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冬种马铃薯种植方式对其产量影响:免耕覆盖稻草栽培平均产量达2200.4kg/亩,比常规栽培平均产量1845.3kg/NN355.1kg/亩,增幅19.4%,增产效果明显;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配套栽培试验表明:种植密度应掌握在4500-5000N/#为宜,适宜种植规格为40cm×26-28cm.基肥用量控制在三元硫酸钾复合肥55k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会对马铃薯生育期、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造成影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较为适宜的马铃薯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  相似文献   

3.
进行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每667 m2种植5 500株的产量最高,达2 291.2 kg。马铃薯产量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生产上以每667 m2种植5 000株为宜。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半干旱地区的马铃薯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采用露地平种垄作、起垄地膜覆盖2种种植方式和4.5万、6.0万、7.5万株/hm2 3种种植密度进行试验,旨在探索半干旱地区种植马铃薯的最优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改露地平种垄为起垄地膜覆盖种植和加大种植密度,增产效果明显。建议在大田生产中,选择起垄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和6.0万株/hm2种植密度进行组合生产。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早大白为试验材料,进行冬马铃薯5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方式的出苗率最高;不同处理中以少耕覆盖稻草8cm的总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商品薯率以免耕覆盖稻草8cm的最高。此外,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总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对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以传统栽培和免耕覆盖稻草(8cm)后盖普通地膜的总糖、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生产上采用少耕或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方式,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旱地马铃薯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方法:于大田条件下,分别给予垄膜覆盖、黑膜全膜覆盖、秸秆覆盖、露地等4种覆盖种植方式的处理,比较其产量及水分利用率(WUE)。结果:垄膜覆盖、黑膜全膜覆盖、秸秆覆盖种植较露地种植分别增产7.69%、13.42%、26.1%,而WUE较露地种植分别增加14.98%、18.74%、32.61%。结论:秸秆覆盖种植相较于其他覆盖种植方式更能提高旱地马铃薯产量,且其WUE亦较好,故推荐作为旱地马铃薯首选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河西地区主栽的加工型中熟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指示品种,在张掖市川区试验观察了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下马铃薯生育表现及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作栽培能明显提高耕作层土壤温度,促进提早出苗,其中白膜覆盖垄作栽培对地温的提升较黑膜覆盖垄作栽培快。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明显影响,其中白膜覆盖垄作栽培、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时折合产量最高,为34 888.9 kg/hm2;黑膜覆盖垄作栽培、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时折合产量较高,为34 472.2 kg/hm2。建议张掖市川区种植大西洋时,应采用白膜(或黑膜)覆盖单行垄作栽培,适种密度为9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脱毒马铃薯威芋5号作种薯,在威宁县高海拔地区对脱毒马铃薯进行不同密度种植试验,研究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马铃薯的生长及产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播种期相同、出苗期相同;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随着密度的递增依次提前,收获期相同;生育期随着密度的递增依次缩短。从产量结果分析可得出,密度为6.75万窝/hm~2时产量最高,密度为6.00万窝/hm~2时产量位居第二,说明栽培密度在6.00万~6.75万窝/hm~2之间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马铃薯的最佳种植密度,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生长性状及黑痣病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5.25万~6.00万株/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病害发生情况最轻及商品率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出苗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夏县西南侧的山旱地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出苗及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生育期、出苗率和株高影响不大,但对马铃薯的茎粗、块茎数、大中薯率和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块茎数、大中薯率以处理1最高,产量以处理4最高,综合各性状,以处理3、处理4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系)的最佳种植密度,以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为材料,采用5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5、420、420万/hm2.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之间差异明显,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密度的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千粒质量在相邻密度间差异较小.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三值产价随密度的增加,穗值产价呈下降的趋势,而粒值产价呈增加的趋势,重值产价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穗、粒、质量范围,使穗、粒、质量得到协调发展,从而获得最佳产量.此外,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高粱食用杂交种辽杂13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三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对不同生育时期的高粱辽杂13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产量等指标数据进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9.750万株/hm2时,辽杂13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都比较适宜,籽粒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抗虫棉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万~5.4万株/hm2)对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全生育期会略缩短,株高先降低然后略增高,单株干物重、总果节数和单株果枝台数均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重却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棉株成铃向上部、向内围集中,而且单株成铃数明显减少,铃重、单位面积总铃数和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霜前花率则呈上升的趋势;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6万株/hm2,此时籽棉产量最高,达4292.0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15.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9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前提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新冬29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在新疆伊宁市进行播种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10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万/hm2;10月2日至10日为较适宜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600)万/hm2。  相似文献   

16.
为发挥浚单28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浚单28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叶绿素、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浚单28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重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为6.0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1662.5 kg/hm2,在实际生产中,推荐浚单2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以中强筋小麦扬麦23为参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探讨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晚播条件下播期与播量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随着播期推迟,小麦的产量大幅下降,生长指标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提高。增加小麦播种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位有效穗,增加小麦最终产量,但随着播期进一步推迟,增量作用越来越小。本次试验条件下,在江苏中部地区,扬麦23在10月底前的播种播量宜在105~120 kg/hm2;11月15日前的适宜播种量在120~150 kg/hm2,11月中下旬的播种量可控制在225 kg/hm2,12月初播种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对蓖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雁萍  陈宓  陈显国  王浒  黄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43-10045
[目的]探讨贵州省安顺市蓖麻(Ricinus communis L.)基地建设中适宜的蓖麻栽培密度,为驯化抚育中实现蓖麻的规范化栽培提供指导。[方法]2011年引种成都蓖麻,5个种植密度,即5 130(CK)、6 825、8 530、10 254、11 955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距均为150 cm,株距分别为130、98、78、65、56 cm。试验区总面积588.6 m2。[结果]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蓖麻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有提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6 825和8 530株/hm2时蓖麻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并且产量均超过对照10%以上。[结论]贵州安顺市区中下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蓖麻栽培较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 825和8 530株/hm2,行距为150 cm。  相似文献   

19.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夏芝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99-7799,7802
以豫芝10号芝麻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夏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砂姜黑土中等肥力下,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16.5万株/hm2,可获得籽粒单产1350~1500 kg/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发展麻江大蒜产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测定麻江红蒜3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产量、植株性状、根系分布范围和数量、叶面积大小和保绿期等指标。[结果]麻江红蒜实行稻草免耕种植比其他2种种植方式增产显著,产量达804.5 kg,比无覆盖物种植(对照)增产31.7%。[结论]稻草覆盖地面的栽培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大蒜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