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孔维财  尤明双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913-1915
分析高淳1961—2018年各年代际高淳连阴雨过程的雨量、日数、频率,定义适合当地的连阴雨天气标准。结果表明,1)高淳1961—2018 年连阴雨过程年降水量与年降水量波动趋势非常一致,其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26.6 mm;连阴雨雨量在20世纪70年代波动较大,在 90 年代上升明显,在21世纪 00 年代有下降的趋势;连阴雨降水量在年降水量中的占比波动较大,在 20 世纪90年代上升明显,但上升幅度不大;年连阴雨期间暴雨极大值为10次,平均每年连阴雨期间会出现2.2次暴雨。2)年雨日数和连阴雨日数上升趋势不明显,年雨日数和连阴雨日数波动趋势一致;连阴雨频率波动较大;频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3)连阴雨过程数呈现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0.2个;高淳长、中、短连阴雨过程数变化趋势与连阴雨过程总数变化一致,都呈现小幅下降趋势;短连阴雨过程共出现292次,是中、长连阴雨过程的1.3倍,中和长连阴雨过程数基本相同;秋季连阴雨过程数最少,夏季最多;连阴雨过程数在20世纪70 年代呈现上升趋势,随后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1—2014年常山国家气象站9—11月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常山县秋季连阴雨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4年常山出现秋季连阴雨59次,平均每年发生1.4次,平均阴雨过程日数6.3 d,平均过程降水55.6 mm;平均阴雨过程日数以5~6 d居多,占69%,10 d以上长连阴雨较少,仅占6%;1971年以来,常山秋季连阴雨次数呈略微下降趋势,连阴雨多发生在10月和11月;连阴雨的变化存在2~3,4和7~8 a的3个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
原源  周显信  王栋 《山西农业科学》2015,(3):310-313,323
利用晋中11个气象站1960—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连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8 a来,晋中平均年及夏、秋季降水日数以及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将导致连阴雨气候发生改变;年连阴雨次数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日数的分布相似,东部山区多于平川,发生连阴雨最多的区域为东山北部。连阴雨的月季特征表明,夏季连阴雨过程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秋季连阴雨相对而言强度大,春季连阴雨强度小。晋中连阴雨的年代际变化非常明显,20世纪60—90年代连阴雨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其中,60—70年代连阴雨最多,80年代开始减少,90年代连阴雨出现次数最少。2000年开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4—2015年廊坊市年、季、月、日等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廊坊市自然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年代变化,廊坊市旱、涝、正常年交替出现,年降水量≥600 mm的峰值次数呈下降趋势;夏、秋2季降水量正常年份多,春、冬2季异常年份多,其中春季偏少年份多,冬季偏少和偏多年份均多。随年代变化,春季降水量仍是偏少年份多;夏季为偏多、偏少、正常年交替出现;而秋、冬季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前以偏少为主,之后转为偏多趋势。廊坊市年降水日数随年代变化呈下降趋势,特别在2004—2015年的12年间,有11年均低于平均值,平均少9 d,各等级降水日数与年日数变化趋势一致,在2000年之后的近16年,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出现了明显减少,平均少4 d。廊坊市春季透雨过程降水量,在2000年之后有减少趋势,平均少2.5 mm;秋季连续3 d连阴雨次数在2000年之后有增加趋势,平均增加2.2次/10年。  相似文献   

5.
衢州市晚稻秋季低温冷害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麟 《浙江农业科学》2011,(6):1408-1409,1443
通过对衢州市1971-2010年9月气象观测资料符合晚稻秋季低温指标统计和1997-2010年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历史资料分析表明,衢州晚稻秋季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平均每2~3年1次,最早出现在9月10日,最长的影响时间为6 d;大气环流特征为中高纬度地区呈径向型,欧亚大陆冷高压强大,高低层伴有较强的偏北、东北急流。  相似文献   

6.
宝鸡地区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强连阴雨年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宝鸡地区自动气象站20:00—20:00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NECP/NCAR提供的分辨率为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到宝鸡地区1984—2013年9—10月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强连阴雨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宝鸡9—10月连阴雨的年最大降水量为2003年的312 mm,其中有3年未出现连阴雨天气。从降水次数上看,以2次居多,共出现12年,且10月中旬出现的连阴雨的次数最多,为20次。连阴雨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均呈上升趋势。1988—2005年连阴雨的总降水量基本为3年的周期,降水次数在1988—2002年为准4年的周期。强连阴雨的环流特征表明,200 h Pa上,在40°N附近等高线密集,表明有高空急流存在,宝鸡地区位于高空急流右侧,高空辐散,利于连阴雨的维持。在对流层中高层上,高度距平场在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正-负"距平中心,另外在孟加拉湾附近为弱负距平区。强连阴雨的地面气压场呈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宝鸡地区连阴雨的产生。强连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和南海。  相似文献   

7.
采用府谷县气象站1959—2014年逐月降水资料,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府谷县近56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年府谷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倾向率为-9.2 mm/10年;其中春、秋季降水增多,冬、夏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减少最显著,降水倾向率为-9.5 mm/10年。雨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极端最大年雨量达到849.6 mm,极端最少年雨量仅为199.6 mm,差值达650.0 mm。年雨量正距平的年份少于负距平的,说明雨量极大值对年雨量的贡献更大。年雨量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性,20世纪6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90年代到21世纪增加趋势显著,年代际降水量的变化与秋季降水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定远国家气象基本站1957-2011年逐月雷暴日资料,对定远县雷暴日数变化趋势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并进行了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定远县年雷暴日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1.4d,气候线性倾向率为-1.569d/10a,月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平均为11d,20世纪60年代最多,20世纪90年代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比秋季多。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雷暴呈现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就呈现显著减少,M-K检验显示下降突变时间出现在1968年。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6~2003年的NCEP资料(2.5°×2.5°)和西北地区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中东部(甘肃河东和宁夏南部)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次数在20世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连阴雨的环流形势,在高纬为一槽一脊或二槽一脊,中纬度短波活动较多,青藏高原为一槽区,西北地区中东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且为高能区,短波活动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西北地区中东部不断交馁,造成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部500 hPa欧亚环流形势相对稳定,乌拉尔山的长波脊和中亚低槽维持,该区域的偏南气流为该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从而形成了西北地区中东部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当西风带中纬度新疆高压脊建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时,西北地区中东部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2年大石桥市气象资料,分析大石桥市近52年≥1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2年大石桥市≥10℃积温平均每10年增温112.2℃;积温初终间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3.6 d;积温距平在21世纪60—80年代,负距平较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正距平较多;在1976年出现异常偏低,2007、2008年出现异常偏高。  相似文献   

11.
用福建省晋江市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其气候变化及农业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和规律,并使用2011-2016年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晋江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气候变暖的最大贡献为冬季;21世纪以来降水量偏多的时段主要出现在夏季、秋季;1991年以来,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天气发生概率明显减小,强度减弱,而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发生次数、强度明显增加,降水相对集中,严重旱灾发生概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潮州5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农业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潮州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季的升温幅度不同;近20年夏季高温天气明显增加,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天气减少,特别是近10年来更加明显;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降水偏多的年份、季节往往气温较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气温和降水都呈上升趋势,但气温上升的幅度比降水明显偏大,另外,降水偏多的时段主要出现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即夏季高温多雨,秋、冬季暖湿;降水偏少的春季气温明显偏高;虽然近年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高温、暖冬经常出现,但是强度较强的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天气仍会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臧曦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20-122
利用芮城县1961—2014年3—11月份的逐日降水量,找出近54年芮城县的连阴雨过程,计算出每次连阴雨过程的灾害指数,依据指数等级,同时对照同期灾情普查数据,对连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芮城县共出现了158次连阴雨天气过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35次/10 a;9月份出现连阴雨天气的次数最多,3和11月份出现连阴雨次数最少。近54年来连阴雨灾害指数最大为12,最小为1.2;连阴雨灾害指数(LYRI)主要集中在LYRI3.0(V级,占比74.7%);其次是Ⅳ级(轻度),占比13.9%;Ⅲ级占比9.5%;而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的占比不到2%。近54年芮城县Ⅳ级以上连阴雨灾害等级主要出现在秋季,占比50%;其次是夏季,占比35%;而春季出现很少,仅占15%。在芮城县只有8.3%的连阴雨过程会造成灾害,且发生在秋季的连阴雨更易发生灾害。  相似文献   

14.
贺伟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63-15364
利用周口市夏玉米、大豆、棉花定点观测地段数据,结合大田调查情况,分析2011年9月5~20日周口市连阴雨对该市作物生长的影响情况,并提出生产建议。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伴随低温寡照不利天气条件,此时周口市秋作物正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秋季连阴雨不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灌浆进行,造成玉米出现早衰、百粒重下降、产量下降、收获期推迟,大豆产量稍受影响、发育期推迟,棉花品质较差、产量较低、发育期受影响较小。针对此次过程的影响结合周口市当地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以后的秋季连阴雨天气的防范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降雨天气条件下红椎树干直径微变化特征,为开展红椎直径微生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试验样地位于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实验区范围内,选取3株长势良好的红椎标准木,在树干1.3 m高处安装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于2019年5—10月连续观测直径微变化过程,同步观测风速、空气温度、降雨、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揭示不同降雨条件下红椎直径微变化特征,并分析不同降雨量级下直径微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019年研究区域雨季的大气降雨总量为847.90 mm,以降雨量级<10 mm的降雨为主,占总降雨场次的46.88%;降雨量级≥50 mm对总降雨量的贡献最大,占总降雨量的59.19%。观测期间红椎树干日平均直径微生长量为30.65μm,直径总增长量为4383.17μm,大于日平均直径微收缩量(-19.91μm)和直径总收缩量(-796.44μm)。降雨对红椎树干直径变化产生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影响,不同降雨量级对直径微变化的影响表明:红椎树干直径微变化日周期的峰值出现时间表现为随降雨量级增大而滞后,谷值出现时间表现为随降雨量级增大而提前,振幅表现为随降雨量级增大而减小,且在较大的降雨量级下,树干直径微变化日周期表现为单调增加;连续降雨天气条件下,树干直径持续膨胀,当水分达饱和状态时,其直径出现最大值,连续降雨后的几天,直径出现负增长。降雨天气下,直径微变化与空气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因降雨量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降雨显著影响红椎树干直径变化,其日变化特征对降雨量级和降雨时长的响应存在差异;在相关环境因子中,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对直径变化影响的贡献最显著,且这3个因子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红椎直径微变化均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子对小麦生育后期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象因子对小麦生育后期的影响。[方法]采用1979~2008年5月的降水、光照和安阳市同时期小麦单产资料,采用农业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小麦生育后期(5月份)气象条件对安阳市小麦产量的正负影响,并研究了该市小麦生育后期青干危害的原因及防御措施。[结果]当5月份日照百分率55%、降水量45 mm时,小麦普遍增产;阴雨寡照,特别是月降水量80 mm、月日照百分率55%时,小麦普遍减产。小麦后期阴雨、水涝容易造成青干减产,而少雨甚至干旱并没有对小麦丰收有明显不利。在5月降水过多或时间过长,空气湿度过大,影响了正常的水分供应和无机养分的输送;同时后期阴雨时间越长,日照时间越短,光照强度减弱,不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影响了灌浆过程的正常进行。应采取排水防涝、选育良种、科学种植、合理灌溉等措施来防治小麦青干减产。[结论]该研究为小麦品种改良、科学种植、合理灌溉及小麦优质高产等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暴雨指标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北京地区1985~2008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IPCC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确定方法计算得到北京地区暴雨天气指标在10.4~38.8mm之间波动,暴雨气候指标为日降水量≥27.5mm。以暴雨天气指标、暴雨气候指标和国家暴雨标准计算历年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统计分析年降雨日数、暴雨日数和年降水量和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的相关关系,得出年降雨日数和暴雨日数都不能真实地反映作物洪涝受灾率,而年降水量和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则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以区域暴雨气候指标统计的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相关程度最高,笔者建议以暴雨量来预测评估洪涝灾害时,采用区域暴雨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18.
张玉兰  戴小笠  管景德  陈虹  毛万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92-12594,12597
[目的]探讨影响灵武长枣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方法]通过对历年灵武长枣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分析,研究灵武长枣不同生长阶段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影响灵武长枣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是盛花期出现连续9d以上≥30℃的高温天气、成熟期连续10d以上阴雨天气,盛花期连续7d以上阴雨天气以及越冬期出现4d以上≤-22℃的持续低温天气,同时极端最低气温达到-24℃。[结论]灵武长枣不同生长时段主要气象灾害不同。出现最多的主要气象灾害是盛花期连续9d以上≥30℃的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9.
秋季连阴雨是驻马店市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统计发现驻马店市9-10月连阴雨年均出现1.5次,连续7天及以上连阴雨年均0.69次;10天及以上连阴雨0.26次;15天及以上为20年一遇。我们用39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连阴雨为实例分析连阴雨的天气特征及影响。驻马店市于2017年8月28日-10月18日,特别是9月23日--10月18日出现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连阴雨天气,其降雨日数之多、累计雨量之大,日照时数之少均突破历史极值。本次连阴雨天气自8月底开始,由于此时秋作物正处于灌浆中后期,对作物最终产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连阴雨天气还增加了机收难度并降低作物品质,并导致田间过湿或渍涝,整地困难增加,小麦播种期向后推迟严重。本次连阴雨天气是由于强盛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偏强的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副高西北部边缘的西南气流携带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阻高东北侧南下的低层冷空气相互叠加形成了严重的连阴雨天气。本文对此次严重连阴雨的分析为今后的预报和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袁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46-5549
[目的]分析自贡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自贡市1961~2010年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计距平法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自贡市年、季、月降水总量与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自贡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28.0 mm/10a。年雨日明显减少,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其变化倾向率为-5.6 d/10a,雨日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小雨日数的减少。夏、秋、冬季降水量均呈负趋势,且四季的雨日都呈负趋势,其中,秋季的雨量和雨日减少最明显也最多。逐月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逐月降水日数呈双峰型分布。自贡各地年内出现的各级雨日数几乎一致,且不同强度雨日随量级的增加而减少。年降水量和雨日数的同步减少是自贡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结论]总的来说,自贡市自然降水资源正趋于减少,秋干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