,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更加剧了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速度和强度; ②就生态位变化而言, 都市区内各个区县又有所不同. 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生态冲突是指耕地、建设用地对生态用地的占用,包括耕地冲突、建设用地冲突和综合土地利用生态冲突3类。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对其2015年的土地利用生态冲突进行强度测度、进行分区并提出分区调控对策,以期为研究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结果表明:(1)冲突强度分为重度冲突、高度冲突、中度冲突和轻度冲突4级,耕地冲突强度大致以长江干流为中心,冲突强度呈现出由河流向周边递减的趋势;建设用地冲突强度以重庆市市中心为圆点,冲突强度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圈层式递减分布模式;整体上来看,三峡库区(重庆段)大部分区域属于轻度与中度冲突,重度与高度冲突所占面积较小;(2)采用主导标志法、二阶聚类分析法等把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分为2级:得到4个一级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区和9个二级土地利用生态冲突区。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大众的生态意识逐步提高,当前国家明确了在未来五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对村庄的生态空间布局,以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该文主要阐述了生态振兴理念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现存村庄规划中的相关矛盾,并对生态振兴理念下的村庄规划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以环首都县域层面为研究主体,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环首都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18年环首都区域13县(市、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介于0.2~0.5,土地生态承载力水平较低,需要分区域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优化过程中,I区、Ⅱ区以生态效益优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Ⅲ区、IV区以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最终得到环首都4个区域的优化方案。该方案可实现环首都区域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金兴  刘晓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47-5749
以广西上思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对上思县的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个不同类型区域,并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是城市大环境绿化的龙头,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蚌埠黑虎山景区规划为例,在概述黑虎山景区现状及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思想和方法,以期为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法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以全国2 475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我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进行结果检验,根据研究结果概述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采用西畴县土地调查数据,通过GIS/RS相关理论和技术对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总结了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从而指导土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张红梅  罗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423-16425
以四川省泸定县伞岗坪项目区为例,运用实证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叠加分析法,分析项目区内各个自然因子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项目区内适宜规划水田的面积为34.0 hm2,占42%;适宜规划菜地的面积为22.2 hm2,占27%;适宜规划园地的面积为11.6 hm2,占14%;适宜规划旱地的面积为13.7 hm2,占17%。通过叠加分析得到的结果比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可为政府和业主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熵原理,运用定量方法对博罗县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演变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来说,2009~2014年博罗县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不断上升,优势度不断下降,土地利用结构无序程度不断提高;2014年,各镇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明显,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较低。  相似文献   

15.
苏楠  陈利根  陈会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24-14527
利用信息熵原理,采用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时序上对沭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沭阳县1997~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现出先增加—波动—后收敛的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高低与土地管理政策特别是耕地保护政策的紧松密切相关;沭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序度较高;土地利用熵值的高低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需要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王月健  丁武泉  谢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33-4734,4815
借助线性规划法对轮台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所建立的优化方案可使轮台县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度下降,有利于轮台县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及生态效益目标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车鑫  李淑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82-9485
根据2008年扶余县完成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对扶余县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及分布进行统计,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发现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明显、土地产出水平相对较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重偏低、林地比重较高、建制镇面积增加较多等特点,继而针对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扶余县未来土地发展趋势及合理利用土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Landsat TM的2000、2005、2010年3期影像,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安徽省铜陵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铜陵县耕地面积减少了4 883.29 hm2,其中2000~2005年、2005~2010年耕地动态度分别为-2.31%和-1.64%,减速下降;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 077.60和672.40 hm2,2000~2005、2005~2010年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动态度分别为5.80%、2.83%和13.41%、2.32%,增速放缓;研究时段内铜陵县耕地主要向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转换,耕地、林地以及水域相互转换较为频繁;铜陵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2000、2005、2010年分别为254.46、258.31、260.34,整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铜陵县土地利用朝着集约化、高效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佑汉  余波  潘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02-2204
分析了岳池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论述了岳池县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