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位聚合法制备草甘膦微胶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草甘膦微胶囊除草剂。探讨了缩聚反应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和微胶囊结构的影响,并考察了微胶囊的包封率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以氯化铵为酸性催化剂,酸化时间为4 h,终点pH2.0,固化温度70℃,固化时间2 h,搅拌速度2 000 r.min-1,乳化剂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可制得包封率为91.9%,粒径分布均匀且粒径1~10μm的流动性球型固体微胶囊。以上结果及应用试验均显示该微胶囊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
3.
随着不同品牌草甘膦异丙胺盐类广谱灭生性除草剂面市,为验证“一把手”防除杂草的效果。1999年8月福建省福鼎市农牧中心应江苏省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之约,在福鼎市农科所安排了一项三种不同品牌41%草甘膦异丙胺盐类除草剂简比试验,以其在闽东地区乃至江南为“一把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的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枯叶指数、枯柄指数、新根抑制、鲜重防效等指标,评价草甘膦异丙胺盐对水葫芦的防除作用,并测定其在水中的残留。盆栽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草甘膦异丙胺盐对水葫芦新根的抑制作用最强,LC50为185.54μg.L-1,对叶、叶柄、鲜重的毒力较弱,LC50分别为385.89 g.L-1、475.82 g.L-1、790.86 g.L-1。田间水域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异丙胺盐对水葫芦的新根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药后40 d,1.91 g.L-1的抑制效果达100%。草甘膦异丙胺盐防除叶片的速效性较好,施药后20 d,1.91 g.L-1对叶片的防除效果达96.69%,优于40 d后85.42%的防效。草甘膦异丙胺盐对叶柄和鲜重的防除效果较差,1.91 mg.L-1草甘膦异丙胺盐处理40 d后,对叶柄和鲜根的防效分别为52.34%、63.18%。在室内静止水体与流水中分别施用1.37 mg.L-1、1.91 mg.L-1和2.73 mg.L-1草甘膦异丙胺盐防除不同覆盖率(0%、60%、90%)的水葫芦后,水体中残留量均未超过0.7mg.L-1最高污染物水平(美国一级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2甲·草甘膦异丙胺盐防治稻田埂埝杂草的效果、杀草谱及最佳用药量。[方法]以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56%二甲四氯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50%2甲·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不同剂量(1 242、1 656、2 070、3 312g/hm2)防除稻田埂埝杂草的效果。[结果]50%2甲·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不同用药量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藜(Chenopodium album L.)、假稻(Leersia japonica Makino)等为代表的1年生和多年生恶性杂草的杀草效果有明显差异,1 656 g/hm2低剂量处理施药后35 d的综合除治效果为84.1%,而3 312 g/hm2高剂量处理的综合除治效果则达到98.5%,二者间差异显著。[结论]采用50%2甲·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进行稻田埂埝杂草防治,以稗草、藜等1年生单、双子叶杂草群落为主的埂埝杂草防治剂量采用1 656 g/hm2,以多年生恶性杂草——假稻为主的稻田杂草防治剂量则采用3 312 g/hm2。 相似文献
6.
进行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防治茶园杂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可以有效防除茶园杂草,且对茶树安全,杀草谱广.建议每667 m2用药量以50~90 g a.i.为宜,既能保证药效,又能保障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7.
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进行非耕地杂草防除试验。结果表明,该除草剂对非耕地杂草的防效相当于41%农达水剂,建议每666.7m2使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300~400mL,兑水30kg喷雾。 相似文献
8.
9.
41%草甘膦异丙胺盐AS系哈尔滨富利生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灭生性除草剂,为明确该药剂对非耕地杂草的除草效果、适用剂量等,2004年在宁波的非耕地内进行了小区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阿维菌素微胶囊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索界面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的最佳反应条件,本试验探索了以水为反应介质的界面聚合法制备壁材为聚脲的阿维菌素微胶囊剂的缩聚反应工艺过程,研究了界面聚合反应时间,搅拌速度、乳化剂种类、农药与壁材投入比、分散剂种类等因素对微胶囊粒径和包覆率及释放速率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选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和乙二胺作为囊壁材料,界面聚合时间为12 h,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选用乳化剂A∶农乳500#=3∶1,聚乙烯醇为分散剂,可制得平均粒径在1~3μm,包覆率在90%以上,包覆率和流动性良好的微胶囊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的反应工艺。[方法]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剂,讨论乳化剂、搅拌速度、尿素-甲醛量比和芯皮比等对微胶囊的粒径及分布、结构、包埋率和缓释性的影响。[结果]选用OP-10为乳化剂,均质速度2000r/min,尿素-甲醛量比为1:2,芯皮比为1:1.5,控制一定的终点pH值和酸化时间,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26.7%、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0.6μm左右的流动性球形固体微胶囊。[结论]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制剂。 相似文献
12.
以二乙胺为单体,采用等离子聚合法,在盖破片等基片上制得了稳定性和附着性均好的聚二乙胺膜,考察了聚合工艺参数对聚合物性状及表现形貌的影响,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聚合膜的结构具有高度支化与交联特征,且聚合膜中有-NH2和(或)=NH基团。 相似文献
13.
14.
长期或不当施用草甘膦会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造成破坏作用。微生物是生物修复的重要生物资源,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降解酶处理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方法,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近年来研究有机磷农药降解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目的在于研究分离于松树根际土壤的高效解磷细菌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multivorans)WS-FJ9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特性及其降解条件的优化。采用添加不同浓度草甘膦NA平板接种WS-FJ9菌株观察其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分别以草甘膦为唯一碳源、氮源或磷源,探讨WS-FJ9菌株对草甘膦的利用状况;采用低进水量间歇式反应器法(FBR)测定了WS-FJ9菌株降解草甘膦动力学参数;利用Plackett-Burman(PB)、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RSM)筛选与优化影响WS-FJ9菌株降解草甘膦的主要因素。WS-FJ9菌株有效降解草甘膦的最大耐受浓度为0.4%; WS-FJ9菌株在以草甘膦为唯一碳源、氮源或磷源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WS-FJ9菌株对草甘膦的亲和性常数(Ks值)为65 μL?mL-1,对草甘膦降解的极限浓度(Smin)为21.9 μL?mL-1;通过PB试验,筛选出3个影响菌株降解草甘膦的关键因素为培养温度、葡萄糖及硫酸铵的加入量,通过CCD设计及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影响草甘膦降解率的关键因素的二阶模型,确定了WS-FJ9菌株降解草甘膦的最优实验操作条件为:培养温度27.7℃,葡萄糖和硫酸铵的加入量分别为0.67、0.50 g?L-1。实验条件下WS-FJ9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率最高为72.83%。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谷子杂种优势的利用,提高杂交育种效率,采用 Illumina H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草甘膦铵盐处理后的谷穗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响应草甘膦铵盐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测定谷穗抗性淀粉、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草甘膦铵盐处理后产生的雄性不育谷穗与未处理谷穗相比,共检测到79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45个差异表达基因获得GO功能分类,主要集中在糖代谢与生物合成、激素代谢和生物合成以及细胞壁等方面,反映了谷穗对草甘膦铵盐处理响应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KEGG富集分析,共建立了138条通路,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中涉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最多,为19个;其次是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为16个。经诱导产生雄性不育的谷穗样品中抗性淀粉、可溶性糖和赤霉素含量降低,生长素含量增加,与GO和KEGG富集分析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相吻合。以上结果为筛选适宜的化学杀雄试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30%草甘膦铵盐水剂研制试验结果表明,低含量草甘膦母液通过除甲醛、浓缩制得30%草甘膦铵盐水剂,经测定,研制的样品质量稳定,甲醛含量10 g/kg,热贮(54℃±2℃)14 d分解率5%,符合国家规定的30%草甘膦铵盐水剂标准。 相似文献
17.
毒死蜱微胶囊化及释放性能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获得脲醛树脂制备毒死蜱微胶囊的配方,表征其释放性能,为优化该农药的使用性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摄像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研究了成囊促进剂、分散剂和添加氯化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表征毒死蜱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结果】配方中成囊促进剂选择SMA,质量分数为2.5%,分散剂为PAAS,质量分数为2.0%,添加氯化钠,质量分数为0.4%,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形貌良好,平均粒径约10 µm。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前5 d为初期快速释放阶段,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2=0.9820),累计释放量达到37.32%;5~42 d为匀速释放阶段,符合零级释放特征(R2=0.9927)。【结论】以该配方得到的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有助于延长控制期。 相似文献
18.
19.
2,5-二苯乙炔基噻吩的微胶囊化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三聚体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包含光活化化合物2,5-二苯乙炔基噻吩的聚脲微胶囊悬浮剂。用扫描电镜(SEM)和荧光显微镜(FOM)研究了微胶囊的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同时对微胶囊的初期包封率、释放特性、热失重行为、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表面形态近似球形,初期包封率均高于90%;与原药相比,微胶囊化后的2,5-二苯乙炔基噻吩对菜粉蝶幼虫仍有较好的活性,且持效期延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